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华家乡菜之京 津 冀 鲁篇
定价:28.00元
作者:张延年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2-01
ISBN:97875180121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华家乡菜之京·津·冀·鲁篇》一书主要介绍了100多道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带有浓浓家乡味的菜品,如北京代表菜坛儿肉、虎皮肉,天津代表菜丁香鸡、酱虾,河北代表菜酱爆茄丁、翡翠鸡片,山东代表菜酱汁鱼、葱烧海参等,旨在指导餐饮从业人员不忘传统菜品,将之继续传承下去,让广大美食爱好者能品尝到带有家乡味的传统菜品。
内容提要
目录
目录 北京
畜肉
001 虎皮肉
002 杏核肉
003 袈裟牛肉
004 坛儿肉
005 麻酱腰片
禽肉
006 炒鸡爪
007 刀菊花鸡丝
008 鸭丁莲子
009 木樨香椿
水产
010 红烧带鱼
011 抓炒鱼片
012 水晶虾饼
013 粉皮辣鱼
其他
014 麻蓉冬瓜
015 糖醋双丝
016 红根腐竹
017 开水白菜
018 干烧冬笋
津天津
畜肉
019 元宝烧肉
020 美宫肉
021 扒肘子
022 鸭条羊肉
禽肉
023 丁香鸡
024 清汤拆全鸡
025 鸡丝银针
026 金钱鸭腰
027 豆皮野鸭
水产
028 膏里银鱼
029 朱砂银鱼
030 红烧鱼卷
031 干烧口袋鱼
032 炒晃虾仁
033 酱虾
034 熘河蟹黄
035 蟹黄白菜
其他
036 酱油茄
037 炒面筋丝
冀 河北
畜肉
038 笋丝炝顺风耳
039 卤猪肝
040 爆里脊
041 麻干肉片
042 炸面码
禽肉
043 翡翠鸡片
044 蛋皮鸡丝
045 鸡丝鱿鱼
水产
046 玉兰鲫鱼
047 煎钻鱼
048 酥虾
049 面包虾筒
其他
050 镶白菜
051 翡翠双冬
052 糖醋茄条
053 酱爆茄丁
鲁 山东
畜肉
054 山东蒸丸
055 挂霜丸子
056 酥白肉
057 锅烧肘子
058 油爆双脆
059 九转大肠
060 椒油肚丝
061 醉腰丝
062 卷煎
063 三鲜肉丝
064 焦熘里脊
065 三下锅
066 熘黄菜
禽肉
067 糟炒鸡丝
068 芙蓉鸡片
069 葱扒全鸡
070 芥末鸡皮
071 葱椒鸡
072 炒辣子鸡
073 金银蛋
074 醋烹鸡块
水产
075 醋椒鳜鱼
076 糖醋黄河鲤
077 清蒸加吉鱼
078 香辣鱼条
079 芙蓉虾仁
080 拖蒸黄花鱼
081 酱汁鱼
082 干烧鱼片
083 软炸鲜贝
084 葱烧海参
085 芙蓉西施舌
086 清炒海蛎子
087 炸蛎黄
其他
088 蜜汁山药墩
089 红烧面筋
090 豆腐箱
091 三美豆腐
092 锅塌豆腐
093 崂山蜜瓜果
094 香辣萝卜球
095 麻汁豆角
096 糟煎茭白
097 五香面筋
098 扒苹果
099 炒三泥
附录
编委会成员简介
菜品制作人员简介
作者介绍
张延年,高级讲师。从事了三十余年烹饪研究和教学工作,创办了中国私立扬州英才烹饪技工学校。《中国烹饪大辞典》主要编写人之一。校注出版了烹饪古籍》调鼎集》,主编了《厨师学艺丛书》,另有多部烹饪著作。现任扬州英才烹饪技工学校校长、扬州市天海职业技术学校董事。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摄影水平,说实话,是我近年来读过的美食书籍里最顶尖的。我通常是个很注重内容胜过形式的人,但这本书的视觉冲击力实在太强了。每一道菜的图片都像是艺术品,色彩的饱和度、光线的运用、菜品的摆盘,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举个例子,那张展示天津“八大碗”的跨页大图,油光锃亮、层层叠叠的肉块和配菜,光是看着照片,我都能想象出它们在嘴里那种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美妙口感。而且,书里不仅仅展示了成品,还有很多制作过程中的特写镜头,比如鲁菜师傅手工切制鱼片时刀法的流畅和精准,那种专注的神情,传递出一种对手艺的尊重。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普通读者对复杂菜式的畏惧感,让人觉得即便是像“扒肘子”这种大菜,似乎在家也能尝试一二。这本书成功地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大众传播的易读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菜谱大全,而是一本充满温度和故事的“美食画册”。
