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图书 寻茶记:中国茶叶地理 9787518415915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艺美生活著

正版图书 寻茶记:中国茶叶地理 9787518415915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艺美生活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艺美生活著 著
图书标签:
  • 茶叶
  • 中国茶叶
  • 地理
  • 寻茶
  • 文化
  • 艺美生活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9787518415915
  • 正版图书
  • 饮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5915
商品编码:3017806303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寻茶记:中国茶叶地理

定价:49.80元

作者:艺美生活著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51841591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各大名茶都产自哪里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茶汤滋味?茶叶是什么时候采摘的?各大茶叶制作工艺都有啥?你会闻香吗?茶香是怎么来的?红茶、绿茶、白茶各应该有这多少度的水泡?本书讲的是我们熟悉却可能并不完全了解的中国茶百科全书。收录65种名茶,详细讲解了采茶时间、采摘手法、制作工艺、茶叶品质、茶汤鉴别以及泡茶方法。本书还是一本的茶文化书,作者走访十三大茶区,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完整地呈现了各大茶区的产茶条件、茶旅文化和名茶品质。目前市场上还没有这样一本完整讲述茶叶地理的书。

内容提要


我们是一群热爱茶的年轻人,这几年来,我们一直以茶为主题,深入走访各个茶区,至今一共走访了十三个中国茶区,包括安溪、山东、大别山、峨眉山、蒙山、黄山、潮汕、台湾、武夷山、宣城、杭州、湖南、云南等。我们到了当地,会去了解其地理环境和植物系统,拜访茶人,学习各类茶的制作技艺、冲泡技巧等。*后,集结成了本书。

都说中国不缺好茶,但是缺懂茶的人,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品味中国茶,进而把我们的中国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目录


Chapter 01依山傍水安溪茶

安溪大观园

安溪的产茶条件

安溪茶旅

西坪茶品质特征

西坪茶鉴别方法

祥华茶品质特征

祥华茶鉴别方法

感德茶品质特征

感德茶鉴别方法

安溪名茶介绍

铁观音

铁观音的香型

铁观音的“观音韵”

黄金桂

本山

毛蟹

安溪名茶冲泡指南

黄金桂冲泡演示

铁观音冲泡演示

毛蟹冲泡演示

Chapter02 奇秀武夷山茗茶甘香醇

武夷山大观园

武夷山的产茶条件

武夷山茶旅

武夷山名茶介绍

大红袍

金骏眉

大红袍的历史传说

金骏眉价高的原因

武夷肉桂

闽北水仙

铁罗汉

白鸡冠

正山小种

坦洋工夫

政和工夫

白琳工夫

白牡丹

白毫银针

寿眉

贡眉

武夷山名茶冲泡指南

大红袍冲泡演示

正山小种冲泡演示

Chapter03 潮汕人的功夫茶

潮汕茶大观园

潮汕的产茶条件

潮汕茶旅

潮汕名茶介绍

凤凰单枞

凤凰水仙

凤凰乌龙

潮汕名茶冲泡指南

凤凰单枞冲泡演示

Chapter04 宝岛全境皆产茶

台湾大观园

台湾的产茶条件

台湾茶旅

台湾名茶介绍

冻顶乌龙茶

金萱茶

东方美人茶

文山包种茶

日月潭红茶

台湾名茶冲泡指南

冻顶乌龙茶冲泡演示

金萱茶冲泡演示

Chapter05 “遗失”的湖南茶

湖南大观园

湖南的产茶条件

湖南茶旅

湖南的禅茶文化

此洞庭非彼洞庭

湖南名茶介绍

千两茶

黑砖茶

茯砖茶

安化松针

天尖茶

君山银针

湖南名茶冲泡指南

天尖茶冲泡演示

君山银针冲泡演示

Chapter06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杭州大观园

杭州的产茶条件

杭州茶旅

龙井之“贵”

