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家常菜

精品家常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密和 著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菜谱
  • 美食
  • 烹饪
  • 厨房
  • 新手
  • 快手菜
  • 简单易学
  • 实用
  • 家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百图书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7802257
商品编码:300580417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精品家常菜

:35.00元

作者:韩密和

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57802257

字数:

页码:2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我们日益精致的生活中,饮食所要承载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很多的人热衷于到餐馆中品尝各种美味,有时候这样的确能够满足人们对饮食以及美味的追求,但无论是从健康,还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餐馆都不是人们的选择。那么,能不能在家里做出既经济又美昧的佳肴呢?为此,《精品家常菜》希望能帮助喜爱饮食的您提高烹饪水平,并且在美味中享受无穷的乐趣。
  自然、健康是我们下厨的目的。虽然在繁忙的生活中,工作占据了太多时间,但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不妨走进厨房小天地,用适宜的食材、简单的调料、快捷的烹调方法,制作出一道道美昧、健康的家常菜,既可以让家人“餐餐滋味好,顿顿营养全”,又可以使您从中享受到家的温馨、醇美和幸福。

目录


作者介绍


韩密和,中国烹饪大师、吉菜烹饪大师、亚洲蓝带餐饮管理远东大中华区荣誉主席,被授予法国蓝带*高骑士荣誉勋章,现任吉林省饭店餐饮烹饪协会副会长,吉林省厨师厨艺联谊专业委员会会长。先后多次在《东方美食》《四川烹饪》等刊物发表论文。还曾组织编写《中国吉菜》《中国美味菌》《现代吉林菜谱》等多部饮食图书。

