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读图时代--中国茶分类图典
定价:39.80元
作者:彭丽亚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220317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600余幅图片再现中国茶千年神韵,浓缩中国茶2000余年的人文历程,勾勒出一幅中国茶文化薪火相传的画卷。
茶在中国素有“国饮”的美誉。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原产地。中国各朝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饮。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从传说中的神农氏发现茶叶,到唐代陆羽著书《茶经》,此后历经各朝代的发展,终于形成如今的七大茶类、风格各异的茶俗、涵义颇深的茶道,以及茶艺、茶具,茶诗、茶画、茶联、茶歌、茶舞……,内容包罗万象、体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特色的文化特征。 本书是想让更多的人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茶、爱上茶,更深刻地理解茶为什么会被誉为“国饮”,在神清气爽中体会茶的馨香味道、健康昧道、文化味道。
内容提要
本书从茶字起源、早的茶树、茶的历史名号、茶事典故、茶树种类和分布、制茶工艺、茶叶种类、茶具、茶艺、茶诗、茶联、茶画、茶俗、茶馆文化等内容入手,翔实地分类讲解了中国茶知识的方方面面。本书可带领茶、茶艺、茶文化爱好者进入茶知识的海洋,感悟茶知识的丰富内涵。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刚开始我对“图典”这个概念有点疑虑,担心它会流于表面,满足不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但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图”绝不是简单的配角,而是承担了核心的叙事功能。比如,在介绍普洱茶的储存变化时,它没有长篇大论地解释微生物发酵的原理,而是通过一系列不同年份的茶饼横切面对比图,直观地展示了“越陈越香”的物理变化过程。这种“眼见为实”的呈现方式,对于理解复杂工艺的长期影响,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过去在其他书里看到的关于发酵度的描述,总是模模糊糊,但在这里,通过色泽的深浅、条索的紧结程度,一切都变得清晰可辨。它成功地将原本抽象的工艺流程,转化为一套可以被视觉系统快速解码的信息。我感觉自己像是进行了一次高效率的知识迁移,而不是苦哈哈地啃书本。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这在很多专业图鉴中是比较少见的。纸张的质感很好,能够很好地承载彩色印刷的细腻度,油墨的印制非常清晰,即便是最微小的茶毫都能被清晰捕捉。这不仅仅是美学上的享受,更是阅读体验的保障。很多以图示见长的书籍,如果纸张和印刷稍有欠缺,视觉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但这本书显然在出版环节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每次翻阅,都感觉像是在欣赏一套精致的艺术品集,而不是在学习一门硬核的知识。这份对细节的坚持,反映出编者对于“读图时代”的理解——信息传递的载体本身,也应该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它成功地将“茶学”的严谨性与“视觉艺术”的审美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符合现代人的信息接收习惯,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历史顺序”或“按功效分类”的线性结构,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探索性的“网状”结构。你不会被强迫着从头读到尾,而是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跳跃。比如,今天我可能对白茶的白毫等级特别好奇,翻到那一页,图示非常清晰地标明了银针、白牡丹、贡眉之间的毫毛密度差异;明天我可能想研究一下六大茶类的工艺流程图,书里也用流程图清晰地勾勒出了杀青、揉捻、发酵(或不发酵)的关键节点。这种自由切换的能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主动性和发现的乐趣。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随时翻阅的“工具书”和“灵感激发器”,而不是一本只能读一次就束之高阁的教科书。它鼓励我带着问题去阅读,并立刻在书中找到视觉化的答案。
评分购买这本书之前,我主要依赖网络搜索来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茶品,比如滇红和祁门红茶在叶形上的细微差别,或者不同产区高山云雾茶的外观特征。但网络上的图片往往质量参差不齐,角度各异,信息碎片化严重。这本《读图时代》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标准化”和“权威性”。所有的图样都经过了专业的采集和精心的绘制或拍摄,保证了视角的一致性,以及对关键特征的准确捕捉。我尤其赞赏它对“次级分类”的处理。比如,绿茶里细分出的炒青、烘青、晒青,过去我总是记不住它们的区别,但书里通过并列展示不同工艺成品茶的干燥形态和色泽,让这种差异瞬间变得不言自明。这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外形分类的辨识准确度,对于一个半专业爱好者来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翻开扉页就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感和厚重感。我一直对茶这个话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茶书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纯粹的品鉴指南,缺少一种宏观的梳理。《读图时代——中国茶分类图典》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是那种堆砌文字的百科全书,而是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更侧重于视觉化的信息传达。我特别欣赏它在不同茶类之间的过渡处理,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像在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从绿茶的清新到红茶的热烈,再到乌龙茶的复杂工艺,每一步都有精美的插图作为支撑。这些图画不仅清晰地展示了茶叶的外形特征,更巧妙地结合了产地环境、采摘时节,甚至冲泡的器具,让我这个外行人也能迅速建立起对不同茶系的直观认知。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胜于干巴巴的文字描述。我甚至会花很多时间盯着那些细节图看,仿佛能通过线条和色彩感受到茶叶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