“欲说还休”的西湖龙井

杭州名茶介绍

西湖龙井

径山茶

千岛玉叶

九曲红梅

杭州名茶冲泡指南

西湖龙井冲泡演示

Chapter07 黄山归来品香茗

黄山大观园

黄山的产茶条件

黄山茶旅

黄山名茶介绍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金山时雨

休宁松萝

祁门红茶

祁红香螺

黄山金毫

祁红毛峰

珠兰花茶

顶谷大方

黄山名茶冲泡指南

黄山毛峰冲泡演示

太平猴魁冲泡演示

祁门红茶冲泡演示

Chapter08 名茶之乡宣城行

宣城大观园

宣城的产茶条件

宣城茶旅

宣城名茶介绍

涌溪火青

敬亭绿雪

汀溪兰香

宣城名茶冲泡指南

涌溪火青冲泡演示

Chapter09 三省名茶齐聚一山

大别山大观园

大别山的产茶条件

大别山茶旅

“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别山

大别山茶鉴别方法

大别山名茶介绍

六安瓜片

霍山黄芽

信阳毛尖

舒城兰花

岳西翠兰

大别山名茶冲泡指南

六安瓜片冲泡演示

霍山黄芽冲泡演示

Chapter10 北国夜无雪隐隐绿茶香

山东茶大观园

山东的产茶条件

山东茶旅

山东绿茶品质特征

山东绿茶购茶指南

山东绿茶鉴别方法

山东名茶介绍

日照绿茶

崂山绿茶

山东名茶冲泡指南

崂山绿茶冲泡演示

Chapter11 禅茶合一峨眉山茶

峨眉山大观园

峨眉山的产茶条件

峨眉山“禅茶合一”的发展历史

峨眉山茶旅

峨眉山产茶四大特点

峨眉山茶鉴别方法

峨眉山茶选购方法

峨眉山名茶介绍

竹叶青

峨眉名茶冲泡指南

竹叶青冲泡演示

Chapter12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蒙顶山大观园

蒙顶山的产茶条件

蒙顶山茶旅

蒙顶茶品质特征

蒙顶茶购茶指南

蒙顶山龙行十八式

蒙顶山名茶介绍

蒙顶甘露

蒙顶黄芽

蒙顶山名茶冲泡指南

蒙顶甘露冲泡演示

Chapter13客来茶当酒云南名茶香

云南大观园

云南的产茶条件

云南茶旅

云南古茶树

古茶树鉴别方法

后的茶马古道

云南六大茶区

云南名茶介绍

普洱茶

普洱茶的紧压度对茶叶滋味品质的影响

生普与熟普

普洱的鉴赏技巧

滇红

金瓜贡茶

普洱沱茶

七子饼茶

云南名茶冲泡指南

滇红冲泡演示

普洱茶冲泡演示

作者介绍


艺美生活是由一群热爱园艺、美食、美器、手工的志同道合者组成的团队。团队的宗旨是崇尚自然、慢生活,做好玩儿又有意思的事,努力让身边的环境充满情趣。团队以美化环境、服务社会为己任,参与并出版了多本生活类图书。

文摘











序言



《物华天宝:中国地域文化与风物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中国地域文化与风物志的综合性著作,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广袤的神州大地,领略不同地域的独特风貌、历史沉淀与人文精髓。全书结构宏大,内容丰富,从地理环境的塑造力到人文精神的演变,力求展现一个立体、鲜活的中国。 第一编:大地脉络与山川形胜 本篇聚焦于中国的自然地理骨架,探讨地理环境如何深刻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山脉的性格 详细考察了秦岭—淮河一线所代表的南北地理分野,分析其在气候、物产、农业模式乃至民众性格上的长期影响。随后,重点剖析了横亘西部的昆仑山脉、天山山脉,以及东部的太行山、巫山等主要山系。每一座山脉,都被视为一方文化基因的守护者。例如,对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描摹,不仅是自然景观的记录,更是徽州文化中“险峻”与“内敛”气质的源头探讨。 第二章:江河的史诗 黄河与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两大摇篮,在本章占据核心地位。我们不单描绘其水文特征,更深入挖掘它们在历史上的功能性:黄河是古代政治中心与农业冲突的场域,其泥沙淤积与泛滥,塑造了早期中央集权国家的治理难题;长江则以其丰沛的水源和多样的支流,孕育了富庶的江南文化和灵活的商业精神。此外,对珠江流域、辽河水系等重要河流的考察,展示了不同水系下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例如南方水网密布地区的“舟楫之利”如何催生出独特的商业和水上民俗。 第三章:气候的烙印 气候模式是理解地域差异的关键。本章细致区分了季风气候区、大陆性气候区、高原气候区等,并以具体的案例说明气候如何决定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如北方厚墙、南方高挑)、服饰习惯,乃至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方式。例如,对西北干旱地区“节水”智慧的考证,与东南多雨地区“通风排湿”建筑技术的对比分析。 第二编:物产的密码与生活哲思 地理决定了“吃什么”和“怎么住”,本篇深入探讨地域物产如何构建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手工艺传统和哲学观念。 第四章:五谷与八方风味 不同地区的主食差异,远非简单的食物替换。本章详细梳理了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如北方的粟、黍、麦,南方的稻米。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区域性烹饪技法的形成:川菜的“重麻重辣”是湿热气候的排解之道,粤菜的“清淡本味”则体现了对海产品和新鲜食材的追求。同时,本书对地方特产的采集、加工和贮藏技术进行了细致的田野式记录,展现了古人与自然环境的巧妙博弈。 第五章:匠心独运的地域技艺 此章聚焦于地方性手工业。对景德镇的瓷土提炼与烧制温度的精准控制,不仅是技术成就,也是对当地特定矿产资源依赖的体现。对苏绣、湘绣等不同地域刺绣的针法差异分析,揭示了当地审美情趣和生活场景的投射。从皮影戏的木料选择到竹编的纹理设计,无不打上地域环境的深刻烙印。 第六章:人居的智慧 本书构建了一个“地方建筑类型学”框架。研究了窑洞(陕北)、吊脚楼(西南山地)、四合院(华北平原)等典型民居。这些建筑形式,是对当地气候、地形、社会结构最经济、最合理的响应。书中对这些居所的材料来源、空间布局、采光通风策略的分析,展现了朴素而高超的“地域建筑学”。 第三编:历史的沉积与精神的图腾 本篇将视野提升至文化和精神层面,探索地域环境如何塑造了不同区域人群的历史观念和价值体系。 第七章:历史的地理学 探讨了“文化传播”与“地理阻隔”的关系。例如,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在地理上的交错地带——“农牧交错带”,如何成为历史上军事、贸易、文化冲突与融合最频繁的区域,并催生了独特的边塞文化。对“天府之国”的分析,则侧重于其天然的屏障作用如何保障了其相对的文化独立性和延续性。 第八章:信仰与图腾的乡土叙事 不同地域的自然崇拜与民间信仰,是地域精神的集中体现。对西南少数民族“万物有灵”观念的考察,与中原地区对“祖先崇拜”的强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书试图揭示,当地神话传说、民间节庆仪式中,那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往往是对当地特定自然现象(如雷击、洪涝、旱灾)的集体记忆与应对机制。 第九章:地域腔调与文学记忆 语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本章简要梳理了汉语方言区的划分逻辑,并以具体实例展示不同地域的文学表达习惯。例如,北方叙事中常见的大开大合、直抒胸臆的风格,与南方文学中对细节、景物描摹的细腻敏感,都被置于其地域生存环境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解读。 结语:共生之境 全书最后总结道,中国的地域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层层叠加的复杂系统。理解中国的多元性,必须从尊重和探究每一寸土地的独特禀赋开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工具,让读者能够透过日常的风景,看到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逻辑。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合地理学、人类学、历史学和建筑学的研究视角。 图文并茂: 辅以大量的实地测绘图、历史地图与风物写生图。 田野调查视角: 强调第一手资料的收集与在地人的口述历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严谨性。它绝非泛泛而谈的茶文化散文集,而是建立在一套扎实的地理学和农学基础之上的。每介绍一个茶区,作者都会清晰地勾勒出其独特的微气候、土壤成分,甚至是历史上的水文变迁对茶叶风味的影响。这种将“风土人情”与“科学数据”完美结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和权威性。我过去对一些概念性的理解,通过这本书得到了系统性的补充和修正,真正明白了“一方水土养一方茶”的深刻含义。它提供的不是简单的茶品推荐,而是一套理解中国茶多样性的钥匙,让人对我们这片土地的馈赠肃然起敬。