文摘


序言



《星际殖民:火星拓荒史》 图书简介 引言:人类的第二次黎明 自古以来,仰望星空便是人类最深沉的渴望。地球,这颗摇篮,在资源枯竭与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已无法承载人类永恒的雄心。公元2247年,在经历了数十年“大撤离”的挣扎与准备之后,人类文明迎来了它的第二次黎明——火星殖民计划,代号“赫菲斯托斯”。本书并非一部科幻小说,而是一部基于详尽历史考证与未来工程学推演的纪实性历史著作,它记录了人类首次踏足红色星球,并以血肉、汗水与钢铁,书写下文明在异星土壤上扎根的壮阔史诗。 第一部分:征途与降临(公元2247年 - 2260年) 一、 远航的代价:方舟计划的抉择与牺牲 本书详尽分析了支撑“赫菲斯托斯”计划的宏大工程背景。重点介绍了“方舟”级星际运输舰的设计理念,特别是其在应对深空辐射、微重力生理衰退以及长达七个月航行期的心理压力方面所采取的革命性技术——生物冷冻休眠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随行的“创世者”人工智能系统的觉醒与迭代。 航程记录: 详细复盘了首批四艘方舟舰(分别命名为“希望”、“毅力”、“智慧”、“自由”)的实际航行数据,包括一次突发的太阳耀斑事件中,如何通过临时启用行星际磁场偏转器挽救了数万生命。 初代拓荒者群像: 描绘了首批一万名殖民者——科学家、工程师、地质学家和少数经过严格心理筛选的普通公民——在封闭舱内的生活状态与道德困境。 二、 登陆点的博弈:伊利西姆平原的选址 火星地表环境的极端苛刻,使得登陆点的选择成为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本书通过解密殖民局的内部会议记录,揭示了围绕“水冰储量”、“地热潜力”和“辐射屏蔽”三大核心要素的激烈争论。最终选定的“伊利西姆殖民地”并非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是最具长期发展潜力的方案。 首次触地: 极其细致地还原了“赫菲斯托斯-1号”着陆舱在风暴中艰难着陆的惊险过程。重点突出了登陆初期,拓荒者们如何在狭小的加压模块内,依靠有限的资源,建立起第一个可循环生态圈的艰难起步。 第二部分:扎根与对抗(公元2261年 - 2300年) 三、 红色土壤上的建筑学:穹顶的崛起 在火星上建造家园,意味着从零开始构建一套完整的工业和生命支持体系。本部分聚焦于火星工程学的巅峰成就——永久性压力穹顶的建造。 大气合成的悖论: 探讨了早期的“微型温室效应启动器”的失败与改进,以及最终通过喷射特定催化剂与冰盖融化相结合的“阶梯式增压策略”。 材料的革命: 深入剖析了火星原位资源利用(ISRU)技术如何通过熔炼火星玄武岩和提取氧化铁,制造出具有抗辐射特性的“铁塑复合材料”,为第一代永久居住舱奠基。书中收录了当时首席建筑师的亲笔信件,描述了第一次看到穹顶内部模拟蓝天时的震撼。 四、 矿脉之下的世界:地质冲突与新发现 随着殖民地的扩大,对能源和稀有金属的需求变得迫切。拓荒者们开始深入火星地壳。 地下城的诞生: 描述了人类如何利用熔岩管道,将其改造为天然的辐射庇护所和初期地下城市的基础结构。 “幽灵信号”的谜团: 本部分将详细记录在阿耳卡迪亚平原深处的一次勘探活动中,地质队意外发现的、疑似史前微生物化石的证据,以及随后数年内,围绕这一发现引发的科学伦理与政治争议。这标志着火星不再仅仅是一个“资源点”,而是一个具有历史的星球。 第三部分:社会演化与文化熔炉(公元2301年 - 2350年) 五、 火星公民的诞生:法律与身份的重构 定居火星带来的最深刻变化,是社会结构的彻底重塑。本书探讨了“地球公民”与“火星土著”(Mars-Born)之间的身份认同冲突。 零重力一代的生理差异: 分析了在火星低重力环境下出生、成长的人类,其骨骼密度、心血管系统以及空间感知的进化方向。这种生理上的差异,如何催生了政治上的分离诉求。 《伊利西姆宪章》的起草: 追溯了火星独立自治运动的萌芽,重点分析了火星殖民地在资源配给、生育配额以及对地球政治干预的抵抗,最终形成的一套适应外星环境的、高度集权化管理的自治法律体系。 六、 异星的艺术与信仰:火星文化的形成 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社会,必然会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表达。本书收录了大量火星早期艺术作品的分析,这些作品充满了对地球的怀念、对黑暗宇宙的恐惧以及对生存本身的崇敬。 “红色低语”音乐流派: 介绍了一种结合了合成器音效与火星风暴声学模拟的音乐形式,成为第一代火星公民的精神寄托。 对“家园”的新定义: 探讨了火星人如何将“火星”本身,而非遥远的地球,视为他们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家园。 结语:下一个百年展望 《星际殖民:火星拓荒史》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24世纪初期。随着火星生态改造(Terraforming)计划进入第二阶段,人类在红色星球上建立的第一个稳定社会,正面临着更宏大的挑战——星际自主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本书以冷静、客观的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并非完美,却充满不屈意志的异星文明的诞生全景。它是一部关于人类适应性、技术极限和新社会构建的教科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极简生活法则:如何用断舍离重塑你的时间与空间》,这本书的风格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是个囤积狂,家里堆满了各种“总有一天会用到”的东西,搞得自己整个人都很焦虑。这本书并没有采取那种强硬的、让你立马扔掉所有东西的激进路线,而是从心理层面上入手,非常温柔地引导你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它的核心理念是“为重要的事物腾出空间”,这一点描述得非常到位。书中详细拆解了不同区域的整理策略,比如衣柜的“胶囊衣橱”概念,客厅的“无物化”尝试,甚至还涉及到了数字断舍离——清理手机里的应用和电脑里的文件,这一点很多人容易忽略,但整理好后感觉效率真的提升了不少。作者的语言简洁有力,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就像一位老朋友在给你提建议,非常实用。我跟着书里“先从一个抽屉开始”的建议实践了一个月,效果显著,房间变干净了,连带心情都变得轻快起来,不再被物品的“存在感”所绑架。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物欲”所困扰,这本书能给你一个清晰的行动蓝图。

