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川西饮食文化研究
定价:46.00元
作者:蒋英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9010060
字数:
页码: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川西饮食文化研究》从川西少数民族与以川菜为代表的汉族饮食文化交流和变迁的角度,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研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民族间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变迁,进而探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并使之不断发展创新。
目录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
四、一些概念的界定及研究范围
章 川西地区主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及交流变迁
节 川西藏族饮食文化
一、川西藏族概述
二、藏族传统饮食文化
三、白马藏人的饮食文化变迁
四、藏族饮食文化变迁
第二节 彝族饮食文化
一、彝族概述
二、彝族的火塘文化及礼仪功能
三、彝族传统饮食文化
四、彝族饮食文化变迁
第三节 羌族饮食文化
一、羌族概述
二、羌族传统饮食文化
三、羌族饮食文化变迁
第四节 川西回、蒙等民族的饮食文化
一、回族饮食文化
二、蒙古族饮食文化
第五节 各民族间饮食文化交流及变迁
一、藏彝羌饮食的异同
二、川西民族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变迁
三、交融的川西饮食文化
第二章 成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节 成都饮食文化溯源
一、成都概述
二、川菜菜系的起源及发展形成
三、川菜的“麻”“辣”味道及其符号意义
第二节 具有代表性的成都饮食
一、平民大众的特色川菜
二、精致可口的成都小吃
三、火锅的魅力
第三节 成都的茶酒文化
一、成都酒文化源流
二、成都茶文化源流
三、名扬天下的成都茶馆
第四节 成都的客家饮食文化
一、成都客家人的来源
二、成都客家饮食文化
三、客家饮食文化对成都饮食文化的影响
第五节 兼容并包——各民族饮食文化在成都的融汇
一、藏族饮食在成都
二、回族饮食在成都
三、其他民族饮食在成都
第三章 川西民族饮食文化解析
节 饮食选择影响因素及交流
一、川西的地理气候对民族饮食选择的影响
二、各民族的生计方式对饮食选择的影响
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对饮食选择的影响
四、饮食文化交流
第二节 饮食文化交流的途径与障碍
一、饮食文化交流的途径
二、饮食文化交流的障碍
第三节 饮食文化的功能解析
一、饮食是民族社会文化生态直接的物质表现
二、饮食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饮食文化交流与创新
一、饮食文化交流的影响
二、民族学视野下的饮食文化交流与变迁
第四章 传统民族饮食文化的现实价值
节 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
一、文化产业概述
二、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产业
三、民族传统饮食文化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现实价值
第二节 民族饮食文化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初探
一、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
二、民族饮食文化与影视传媒业相结合
三、民族饮食文化与出版业相结合
第三节 饮食文化——从物质文化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传统民族饮食文化中遗的障碍
结语
一、民族饮食文化交流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二、民族饮食文化交流对各族饮食文化贡献良多
三、民族饮食文化交流的趋向性体现了民族文化认同方向
四、民族饮食文化交流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形成同样有着巨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后记
作者介绍
蒋英,女,1976年生,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在站,现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三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游文化、藏学等。已在各种期刊与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文摘
序言
从学术规范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规范且详尽,这无疑是给内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可信度。我翻阅了几个章节后的引注,发现作者在引用田野调查资料和二手文献时,都保持了高度的审慎和尊重。尤其是一些口述历史的记录,作者在转述时注意到了保护信息源的隐私性,同时又精准地抓住了核心信息,这种平衡处理体现了研究者职业道德的高度。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进行相关领域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附录和索引部分简直是一份宝贵的资源库,它清晰地指明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可能忽略的关键节点,是值得收藏和反复参考的工具书级别作品。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生活哲学”。它不仅仅是在记录“人们吃什么”,更是在探讨“人们为什么这样吃,以及这种吃法塑造了怎样的人”。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我们现代人对食物的追求似乎越来越功利化,追求快速、追求新奇,而这本书则温柔地提醒我们,慢下来,去理解食材的来历、去体味烹饪中的耐心,才是与自然和传统建立连接的真正方式。这种对“慢生活”和“本真味觉”的推崇,在快节奏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正在失去的那些关于食物的记忆和情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会带着一种更尊重、更感恩的心情去面对下一餐饭。
评分这本书在展现地方文化深度方面,做出了非常扎实的努力。它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菜肴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隐藏在餐桌背后的社会结构、气候环境乃至宗教信仰的影响。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节令食物变迁的那一部分,通过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地区人民如何根据天时地利来调整他们的生存和饮食智慧。这种宏观的视角,让“吃”不再仅仅是生理需求,而成为了一种解读区域历史变迁的独特密码。从制作工艺的复杂性中,我看到了传承不易的匠人精神;从口味的差异性中,我体悟到了地域间的文化张力与融合,感觉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理解,一下子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我被作者叙事的手法深深吸引住了。他似乎并非只是一个冰冷的研究者,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充满好奇心的美食旅行家。行文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腔调,让人感觉仿佛正坐在当地人的炕头上,听他们讲述那些流传已久的故事和手艺。书中对于食材的描述简直是活灵活现,你几乎能闻到那种山野间特有的清香,或者想象出炉火上滋滋作响的诱人声响。这种将学术研究融入生活化场景的笔触,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即便是对专业“饮食文化”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时,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既保证了内容的严谨性,又维持了故事的趣味性,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让人越陷越深,忍不住想要拿起工具,亲自去尝试书中描绘的那些传统做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淡淡的复古气息的字体和底纹,一下子就把人带入了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探寻之中。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摸起来很舒服,而且印刷清晰,即便是涉及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或者年代久远的插图,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深度阅读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内容和留白之间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种用心的实体呈现,本身就是对所研究文化的一种尊重,让阅读体验从内容本身延伸到了触觉和视觉,让人觉得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封面上的那抹色彩,似乎就预示着即将展开的旅程会是丰富而有层次的,让人满怀期待地翻开扉页,想要一探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