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妈味道
定价:32.80元
作者:文怡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51800790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焦熘丸子、酱牛肉、春饼炒合菜、卤蛋
有没有一道是您的妈妈常做的。
因求学、工作等原因离家的游子们,是否异常想念妈手艺呢。
温暖、贴心、直击心底柔软之处,就是妈味道。
内容提要
《妈味道》为文怡“心”厨房系列新书,介绍了60多道妈妈常做的家常菜品,原料、调料皆为家常易买的,做法详细。全书图文并茂、图文一一对应,步骤详细,特有的超级啰嗦指导读者在操作中零失败,是美食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目录
part 1
7香辣樱桃肉
8 菠萝咕咾肉
10 焦熘小丸子
12 红烧鹌鹑蛋狮子头
14 酱牛肉
16 栗子扒全鸡
18 排骨炖三样儿
20 鱼香肉丝
22 榨菜香菇炒肉丝
24 宫保鸡丁
26 腊肉炒黄豆芽
28 毛豆肉丁炒茄子
30 腊肉炒蒜薹
32 清炖羊排白萝卜
34 酱油鸡翅
36 瑰香叉烧肉
38 五花肉烧豆角
part 2
41 豆腐烧鱼块
42 海米鸡蛋羹
44 花椒盐焗虾
46 黄鱼烧豆腐
48 酥煎带鱼蘸辣汁
50 家常五香熏鱼
52 虾仁炒韭菜
part3
55 洋葱炒肉丝
56 鸡蛋炒菠菜
58 干锅菜花
60 蒜香茄子花生米炒尖椒
62 外婆菜炒豆角
64 雪菜冬笋豆腐汤
66 芹菜炒鸡蛋
68 腌酸豇豆
70 桂花糖蒜
72 八宝素酱
74 韭菜红椒炒鸡蛋
76 卤蛋
78 清炒奶白菜
80 肉炒土豆片
82 素京酱肉丝
84 肉末辣炒玉米粒
86 酸甜白萝卜
88 鸡丝蘑菇炒塌菜
90 肉末粉丝炒小白菜
92 榨菜肉片炒蚕豆
94 独茄子
part4
97 白粥
98 家香肉饼
100 腊肉香肠煲仔饭
102 茄子打卤面
104 酸汤儿热汤面
106 扁豆焖面
108 炒馒头
110 糊塌子
112 绿豆粥
113 羊肉汆面
114 榨菜香葱蛋饼
116 什锦炒疙瘩
118 牛肉青椒饺子
120 春饼炒合菜
122 番茄鸡蛋疙瘩汤
124 秋梨膏
126 鸡蛋蔬菜烩饼
128 糖茶
作者介绍
文怡,美食节目主持人,美食畅销书作家,“文怡美食生活馆”及“厨蜜网”的创始人。钟爱美食的她,不仅经营着网络上红火的、点击率1亿6000多万的美食“文怡心厨房”,还是多家美食、健康、生活类杂志的专栏撰稿人。已出版《巧厨娘之馋嘴美食》,文怡“心”厨房系列图书《文怡拿手家常菜》、《从零开始学下厨》、《跟大师学做家常菜》、《从零开始学烘焙》、《文怡精选家常菜》、《从零开始学煲汤》、《伴随一生的家常菜》、《从零开始学西餐》、《从零开始用烤箱》、《我把餐厅搬回家》、《文怡家的私房菜》、《从零开始学烘焙2》、《悦吃悦瘦》《妈妈宝宝做美食》《从零开始学韩餐》共16本美食图书和一部自传体小说《北京大妞儿的贫嘴爱情》。记录微博生活,兼具亲子游戏的新书《逗我玩儿》销售火热。新书《从零开始用烤箱2》即将出版。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对“感知”的极限探索。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存在”的书。作者对五感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比如,书中描述雨后的泥土味道,那种潮湿、混杂着青草腐败和清新气息的复杂气味,被文字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几乎能闻到那种气味。又比如,对光影的捕捉,作者总能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弱变化,将它们固定下来。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敏感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是不是错过了太多“真实”的输入。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们的大脑习惯了快速筛选信息,而这本书则像是为我的感官系统进行了一次深度清洗和重置。读完它,我发现自己对外界的刺激变得更加敏感,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信息,而是渴望深入去感受事物的本质。它让我明白,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其实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感觉之中。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避风港。我最近工作压力特别大,感觉整个人快要被掏空了,每天下班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偶然间朋友推荐了这本书,说它能让人静下心来,找回生活中的小确幸。刚开始我还有点怀疑,毕竟现在市面上的心灵鸡汤太多了,大都空洞无物。但是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吸引住了。书中描绘了许多平凡生活中的场景,比如清晨被阳光唤醒的那一刻,窗外鸟儿的歌唱,或者是在一家老旧咖啡馆里,闻到咖啡豆烘焙的香气,那种久违的安宁感瞬间涌上心头。作者似乎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疲惫,然后用一种温柔而坚定的方式,引导你去重新审视那些被你忽略的美好瞬间。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留意生活中的微小细节,走路的时候会抬头看看天空的云朵,吃饭的时候会细细品味食物的味道。它不是那种强迫你积极向上的书,而更像一个老朋友,静静地陪着你,告诉你:“没关系,慢下来也没关系。” 这种恰到好处的陪伴感,让我感到非常踏实。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基调是内敛而深刻的,散发着一种淡淡的、不张扬的忧郁美。与其他追求“治愈”和“正能量”的作品不同,它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和必然的缺憾。书中并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解决方案,它只是诚实地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环境的无常。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失落”和“告别”主题时的冷静与克制。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也没有粉饰太平的掩盖,一切都以一种近乎科学观察的严谨态度被呈现出来。这种诚实反而带来了更强大的力量,因为它承认了痛苦的真实性。对于那些正在经历人生低谷,但又不愿意被过度煽情解读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佳的伙伴。它不会强迫你“振作起来”,而是允许你带着伤口,以一种更沉稳的姿态继续前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马拉松后的休憩,虽然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坚韧的力量,准备好去迎接下一段旅程。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功底着实令人佩服,但它对读者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一目了然的小说,那么这本书可能会让你感到有些晦涩。它的魅力在于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留白和暗示。作者似乎很少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抛出一个情境、一种感受,然后把最终的解读权交给了读者。这就像在欣赏一幅抽象画,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不同的风景。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关于“记忆的重量”,作者用了极其冷峻和精确的词汇去解构情感的复杂性,初读时我需要反复揣摩才能捕捉到其真正的意图。但正是这种需要“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让我感到自己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共鸣。每一次重读,我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变化,而对同一段文字产生新的理解。这种深度互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持续的自我对话,它强迫你跳出舒适区,去面对那些平时被我们下意识回避的内心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由无数闪回和碎片组成的万花筒。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主题之间切换的流畅性。比如,前一章节还在探讨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文字充满了哲思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读起来需要集中精神去消化;而紧接着的下一章,笔锋一转,描绘了一段发生在乡间小路上的偶遇,语言变得极其轻快明亮,充满了画面感。这种强烈的对比,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音乐家,深谙节奏的掌握,知道何时该用沉重的和弦,何时又该用轻快的琶音来调动读者的情绪。特别是书中对“时间流逝”这个主题的处理,没有落入俗套的伤感,而是用一种近乎超脱的视角,去描绘时间如何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凝固或加速。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忍不住在脑海里回放刚才读到的那些句子,它们像被刻在了我的记忆里,时不时地跳出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当下”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