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伦与道德教育
定价:26.00元
作者:宋五好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5613482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目录
章 导论
1.1 学术回顾
1.1.1 关于人伦之含义的探讨
1.1.2 关于人伦与相关因素的探讨
1.1.3 关于人伦与道德教育的探讨
1.2 研究设计
1.2.1 整体思路
1.2.2 研究设计
1.3 研究方法
1.3.1 历史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4 概念界说
1.4.1 人伦
1.4.2 人伦关系
1.4.3 人伦价值
1.4.4 道德教育
第2章 人伦价值在道德教育中的失落
2.1 人伦文化批判的方法论
2.1.1 批判和继承与传承和创新的方法论
2.1.2 “无原则批判”的方法论启示
2.2 二十世纪初对人伦文化的批判
……
第3章 道德教育的人伦价值始点
第4章 文化传统中的人伦观比较
第5章 人伦价值在道德教育中的运行机制
第6章 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建构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此书,我心中涌起的是一种久违的、对知识力量的敬畏感。它远超出了我对于“理论著作”的刻板印象,更像是一部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史诗。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古典的沉稳和现代的锐利,尤其是在探讨某些伦理困境时,那种冷静到近乎残酷的剖析,让人不寒而栗,却又无法移开视线。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感的功用性”那一章节,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研究,从神经科学到社会人类学,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论证链条,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被视为“非理性”的情感冲动,实际上在人类社会结构的稳定中扮演了关键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角色。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将冰冷理论赋予温热肌理的写作手法,是极其高明的。它迫使读者跳出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框架,去接受世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对于那些热衷于寻求简单答案的人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挑战,但对于真正渴望深入探究事物本质的求知者而言,它无疑是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宏大叙事下的微观雕刻”。它处理的问题无疑是关乎人类文明基石的宏大议题,但作者的笔触却极其细腻,总能从最不起眼的细节中发现撬动整个理论结构的支点。举个例子,书中对“信任危机”的讨论,并没有停留在对社会撕裂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社区层面,分析了在信息不对称加剧的背景下,邻里关系中最小的失信行为是如何通过指数级的方式放大,最终侵蚀掉整个社会契约的基础。这种从“小我”反观“大局”的叙事角度,极其富有启发性。它让读者清楚地意识到,那些看似与我们无关的社会宏观现象,实际上是无数个微小、日常的道德选择累积而成的结果。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对我们日常行为模式的深度“扫描”和“校准”,它让我们对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必要的怀疑和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在一张密集的网中穿针引线,让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时空和思想体系中的概念,最终汇聚成一股有力的洪流。我尤其欣赏它对“个体性与集体责任”这一核心矛盾的处理。它没有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两者是如何相互渗透、相互定义的。例如,书中对某种特定历史时期精英阶层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其内部的权力结构如何影响其最终判断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那种抽丝剥茧,将宏大叙事还原为具体到个人微观心理层面的描写,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情境中,亲身经历了那种煎熬与挣扎。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冒险,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对既有认知体系的颠覆和重塑。我不得不说,对于任何一个试图理解复杂社会互动底层逻辑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份不容错过的案卷。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应该怎样”,更是在深刻地探讨“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评分我必须坦诚,一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感到有些吃力,那是因为作者的思维密度实在太高了。他的每一个句子都仿佛承载了数层含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完全消化。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信息输入节奏,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享受这种智力上的“拉伸感”。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对“身份认同的流变性”所做的论述。作者通过对少数族群在跨国迁移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变化进行案例分析,展示了“身份”这一看似坚固的标签,是如何在权力、法律和文化冲突的熔炉中不断被重塑和分解的。他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们对某种既定规范的坚守,往往并非源于最高的道德指令,而仅仅是因为我们习惯了这种便利性,一旦便利消失,规范的脆弱性便暴露无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给我们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强迫我们直面这种不适,去理解“稳定”背后的巨大代价和不断的妥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一场精妙的迷宫设计。你以为你走到了尽头,却发现出口通向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房间。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引用不同哲学流派时所采用的“对话”方式,而不是简单的“引用与反驳”。他似乎让康德与尼采、亚里士多德与福柯,在纸面上进行了一场持续不断的、充满火花的辩论。这种“对话式”的论述,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活力和层次感。我个人认为,作者的叙事策略非常成功地避免了将复杂的思想体系简单扁平化的陷阱。比如,在讨论“义务”的本质时,他没有固守任何一家之言,而是展示了义务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重新定义、被权力重塑,以及最终如何被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悄然“协商”和“挪用”。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全书洋溢着一种扎实的、经得起推敲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又因其广阔的视野而避免了学院派的枯燥。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不断变化的规则中寻求立足之地的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