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献珠编著的《家馔(2)》是一套美食名家传家菜的第二卷。作者为民初美食名家江太史嫡孙女江献珠女士。她一生醉心于有传统风味的健康美食和充满温情的家厨文化。本书专为追求生活品味、热爱家厨文化、关心家人健康的读者打造。 事必躬亲,推崇家厨文化。尽管作者会找菲佣代为买菜、切菜,但几十年来如一日坚持自己下厨,哪怕是八十高龄了,且深受背部疾病折磨,仍一如既往,坚持动手烹煮一日三餐;即使是制作菜谱中的每一道菜,也全都由自己示范拍摄。此外,她反对做些华而不实的新潮食品,比如分子美食等等。
民初美食家江太史第传人江献珠,遍尝中国各地 美食,以及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越南、泰国 等海外美食,新制食单及烹饪技法实录。由江献珠编 著的《家馔(2)》包括34则饮食掌故,34道家庭美味 ,取材**,融合南北,创制全新食单,旨在溯源传 统饮食文化,探寻新的烹饪技法,追求入厨新境界。
江献珠,祖籍广州,粤菜名家江孔殷之孙女,早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崇基书院,后留学美国,在费尔利迪金森大学(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获商业管理学硕士;曾担任中国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特邀理事,一生著有“珠玑小馆”系列菜谱等共计数十个品种。
她的主要作品有:《汉馔》(1983年),《中国点心制作图解》(1994年),《珠玑小馆家常菜谱》(六卷,2004—2006年),《情迷野菌香》(2007年),《培养菌佳肴》(2008年),《珠玑小馆烹饪技法实录》(2009—2010年),《珠玑小馆品鲜寻味志》(2010年),《传家菜——岭南太史第传世食单新制新创》(六卷,2009—2013年)。
前言
畜禽肉类
“豕”和“豚”【榄角虾干蒸荷兰五花肉】
舍近求远【红焖鸡蛋肉】
家馔的传承【干炒排骨】
“斜门”的故事【越南牛肉粒】
地下苹果【薯茸免治牛肉】
饮食掌故的演绎【摹拟太爷鸡】
龙凤配【龙穿凤翼】
节日感怀【芋仔焖鸭】
醉中自话【醉鸽】
“蛋角”上下八十年【家庭煎鱼角】
水产
走向有机【豉汁咸柠檬豆腐泡蒸鲩鱼】
鳙鱼大头【拆烩大鱼头】
给你一块鱼【软炸斑块】
虾脑【大虾两吃】
白鳝【蒜子火腩焖白鳝】
“太史田鸡”以外【油泡田鸡腿】
执手尾【虾子焖大乌参】
团年饭【小网鲍焖冬菇雪耳】
个人记忆【炒金银吊片】
蔬菜
“住家饭”?“吃餐馆”?【生炒豆苗胚】
大小茴香【牛柳炒茴香球茎】
吃得苦中苦【凉拌双色苦瓜】
夏日炎炎【酿节瓜】
自家醃菜【醃菜炒三丝】
趣话银杏【银果三丁】
不外如是【宣威火腿拌烤老人头菌】
家常斋菜【温公斋】
心口合一【佛法蒲团】
解构【珧柱扒千层】
汤羹+小吃
哪一个西湖?【西湖牛肉羹】
玻璃粉【素炒韩国玻璃粉】
街头零食的**【酥炸云吞】
QQ【番薯枣】
马豆的疑惑【椰汁马豆糕】
说实话,我抱着一种“随便看看”的心态拿起了这本书,没想到完全沉浸进去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非常大气,那种带着复古感的字体和留白的处理,让人感觉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从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精心打理的厨房空间。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季节性食材”的尊重和强调。书中很多菜谱都是围绕着特定时令的蔬菜和肉类来设计的,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一年四季都在吃同样东西的习惯。当我按照书中的指引,在初春时节尝试制作那道“糟溜时令嫩笋”时,那种清爽的口感和微妙的酒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简直是对春天最好的致敬。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的广度——它不仅仅是教你做菜,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你对“吃”这件事的品味和理解。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很基础的汤品,作者也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层次感,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功力。
评分我得承认,我是一个对“精确度”要求很高的烘焙爱好者,通常我对中餐的食谱书抱持怀疑态度,因为很多都写得太模糊了。但是《家馔(2)》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的计量单位清晰明了,步骤描述逻辑性极强,即便是厨房新手,只要跟着做,出错的概率也微乎其微。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火候”的讲解。作者似乎有一套独门的“看火”哲学,不是死板地规定时间,而是通过描述食材的颜色变化、声音的细微差别来指导操作。例如,在介绍煎鱼的章节,它提到“当油面开始出现细密的波纹,且发出轻微的吸气声时,便是下鱼的最佳时刻”,这种富有画面感的描述,比任何温度计都管用。这本书成功地将传统烹饪中那种依赖经验的“玄学”部分,转化为了可复制、可学习的“科学”流程。它让那些原本觉得做家常菜是件麻烦事的人,也能体会到掌控厨房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营造的“松弛感”。我经常因为工作压力大而不想进厨房,觉得做饭太费神了。但翻开《家馔(2)》,那种扑面而来的温馨气息立刻就能让人放松下来。它不像那些炫技的食谱,每一道菜看起来都像是为一场盛大的宴会准备的。相反,书里收录的很多菜品,都是那种“一锅出”或者“半小时搞定”的实用主义典范。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剩饭剩菜改造”的那几个小章节,作者提供的创意不仅不敷衍,反而能把隔夜的食材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极大地减少了食物浪费。这对于追求效率和环保的现代家庭来说,简直是福音。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教育”怎么做菜,更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分享生活中的小确幸。它让我觉得,即便生活再忙碌,也值得为自己和家人留出一点时间,慢下来,好好吃一顿饭。
评分从艺术审美上讲,这本书的图片摄影水平简直是顶级的,但这绝不是一本“花架子”的书。很多烹饪书,图片拍得美轮美奂,但实操起来却发现两者相去甚远。而《家馔(2)》的摄影师显然也深谙烹饪之道,他们拍出的菜肴,既有杂志封面的质感,又保留了食物最本真的状态——那种热气腾腾的、带着烟火气的真实感。我特别留意了那几张关于“酱料调制”的特写,光影的运用把酱汁的浓稠度和光泽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一看就忍不住想去尝尝。而且,书中的版面设计非常人性化,菜谱和图片之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体验非常流畅。我甚至买了两本,一本放在厨房用来参考,另一本小心翼翼地放在客厅书架上,作为一种生活品味的展示。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家居艺术品,完美融合了实用性与高级的视觉享受。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美食界的“清流”!我通常对那些动辄写得天花乱坠、把家常菜写得跟米其林三星似的书没什么感觉,但《家馔(2)》完全不一样。它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辞藻,读起来就像是坐在一个特别会做饭的长辈身边,听他们娓娓道来。比如,它讲到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处理肉类,让口感达到完美的嫩滑,那种细节的把握,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试着做了书里介绍的那个“慢炖红烧肉”,本来以为就是普普通通的做法,结果呢?那肉酥而不烂,入口即化,酱汁的咸甜度拿捏得恰到好处,一点都不会腻。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每道菜的介绍后面,总会穿插一些与家庭、与食材相关的“小故事”或者“小诀窍”,让你在学习烹饪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种既实用又充满人情味的书,现在真的太少了。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手工制作美食有热情,但又不想被复杂流程吓退的朋友们。它教会我的不只是菜谱,更是一种用心对待日常饮食的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