满28包邮 中式面点

满28包邮 中式面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丽 著
图书标签:
  • 中式面点
  • 面点制作
  • 烘焙
  • 家常菜
  • 美食
  • 包邮
  • 28元包邮
  • 新手入门
  • 食谱
  • 烹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梅凯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43222
商品编码:2998030308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式面点

定价:30.00元

作者:张丽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03034322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餐烹饪专业本西餐烹饪专业系列教材:中式面点》以模块进行总体划分,共8个模块,大致分为理论知识模块和实践技能模块。理论知识模块为面点基础知识(模块一)及面点的组合和装饰(模块八),以独立形式呈现。实践技能模块有面点制作基本技术、水调面团制品、膨松面团制品、油酥面团制品、米及米粉类制品、澄粉面团制品等6个模块,每个模块大多由12个任务组成,每个任务由原料配方、制作过程(文字描述、图片分解)、制作关键、成品特点、知识与能力拓展、知识链接以及练习等组成。
  《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餐烹饪专业本西餐烹饪专业系列教材:中式面点》可供职业教育五年制、三年制烹饪专业使用,也可供本科学生和餐饮行业的一线厨师参考,还可作为社会烹调爱好者的自学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满28包邮 中式面点》图书内容缺失说明 重要提示:以下内容旨在详细说明《满28包邮 中式面点》一书 不包含 的特定内容范围,以便读者清晰了解本书的实际覆盖边界。 本书的焦点和深度完全集中于中式面点的传统制作技艺、经典配方、地方特色以及烘焙原理。 --- 本书不包含以下内容范围: 一、 西式烘焙与国际糕点体系 《满28包邮 中式面点》完全不涉及任何与西式烘焙相关的技术、原料或成品。 1. 面包与酵母科学(非中式发面): 关于法式长棍(Baguette)、欧式酸面包(Sourdough)的制作流程、酵母培养(如天然酵种的维护与喂养)。 英式松饼(Muffin)、司康(Scone)的制作,特别是使用泡打粉或小苏打作为主要膨松剂的精确配比和操作流程。 丹麦酥(Danish Pastry)的开酥技术,如对黄油层和面团的精确折叠次数和温度控制。 所有使用商业酵母(干酵母、鲜酵母)进行长时间低温发酵的现代面包制作方法。 2. 蛋糕与慕斯制作: 海绵蛋糕、戚风蛋糕、磅蛋糕(Butter Cake)的打发技巧(如全蛋打发、分蛋打发、油脂拌合法)。 奶油霜(Buttercream)、意式蛋白霜(Italian Meringue)、法式蛋白霜的制作和调味。 慕斯、巴伐利亚奶油(Bavarian Cream)等需要明胶或琼脂定型的冷制甜点。 翻糖(Fondant)的延展、塑形、染色及装饰技术。 3. 饼干与挞类: 酥皮(Pâte Brisée, Pâte Sablée)的制作,特别是用于制作水果挞或咸味派皮的配方。 美式曲奇(Cookies)如巧克力豆曲奇的“休面”原理和烤制技巧。 二、 饮品、茶道及非面食类中式甜点 本书严格限定于以面粉、淀粉为主要原料,经过蒸、煮、烙、煎、烤等方式制作的面点。因此,以下内容不在收录范围: 1. 中式饮品与茶点搭配: 绿茶、红茶、乌龙茶的冲泡方法、水温控制和品鉴知识。 花草茶、养生茶的配方组成。 关于面点与茶的传统搭配文化讲解。 2. 非面食类中式传统甜点(糖水、糕类): 各种糖水(如莲子百合羹、银耳雪梨汤、杨枝甘露)的熬煮技巧。 纯米制品(如年糕、驴打滚中的豆面部分若不涉及面粉混合)。 龟苓膏、凉粉、各种布丁类的制作,这些主要依赖于凝固剂或米浆。 3. 传统糖果与蜜饯: 制作牛轧糖、酥糖、姜糖、各种水果蜜饯的熬糖技术和结晶控制。 三、 现代食品科学与营养学深度分析 本书侧重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实践,因此,以下过于专业化的理论探讨不会被深入介绍: 1. 高级面粉化学分析: 关于不同蛋白质含量面粉(如高筋、中筋、低筋)在分子层面与水合作用的详细电镜分析。 淀粉糊化温度曲线的精确数据图表。 复杂添加剂(如乳化剂、改良剂、酶制剂)在面点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原理。 2. 严格的营养热量计算: 每种面点的精确卡路里、宏量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详细列表和每日推荐摄入量分析。 针对糖尿病、乳糖不耐受等特定人群的深度饮食干预方案。 3. 食品安全与工业化标准: 大规模中央厨房的卫生标准操作流程(SOP)。 国家或国际层面关于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色素)的法律法规解读。 四、 地方小吃以外的冷门或奇异面点 本书收录的面点主要集中于广为人知、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不包含以下内容: 1. 极度地方化或濒临失传的极端小众品种: 可能仅在极小区域内流传、缺乏成熟配方的奇异面点。 2. 异域改良或融合创新: 例如,将中式面皮包裹西式馅料(如叉烧包的变种,但配方偏向西式酱料)。 使用非传统面粉(如昆虫蛋白粉、特殊藻类提取物)制作的面点。 五、 厨房设备采购与维护指南 本书的核心是制作技术本身,而非设备销售或维护: 1. 专业烤箱的选型与维修: 关于蒸汽烤箱、层炉、隧道炉等大型商业设备的详细参数对比和故障排除指南。 2. 搅拌机及和面机的保养: 和面机齿轮、电机维护,不同类型和面机(卧式、立式)的适用场景分析。 3. 工具耗材的商业采购渠道推荐。 --- 总结: 《满28包邮 中式面点》是一本专注于中国传统与地方特色面食制作的实用指南。其内容深度聚焦于如何通过传统手法(如手揉、老面、烫面、死面等)来完美呈现如包子、饺子、烧卖、馅饼、酥饼、烙馍等经典中式面点。它不涉及西点理论、高级营养分析、饮品知识或专业设备维修等范畴。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满28包邮”的书并没有抱太高期望,总觉得价格摆在那里,内容可能会比较基础或者有些过时。然而,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本书的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停留在基础的馒头、包子层面,而是大量篇幅探讨了南方点心如广式酥皮、苏式糕点中复杂的糖水运用和发酵技巧。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有些糕点的外皮可以做到入口即化,这本书里对“烫面”和“冷水面”的交替使用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甚至引入了一些现代食品科学的概念来解释传统技艺的科学性。特别是关于馅料的创新部分,它提供的素馅组合简直是脑洞大开,比如将香椿与咸蛋黄结合的做法,我从未在其他任何地方见过。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应季食材”的应用指南做得非常出色,告诉你春天该用什么野菜做馅,秋天又该如何利用板栗来调整口感的湿润度,这种与自然时令相结合的烹饪哲学,让制作面点不再是一项任务,而成为一种与季节对话的仪式感。这本书的实操指导性极强,提供的“常见问题排查”部分,几乎涵盖了我所有可能遇到的失败场景,非常贴心。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烹饪救星!我一直对中式面点心存敬畏,总觉得那些酥皮的层次、馅料的调味是遥不可及的玄学。拿到手后,我立刻翻阅了关于油酥制作的那一章,作者的讲解细致入微,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面点师傅在耳边手把手地教你。比如,讲到“起酥”这个关键步骤,它不仅告诉你水油比例,还详细描述了不同油温对面团延展性的影响,甚至配上了微距图片展示了完美酥皮的截面结构,那种“千层百叠”的视觉冲击力,让我瞬间信心倍增。我按照书里的步骤做了葱油花卷,以往我做的花卷总是死板硬邦邦的,这次竟然蓬松得可以掐出水来,葱油的香味在烤箱里(虽然很多面点是蒸制,但对于某些创新做法的书里会涉及)或蒸锅里散发出来,简直是味蕾的享受。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明白了每一步背后的原理,而不是单纯地罗列配方。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面粉特性的分析,让我在家更换材料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不再是盲目尝试。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十分考究,让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放松,完全没有传统食谱那种枯燥感。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实用主义的浪漫”。它不是那种只适合在专业厨房里操作的“高冷”食谱,而是真正为家庭厨房量身定制的。它非常注重“省时省力”的解决方案,比如在介绍需要长时间发酵的面点时,它会提供“冷藏慢发酵”的替代方案,并详细计算出所需时间延长与风味增强之间的关系。对于我这种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来说,这个功能太重要了。此外,它对“边角料的再利用”也做了细致的指导,比如剩余的豆沙馅该如何快速做成简易小点心,减少浪费。在排版上,它采用了非常清晰的“两栏式”设计,左边是文字说明和注意事项,右边是步骤图解,避免了眼睛在长篇文字和图片间来回跳跃的疲劳感。这本书的字体选择也很有讲究,字号适中,在厨房操作时,不用凑得很近也能看清关键的温度或时间指示。总而言之,它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生活温度的实用面点宝典。

