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干邑鉴赏手册
定价:58.00元
作者:(美)格雷戈里(Gregory,C.R.)著,陆韬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9-01
ISBN:9787532353583
字数: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法国西部波尔多(Bordeaux)之北,有一块蜚声国际的土地,世界上好的白兰地就在这里出产,并以它的名称——干邑(Cognac)来命名。17世纪以来,干邑地区的酿酒专家,把这里的葡萄酿成极为芬芳香醇的白兰地,甚于琼浆。它们完全攫住了全世界酒评家的官感和他们的心,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形象。
《干邑鉴赏手册》是本深入这个名酒世界的易读易明的手册。你可以从中了解到干邑的历史和酿制工艺,知道品尝干邑精华的每一项要领,明白塞伦特河(Charente River)盆地的气候和石灰岩土地的组合能结出非常优质的葡萄的道理,以及壶蒸馏法和橡木桶能酿出干邑的无与伦比的酒质的工艺。书中还藉着一些简明的图片来勾画诸如轩尼诗、御鹿、人头马等大型的干邑公司的轮廓,当然还有其他。这里囊括了60多所公司,评注150多款干邑酒。此外它还概述了干邑区的历史、民间传说和菜谱,以及一些有趣的游览点。
无论你是初尝干邑的新手还是老行家,《干邑鉴赏手册》都是你了解、选购、收藏乃至欣赏干邑的好助手。
目录
作者介绍
Conal R.Gregory,葡萄酒和干邑专家,常在报纸和杂志论酒评酒。任教,于显赫的坦特玛利(Tante Marie)烹饪学校,成绩斐然,历来著述颇丰,包括《辨酒指南(A Caterer’s Guide to Drinks)》,对酒文化贡献甚巨,屡获国际奖赏,包括梅西耶香槟学术奖(Mercier Champagne S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其实挺高的,毕竟“鉴赏手册”这四个字分量不轻。然而,初读下来,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精神漫游指南”,而非“操作说明书”。内容上,它似乎更侧重于营造一种氛围和情境。比如,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干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交功能,描述了沙龙里的品酒场景,以及那些名士雅士如何围绕一杯佳酿进行思想的碰撞。这种人文历史的穿插,虽然丰富了阅读体验,但对于一个急切想知道如何区分不同等级干邑的实操派来说,可能会略感失望。我期待的可能是一个更系统化的“风味轮”解析,或者对新橡木桶与旧橡木桶陈酿效果的量化对比,但在这些方面,这本书的处理显得有些含蓄和跳跃。它的逻辑推进更像是自由联想,从某个品鉴笔记跳跃到对某个酒庄创始人家族故事的追溯,显得有些松散。当然,这种松散也带来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让人感觉不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参与一场优雅的对话。如果你只是想快速入门并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这本书可能需要你带着很强的自我梳理能力去阅读。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吸引了。封面设计得非常内敛,那种深沉的酒红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快餐式”读物。我本来就是个对世界各地名酒有点探索欲的人,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烈酒。这本书的排版,说实话,一开始有点让我摸不着头脑,它不像那种常见的介绍性读物,直接把产区历史、葡萄品种、酿造工艺一股脑儿地塞给你。更像是一份精心准备的私人导览,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引导着读者的视线。翻开内页,那些高清的酒液照片简直是艺术品,光影的折射,琥珀色的深浅变化,仅仅是看着这些图片,就能感受到那种时间的沉淀感。我尤其喜欢它对“风土”的描述,那种细腻到近乎诗意的文字,描绘了干邑地区特有的土壤、气候,以及这些元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最终的口感。读到关于不同年份酒体对比的部分,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他没有用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成了味觉的叙事,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品鉴地图。这绝对不是一本适合速成的书,它需要你放慢速度,像品鉴一杯珍藏的XO一样,慢慢去体会和咀嚼文字背后的深意。那种阅读的享受,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极富个人魅力的叙述者。他的文字里有一种老派的优雅和自信,仿佛他正在你的书房里,为你亲手倒上一杯陈年的美酒,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他对“时间”这个主题的处理。他不仅仅是记录年份,而是将时间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木桶和酒液之间漫长而安静的“对话”。书中有一段关于白兰地在不同湿度环境下的呼吸作用的描述,语言极其精妙,完全摆脱了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更像是气象学家的诗意记录。此外,本书在图文结合上的处理也值得称道,那些手绘的葡萄藤结构图,线条流畅且信息量丰富,与旁边的文字描述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视觉体验。虽然我仍然觉得,如果能增加一些现代蒸馏技术的简介,会让这本书的整体性更强一些,但瑕不掩瑜,它成功地将一个传统的烈酒品类,提升到了一个艺术鉴赏的高度,读完之后,我感觉对生活中的慢节奏和精致化有了一种更深的向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克制而高级的美学。我注意到,在介绍不同陈酿阶段(如VS, VSOP, Napoleon, XO)时,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图表对比,而是通过选择不同色调的纸张,配合极简的文字排版,来象征性的表达时间带来的变化。这种非线性的、感性的表达方式,初看之下有点挑战阅读习惯,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一种匠心。尤其赞赏的是,作者在描述口感时,极其克制地使用了那些被滥用的词汇,比如“丝滑”、“醇厚”。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动且出乎意料的比喻,比如将某种年份的干邑比作“秋日午后被阳光晒热的皮革,带着一丝微弱的丁香花香”,这种描述让人瞬间就能在味蕾上捕捉到那种复杂的层次感。我试着根据书中的引导,去重新审视我手边的一瓶陈年酒,确实在以往忽略的那些细微的柑橘皮和烘烤坚果的尾韵上,有了更清晰的感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标准答案,而在于帮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独特的“参照系”。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本书的购买动机其实是冲着“鉴赏”两个字去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家中搭建一个小型品鉴会的实用建议。比如,搭配的食物选择,最佳的品鉴温度控制,甚至是如何选择合适的酒杯来最大化地释放香气。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显得相当稀疏,仿佛作者认为这些技巧性的操作是次要的,真正的鉴赏是在心智层面完成的。在谈到陈年过程中的“天使的分享”(Angels' Share)时,作者引入了哲学层面的讨论,探讨了时间、损耗与价值重估的关系,而不是停留在蒸发率的科学计算上。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给那些已经对干邑有一定了解,并且更关注其文化和精神内核的深度爱好者准备的。对于我这种还停留在“如何正确摇杯”阶段的新手来说,有些章节读起来像是隔着一层玻璃欣赏美景,景色很美,但手够不着。它提供的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套方法论,这一点我需要调整阅读心态去适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