评分天哪,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竟然错过了这本书这么久!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吃货”,对美食的热爱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特别是那些带着浓厚地方色彩的家乡菜。读了这本《中华家乡菜之京 津 冀 鲁篇》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味觉的环球旅行,虽然重点集中在京津冀鲁这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土地上,但作者的笔触之细腻,描绘之生动,简直让人恨不得立刻订机票飞过去,直奔那些街头巷尾的小馆子,亲自尝一尝书里提到的每一道菜。比如说,书中对老北京炸酱面的描述,那种面条的劲道,酱料的醇厚,黄瓜丝和豆芽的清爽搭配,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快餐味道,而是带着老胡同里阳光味道的、需要时间熬制的、充满人情味的食物。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食材罗列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道菜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烹饪哲学,光是读到制作过程中的一些小技巧,我都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掌握火候才能让鲁菜的“爆”字诀达到极致的“脆嫩”,那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对美食的敬畏之心。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美食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它记录的不仅仅是菜谱,更是地域文化的精髓。
评分我必须得承认,我之前对鲁菜的印象还停留在“浓油赤酱、火候足”这些比较刻板的标签上。然而,阅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鲁菜体系内部的复杂性,远不止我们熟知的那几道“硬菜”。他们深入探讨了胶东菜的清新海味、济南菜的醇厚大气以及孔府菜的精致礼仪,让人看到了一个立体而多维度的鲁菜世界。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葱烧海参”这道菜的剖析,它不仅仅是关于海参和葱油的简单组合,而是对“烧”这个技法的精妙运用,如何让海参的胶质完全释放,同时又保持其韧性,同时用葱的辛香来平衡海参的微腥。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山东厨师对“不时不食”这一古老饮食哲学的坚守。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区域烹饪史课,对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将目光仅仅锁定在那些名满天下的“招牌菜”上,而是非常注重挖掘和记录那些正在消失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民间绝活”。比如,书中提及的某些河北乡村在特定节气才会制作的粗粮点心,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几乎要被遗忘的传统制作工艺,作者都用近乎抢救性的笔触予以记录。这些小吃,也许在宏大的美食谱系中并不起眼,但正是它们,构成了京津冀鲁人民日常生活的味道底色和情感连接。阅读这些描述时,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柴火烟熏味和刚出锅的谷物香气。这种对“小传统”的珍视,使得全书的厚度远超一般的美食指南,它具有了重要的文化保存价值。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美食传承,往往藏在最朴素的生活场景之中,而非高档宴席之上。
评分从行文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张弛有度,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冗长或枯燥。在描述菜肴的技法和历史背景时,语言显得沉稳且富有学识,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娓娓道来;但在穿插一些关于作者个人探访经历和与当地厨师的对话时,笔锋又变得活泼、充满烟火气,充满了真诚的互动感。这种叙事声音的自然切换,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和愉悦。它不像那种为迎合市场而刻意追求的“网红”美食书那样浮夸,也没有陷入纯学术研究的晦涩泥潭,而是在专业性与亲和力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读完全书,我的感觉不是“学到了菜谱”,而是“经历了一场深入人心的文化之旅”,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读者与地域风味的坚固桥梁,让人心生向往,迫不及待地想去亲自印证书中所述的每一份美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