评分

如果说其他面点书是教你“怎么做”,这本书则是深挖“为什么这么做”。我特别欣赏它在基础功训练上的严谨态度。它用很大的篇幅详细演示了“揉面”的各个阶段——从“粗糙阶段”到“光滑阶段”再到“扩展阶段”的视觉和触觉变化。作者反复强调,面团的状态比精确的称量更重要,并配上了大量不同湿度下面团延展性的对比图。我曾经为了做出口感劲道的刀削面而苦恼,试了很多配方都不成功,直到看了这本书里关于“吸水性”和“醒面时间”的平衡理论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关键不在于水量的多寡,而在于面团在不同温度下蛋白质的松弛与重组过程。这本书的结构逻辑性非常强,它从面粉的物理化学特性讲起,逐步过渡到和面、发酵、塑形、蒸煮/烘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闭环。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食谱那样东拼西凑,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体系构建,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在为最终的完美成品打下坚实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传统的菜谱,更像是一位老者的回忆录,充满了对中式面点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我最喜欢它在每种点心介绍前加入的小故事或者文化背景介绍。比如讲到驴打滚时,它会穿插描述北方早年间的集市景象,那种烟火气扑面而来,让人在学习制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食物背后的生活脉络。这使得学习过程变得非常有人情味。在技术层面,它的“模具与工具篇”也极其详尽,不仅列出了必备工具,还对不同材质的擀面杖、刮板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这对于我这种工具控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总是随便拿个模具凑合,现在才明白,合适的工具能让操作效率和成品美观度提升一个档次。书中对“火候控制”的描述尤其精妙,它不用那些模糊的“中小火”,而是用具体的“油温计刻度”或“看到面团表面出现细微气泡”等具象化的描述来指导,即便是烤箱温度稍有偏差的新手,也能通过观察面点自身的反馈来及时调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