评分

从语言风格来看,这位“艺美生活”的作者绝对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他的文笔时而如山间清泉般澄澈灵动,描绘景物时用词精准且富有意境;时而又变得如同陈年的老白茶,醇厚内敛,蕴含着深邃的哲思。全书的段落长短错落有致,长句的排比和短句的顿挫交替使用,让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强,读起来完全不会有那种被文字堆砌的疲惫感。而且,他似乎拥有一种将“味道”转化为“文字”的魔力,即便是隔着书本阅读,读者也能仿佛嗅到那股独特的茶香,体会到茶汤入喉时的甘甜与回甘。这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这部看似专业的地理著作,拥有了极佳的可读性和文学价值,绝对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这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那份人文关怀和对匠人精神的尊重。作者在记录地理变迁的同时,没有忘记那些世代守护着茶园、传承着古老制茶技艺的人们。那些关于采茶女辛勤劳作的侧写,制茶师傅对火候、揉捻力道的精准把握,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读到这些故事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现代社会中,我们究竟遗失了多少对“慢工出细活”的耐心与敬意。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茶的地理志,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坚守一份执着的“时代切片”,读完后,内心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和宁静。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资深茶人娓娓道来他多年的游历见闻。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无论是对某地山川地貌的描绘,还是对当地人日常生活的捕捉,都充满了画面感。我尤其喜欢他描写不同季节茶树生长的那些段落,那种对自然生命力的敬畏和赞美,让人读后心神为之一振,仿佛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春茶的清香。他很擅长将宏大的地理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个人的探寻故事中,使得原本可能有些专业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全程读下来,感觉自己跟随作者的脚步,跨越了千山万水,体验了一次精神上的“寻茶”之旅,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很多旅游文学作品都难以达到的高度。

评分

这本《寻茶记》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有品味了!封面那种淡淡的墨绿色调,配上古朴的字体,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吸引住了。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哑光纸张,读起来不仅不伤眼睛,还能让人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感受着清晨的露水和泥土的芬芳。装帧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线装的细节处理得非常精致,翻阅起来有一种仪式感,让人格外珍惜。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阅读本身也成了一种享受,远超出了普通书籍的范畴。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收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显得格调十足。能看出出版社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匠心,绝对是为真正热爱书籍和茶文化的读者准备的精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