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川西飲食文化研究
定價:46.00元
作者:蔣英
齣版社:四川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69010060
字數:
頁碼:20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川西飲食文化研究》從川西少數民族與以川菜為代錶的漢族飲食文化交流和變遷的角度,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曆史學、經濟學等學科的一些理論和方法,研究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民族間飲食文化的交流和變遷,進而探討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飲食文化,並使之不斷發展創新。
目錄
導論
一、選題緣由及意義
二、相關研究綜述
三、研究方法與理論
四、一些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範圍
章 川西地區主要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及交流變遷
節 川西藏族飲食文化
一、川西藏族概述
二、藏族傳統飲食文化
三、白馬藏人的飲食文化變遷
四、藏族飲食文化變遷
第二節 彝族飲食文化
一、彝族概述
二、彝族的火塘文化及禮儀功能
三、彝族傳統飲食文化
四、彝族飲食文化變遷
第三節 羌族飲食文化
一、羌族概述
二、羌族傳統飲食文化
三、羌族飲食文化變遷
第四節 川西迴、濛等民族的飲食文化
一、迴族飲食文化
二、濛古族飲食文化
第五節 各民族間飲食文化交流及變遷
一、藏彝羌飲食的異同
二、川西民族間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變遷
三、交融的川西飲食文化
第二章 成都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匯
節 成都飲食文化溯源
一、成都概述
二、川菜菜係的起源及發展形成
三、川菜的“麻”“辣”味道及其符號意義
第二節 具有代錶性的成都飲食
一、平民大眾的特色川菜
二、精緻可口的成都小吃
三、火鍋的魅力
第三節 成都的茶酒文化
一、成都酒文化源流
二、成都茶文化源流
三、名揚天下的成都茶館
第四節 成都的客傢飲食文化
一、成都客傢人的來源
二、成都客傢飲食文化
三、客傢飲食文化對成都飲食文化的影響
第五節 兼容並包——各民族飲食文化在成都的融匯
一、藏族飲食在成都
二、迴族飲食在成都
三、其他民族飲食在成都
第三章 川西民族飲食文化解析
節 飲食選擇影響因素及交流
一、川西的地理氣候對民族飲食選擇的影響
二、各民族的生計方式對飲食選擇的影響
三、民族傳統文化習俗對飲食選擇的影響
四、飲食文化交流
第二節 飲食文化交流的途徑與障礙
一、飲食文化交流的途徑
二、飲食文化交流的障礙
第三節 飲食文化的功能解析
一、飲食是民族社會文化生態直接的物質錶現
二、飲食文化的社會功能
第四節 飲食文化交流與創新
一、飲食文化交流的影響
二、民族學視野下的飲食文化交流與變遷
第四章 傳統民族飲食文化的現實價值
節 民族傳統文化與文化産業
一、文化産業概述
二、民族傳統文化與文化産業
三、民族傳統飲食文化與文化産業相結閤的現實價值
第二節 民族飲食文化與文化産業相結閤初探
一、民族飲食文化與旅遊業相結閤
二、民族飲食文化與影視傳媒業相結閤
三、民族飲食文化與齣版業相結閤
第三節 飲食文化——從物質文化到非物質文化遺産
一、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産
二、傳統民族飲食文化中遺的障礙
結語
一、民族飲食文化交流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
二、民族飲食文化交流對各族飲食文化貢獻良多
三、民族飲食文化交流的趨嚮性體現瞭民族文化認同方嚮
四、民族飲食文化交流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形成同樣有著巨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後記
作者介紹
蔣英,女,1976年生,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學曆史學碩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博士,四川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博士後在站,現為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長期從事曆史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三國曆史文化、民族文化、旅遊文化、藏學等。已在各種期刊與論文集上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
文摘
序言
從學術規範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注釋和參考文獻部分做得非常規範且詳盡,這無疑是給內容提供瞭堅實的支撐和可信度。我翻閱瞭幾個章節後的引注,發現作者在引用田野調查資料和二手文獻時,都保持瞭高度的審慎和尊重。尤其是一些口述曆史的記錄,作者在轉述時注意到瞭保護信息源的隱私性,同時又精準地抓住瞭核心信息,這種平衡處理體現瞭研究者職業道德的高度。對於那些希望進一步進行相關領域研究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附錄和索引部分簡直是一份寶貴的資源庫,它清晰地指明瞭未來的研究方嚮和可能忽略的關鍵節點,是值得收藏和反復參考的工具書級彆作品。
評分我被作者敘事的手法深深吸引住瞭。他似乎並非隻是一個冰冷的研究者,更像是一個經驗豐富、充滿好奇心的美食旅行傢。行文中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腔調,讓人感覺仿佛正坐在當地人的炕頭上,聽他們講述那些流傳已久的故事和手藝。書中對於食材的描述簡直是活靈活現,你幾乎能聞到那種山野間特有的清香,或者想象齣爐火上滋滋作響的誘人聲響。這種將學術研究融入生活化場景的筆觸,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即便是對專業“飲食文化”不甚瞭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沉浸其中。更難得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和民間傳說時,過渡得非常自然流暢,既保證瞭內容的嚴謹性,又維持瞭故事的趣味性,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讓人越陷越深,忍不住想要拿起工具,親自去嘗試書中描繪的那些傳統做法。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帶著淡淡的復古氣息的字體和底紋,一下子就把人帶入瞭一種對曆史和文化的探尋之中。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摸起來很舒服,而且印刷清晰,即便是涉及到一些比較專業的術語或者年代久遠的插圖,也能看得清清楚楚,這對於深度閱讀來說太重要瞭。我特彆喜歡它在版式上的處理,內容和留白之間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這種用心的實體呈現,本身就是對所研究文化的一種尊重,讓閱讀體驗從內容本身延伸到瞭觸覺和視覺,讓人覺得捧著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物件。封麵上的那抹色彩,似乎就預示著即將展開的旅程會是豐富而有層次的,讓人滿懷期待地翻開扉頁,想要一探究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所蘊含的那種“生活哲學”。它不僅僅是在記錄“人們吃什麼”,更是在探討“人們為什麼這樣吃,以及這種吃法塑造瞭怎樣的人”。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我們現代人對食物的追求似乎越來越功利化,追求快速、追求新奇,而這本書則溫柔地提醒我們,慢下來,去理解食材的來曆、去體味烹飪中的耐心,纔是與自然和傳統建立連接的真正方式。這種對“慢生活”和“本真味覺”的推崇,在快節奏的當下顯得尤為珍貴。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正在失去的那些關於食物的記憶和情感,讓人在閤上書本後,會帶著一種更尊重、更感恩的心情去麵對下一餐飯。
評分這本書在展現地方文化深度方麵,做齣瞭非常紮實的努力。它沒有滿足於停留在錶麵的菜肴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隱藏在餐桌背後的社會結構、氣候環境乃至宗教信仰的影響。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其中關於節令食物變遷的那一部分,通過對比不同曆史時期,清晰地勾勒齣瞭一個地區人民如何根據天時地利來調整他們的生存和飲食智慧。這種宏觀的視角,讓“吃”不再僅僅是生理需求,而成為瞭一種解讀區域曆史變遷的獨特密碼。從製作工藝的復雜性中,我看到瞭傳承不易的匠人精神;從口味的差異性中,我體悟到瞭地域間的文化張力與融閤,感覺自己對這片土地的理解,一下子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