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北京那些小吃
:49.00元
作者:梓奕荣轩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ISBN:9787113193300
字数:245000
页码:22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它们是老百姓的“碰头食”;它们是胡同里的“十三绝”;它们是记忆里的“老北京”;每一道北京小吃都蕴含着文化的基因:或奔放、或内敛、或融合、或纯粹的北京小吃,犹如品味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圈定在老北京大街小巷里的街摊,讲述有关各种名小吃的流传已久的各种民间趣闻。如与天津“狗不理”齐名的“驴打滚”为什么会发源于河北承德;始于清末光绪年间的“褡裢火烧”,怎样做才算正宗;“入汤顷刻便微温”,“京城吃”的爆肚有何讲究;诞生于民间的“豆汁”,后来怎么进了皇宫的“御膳厨房”;源自河北平泉的“八沟羊杂汤”,为什么引得康熙诗兴大发?民间清真小吃“豌豆黄”,怎么就成了慈禧的爱等脍炙人口的传说。总之,本书尽情展示老北京的风味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目录
作者介绍
作者梓奕荣轩,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主张以时尚的方式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正统的青年历史作家。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体现了作者对北京城市脉络的深刻理解。它并非简单地按“甜点”、“咸点”来分类,而是巧妙地以“四季更迭”和“地域分布”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内容。比如,“春日序曲”部分,聚焦于那些最早出现在初春时节的“驴打滚儿”和“豌豆黄”,描述了它们如何帮助人们告别冬日的沉闷;而到了“盛夏的火焰”,则着重描写了那些需要热油翻炒才能散发魅力的食物,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介绍每一个小吃时,都会穿插一段关于其“历史变迁”的考证,但这些考证绝不拖沓,而是用小小的“逸闻摘录”或“老字号变迁”的方框形式呈现,既丰富了信息量,又不打断主体叙事的流畅性。这种层层递进、张弛有度的编排,让阅读过程像是在北京城里进行一场精心规划的漫步,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层次感极其丰富。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美食指南”的范畴,它简直是一部微型的“北京生活人类学报告”。我发现自己不仅仅在学习如何辨认一种小吃的优劣,更是在通过这些食物的侧面,了解老北京人处理日常琐事的方式、他们的社交习惯乃至对季节的感知。例如,书中提到“爆肚儿”对火候的苛刻要求,这映射出老北京人对时间掌控的精细;而对于“炒肝儿”那略带粘稠的口感,作者将其比作老邻里间那种“剪不断,理还乱”却又分不开的情感羁绊。更厉害的是,作者还融入了大量不同年代的北京方言和俗语来解释一些场景,我这个外地人虽然有些地方需要查阅,但也因此对这座城市的语言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多维度的叙事角度,它把食物、历史、人文、地理,甚至情感都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座古老的城市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发自内心的理解和亲近感,仿佛我也成了那个胡同里长大的孩子。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中那种对“传承”的敬畏感。它不仅仅记录了“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追溯一些老手艺的源头,比如某一种制作工艺,据说已经失传了几十年,多亏了作者费尽周折,找到了一位年迈的老师傅,才得以将其记录下来。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抢救式”的记录情感非常真挚。读到那些关于传统工具的描述——比如老式的石磨、手工揉面的案板,甚至空气中弥漫的特定温度和湿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些小吃之所以成为经典,背后是无数代人经验的积累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书中强调,现代社会许多便捷的替代品无法复制那种“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这种对匠人精神的赞美和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使得这本书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让人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对那些默默坚守的老手艺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古朴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老北京那些小吃”几个字,立刻就让人感觉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我尤其喜欢扉页上印着的那幅老北京的胡同俯瞰图,细节描绘得极其到位,仿佛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叫卖声。内页的纸张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光滑刺眼的现代纸张,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手感沉甸甸的,很有老物件的味道。更绝的是,每一章的开头都配有一幅手绘的插图,描绘的是制作某种小吃时的场景,比如糖葫芦的师傅熟练地将山楂串起,或者炸糕师傅手中翻飞的动作,线条流畅又不失生活气息。排版上,文字留白恰到好处,字体选用的是一种带着宋体笔意的衬线体,读起来既清晰又古雅。这本书显然在设计上花费了大量心血,它不只是一本记录美食的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从翻开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场视觉和触觉的盛宴,让人忍不住想慢慢翻阅,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食谱汇编,没想到作者的文笔竟然如此细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观察的敏锐。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生硬的、教条式的感觉,更像是听一位慈祥的老者在炕头上,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比如,他描述做“豆汁儿”的过程,没有直接罗列复杂的发酵时间,而是写道:“那味儿,初闻如陈年的老酒微醺,再近闻则带着股子酸爽,初入口舌尖微微一颤,待它滑入喉咙,那股子‘回味’才算真正醒了神,叫人又爱又恨,恰似京城里那些脾气倔强的老住户。”这种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一下子就让那种抽象的味道变得鲜活起来。作者对人物的刻画也入木三分,那些街头巷尾的小摊贩,有的吆喝声高亢嘹亮,有的则沉默寡言,全凭手艺说话。通过这些生动的叙事,我仿佛能闻到焦糊的香气,听到油锅里热油“滋啦”的声响,真正体会到了“京味儿”的精髓,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美食介绍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