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手家常菜2008例
定价:29.80元
作者:尚锦文化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064434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1368道经典家常菜 640条高手支招!
本书集快炒、煲汤、肉食、海鲜、素菜、酱卤、小菜、野菜、面食、西点、乡土八大类菜谱于一体,分类齐全,内容详尽。1368道经典家常菜,给你640条高手支招,每道菜肴均配有精美图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涵盖面广且简便易学,成为烹饪经典家常菜肴的得力助手。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菜谱刚到手的时候,我真是眼前一亮。封面设计得挺朴实,但那种“家常”的味道一下就抓住了我。我这个人对手艺要求不高,就喜欢那种一看就会做、吃了不腻的实在菜肴。迫不及待地翻开,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些关于基础调味品的介绍,详细得有点过分,但对我这种厨房新手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比如,它会告诉你酱油的不同种类在什么菜里用效果最好,糖的用量稍微多一点或少一点对整体风味会有什么微妙的影响。我按照书里介绍的“零失败红烧肉”试了一次,本来以为要炖上两小时才能软烂入味,结果按照步骤来,火候控制得当,肉皮Q弹,肥而不腻,连我那挑食的女儿都多吃了一碗饭。后续的几页,我注意到它对时令蔬菜的搭配很有心得,比如夏天如何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清爽开胃的凉拌菜,冬天如何通过慢炖来激发根茎类蔬菜的甜味。整体感觉,这本书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不藏私房秘籍的邻家长辈在手把手教你做饭,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摆盘技巧,全是真本事。
评分说实话,我买过不少烹饪书籍,很多都是大厨的“艺术品展示”,看着赏心悦目,但实际操作起来简直是一场灾难,要么是配料奇缺,要么是步骤复杂到需要专业的厨师机。这本书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它简直是为我这种厨房“实用主义者”量身定做的。我特别欣赏它对“食材替换”那一块的处理。比如,当我发现家里没有罗勒,只有九层塔时,书里是不是就干巴巴地告诉你“没有就别做”?不是的,它会非常巧妙地指出两者风味上的细微差别,并建议调整其他香料的比例来弥补,这种灵活性在日常生活中太重要了。我最近尝试了它里面介绍的一款“清蒸鲈鱼”的做法,重点在于掌握了蒸汽的温度和时间控制,蒸出来的鱼肉嫩得仿佛一触即散,鱼鳞下的胶质都被完美锁住了,完全吃不出腥味,这完全归功于它对火候细节的强调,而不是仅仅写一个“大火蒸十分钟”了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了你背后的逻辑,让你即使面对从未见过的食材,也能举一反三。
评分我给这本书的定位是“厨房里的急救手册”,而不是一本用来收藏的精装画册。它的排版是那种典型的、注重信息传达的风格,可能在视觉上不如那些追求极致美感的书那么抓人眼球,但重点是清晰、直观。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它对不同烹饪手法(炒、爆、熘、烧、煨)的原理性剖析。很多菜谱只告诉你“怎么做”,这本书却会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比如,为什么煸炒香料一定要用热油?为什么勾芡要分两次进行?这些看似基础的问题,恰恰是决定一道菜成败的关键。我注意到,它对北方菜系的理解非常到位,那些需要“镬气”的菜式,它给出的火力和速度建议都非常贴合实际家庭炉灶的限制。上周我用它教的方法做了一道干煸四季豆,火候掌握得当,四季豆的表皮微微起皱,口感既有韧劲又不油腻,真是应了那句老话:“火候足时他自美”。对于想从“会做饭”跨越到“做好饭”的人来说,这种知识的积累是无价的。
评分我是一个比较注重食材本味的人,不喜欢那种被浓重香料或过度加工掩盖了食材原味的菜肴。这本《高手家常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核心理念似乎是“让食材自己说话”。我发现它对海鲜和时令蔬菜的烹饪推荐尤为克制和精准。比如,对于豆腐,它提供了十几种做法,但大多数都围绕着突出豆腐本身的嫩滑和豆香,调味剂的用量都压得很低,很少使用重油重酱。我依照它教的方法,做了一份“家常清炖排骨汤”,汤色清亮,排骨酥烂,汤汁里只有食材本身的鲜甜,那种纯粹的满足感是任何复合调味品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用各种复杂的酱料把一道菜变成“黑暗料理”,而在于教你如何通过精准的烹饪技巧,将食材最美好的特质发挥到极致。这本书读完一遍,我感觉自己对“原味”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烹饪不再是迷信,而是一种基于理解的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它的“韧劲”,一种不屈服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匠人精神。翻阅过程中,我发现很多菜式都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影子,比如某些需要提前腌制或发酵的步骤,它并没有为了追求速度而省略,而是详细解释了这些步骤对于提升风味层次的必要性。例如,一道关于制作传统肉皮冻的章节,步骤繁琐,耗时长,但作者坚持保留了老法熬制和长时间冷藏的过程,成品晶莹剔透,口感Q弹,胶质浓郁,比我在外面餐馆吃到的都要好。这让我明白,真正的“家常”并非意味着“粗糙”,而是对传统味道的尊重和坚持。更难得的是,它没有一味地推崇“老办法”,在某些方面也结合了现代厨房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微调,比如推荐使用高压锅来缩短某些硬质食材的炖煮时间,但同时提醒了如何调整后续的收汁步骤。这种平衡感,让它既有底蕴又不失实用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