评分

我手里这本《探秘山海: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与哲学》,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又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难以理解的建筑图纸。谁能想到,它居然能将晦涩的理论融入到如此生动的叙事之中!作者显然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研究,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借景”“对景”这些概念,而是会带你“走进”苏州的拙政园,去感受那亭台楼榭是如何与自然的山水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材料的选择,比如太湖石的形态、小青瓦的质感,都有着精到的分析,让你明白为什么一方水土会孕育出这样独特的美学体系。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哲学巧妙地融入其中,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园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是西方园林那种强调主宰自然的姿态。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漫游,每翻开一页,都能感受到古人那种内敛而深沉的生活智慧。如果你想真正理解中国园林的“魂”在哪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好看”的层面,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珍品。

评分

《神经科学导论:大脑的奇妙构造》这本书,对于像我这样对生物学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来说,简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我原本以为神经科学是深奥难懂的,充满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名词。然而,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得令人称奇,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让人头晕的分子结构,而是从最基础的“神经元”如何传递信号开始,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突触比作“信息交换站”,将动作电位比作“火花传递”。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从基础的神经元到感官系统,再到更高级的学习、记忆和情绪的产生机制,层层递进,水到渠成。我尤其欣赏它对“可塑性”的强调,证明了大脑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可以通过练习和经验不断重塑的。读完关于视觉皮层如何构建我们所见世界的章节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真实”的理解。如果你对“我们是如何思考的”、“情绪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感到好奇,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既严谨又易于理解的入口,完全不需要先修习过高等生物学知识。

评分

翻开《古罗马帝国的兴衰与遗产》,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令人叹服的史料驾驭能力。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将罗马史写成一部单纯的帝王年谱,而是深入探讨了驱动这个庞大帝国运转的社会、经济和军事机制。作者对关键转折点的分析入木三分,比如从共和国向帝制的过渡,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更迭,更是社会阶层利益重新分配的结果,这一点阐述得非常透彻。我特别喜欢它对边疆管理和法律体系的描述,罗马的“万民法”对后世法律的深远影响,通过具体的案例被展现出来,让人惊叹于古人的制度设计智慧。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的广场,能听到辩论的声音,感受到军团的脚步。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普通罗马公民日常生活的描述,比如公共浴场的社交功能、面包与马戏的政治含义,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数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文明整体。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细品的鸿篇巨制,读完后对西方文明的根源会有全新的认知。

评分

这本《厨房里的魔法师:西式烘焙的甜蜜诱惑》简直是烘焙新手的福音!我一直对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马卡龙和层次分明的可颂望而却步,总觉得操作复杂得像是在做化学实验。然而,这本书的讲解方式却异常的亲切和直观。作者似乎完全理解我们这些“厨房小白”的心理障碍,从最基础的原料特性讲起,比如面粉的不同筋度如何影响成品口感,黄油的软化程度对揉面过程的重要性,都解释得清清楚楚,配上那些高清的步骤图,简直是手把手教学。我第一次尝试做法式磅蛋糕时,完全按照书里的提示,连温度和时间都没有丝毫偏差,结果出炉的蛋糕不仅色泽漂亮,切开后组织细腻均匀,没有出现塌陷或者回缩的尴尬情况。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里面还提供了一些“失败急救”的小贴士,比如如果打发奶油出现油水分离迹象该如何补救,这在其他很多食谱书里是看不到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舒服,字体大小适中,留白恰当,阅读体验极佳,让我觉得烹饪不再是一件充满压力的任务,而是一种可以享受的艺术创作。强烈推荐给所有想从零开始征服烘焙世界的朋友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