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首先被其庞大的知识体系所震撼,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那些璀璨的星辰一一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大一统的政治哲学,再到唐宋的制度演进与思想变迁,直至明清的集权与启蒙思潮,每一个时期都被作者以精炼的笔触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在梳理这些浩瀚的思想遗产时,并非简单地罗列人物和观点,而是深入挖掘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土壤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进逻辑。他对于诸子百家思想的阐释,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核心主张,更着重分析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激荡、融合与对立,是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书中对于“大一统”概念的探讨,更是直击中国政治文明的核心,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解读和实践,展现了这一理念的复杂性与持久生命力,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并非僵化的教条堆砌,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碰撞与自我革新的思想场域。作者以史料为根基,以理论为框架,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分析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回应时代挑战,又如何塑造历史走向。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辩论的梳写,如儒法之争、墨辩之争等,都生动地展现了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某个思想流派时,常常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并通过细致的考证,辨析其观点,并与其他学派进行对比,使得整个分析既有深度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对细节的关注,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也能够理解那些看似遥远的思想,在当时是如何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让我明白,理解中国政治思想史,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更需要深入历史的肌理,去体察思想的生命力。
评分这本书在论述中,展现了一种“以史为鉴,知兴替”的智慧。作者不仅仅是回顾过往,更是着眼于那些思想中的生命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例如,在讨论到“士”阶层的兴起与政治参与时,作者详细分析了他们在不同朝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对政治思想的贡献和局限。书中对于“监察制度”的演变,从御史制度到谏官制度,再到明清时期的特务机构,都展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权力而不断探索和调整的策略,同时也折射出对权力制约的思考。这种对制度演变背后思想动因的深入剖析,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思想史的梳理,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政治智慧与困境的深刻反思。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之一便是作者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内在逻辑的清晰梳理。他并非孤立地呈现一个个历史片段或某个学派的理论,而是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将它们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而又充满张力的思想发展脉络。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从早期对“德治”与“礼制”的反复探讨,到后来对“法治”与“集权”的不断强化,再到不同时期对“民本”思想的重新诠释与实践,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渗透、相互扬弃,最终形成了中国政治思想的独特基因。作者对这些思想的分析,总是能够抓住其精髓,并与具体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相结合,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而具象。例如,在论述法家思想时,他不仅详细介绍了其“循名责实”、“以法治国”等核心原则,更将其与秦朝的统一战争、官僚体系的建立紧密联系起来,让我对法家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使得整部书的叙事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
评分我个人对于书中对于“民本”思想的解读尤为赞赏。长期以来,“民本”一词可能被简化为一种口号式的政治伦理,但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了“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复杂内涵与多重演变。他从早期先秦诸子对“民”的关注,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汉代董仲舒“天人感应”下的“民意”考量,再到宋明理学中对“理”与“心”的关注是否能转化为对“民”的关怀,直至近代以来对“民权”的引入和重塑,作者将“民本”思想的发展置于一个漫长的历史维度中考察,并细致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如何利用或曲解这一思想,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对之进行批判与重塑。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民本”思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书中对于“民”的不同理解——从被动的“衣食父母”到主动的“国家主人”,这种转变的轨迹,是理解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关键,也是本书最引人入胜的篇章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厚重又不失典雅,封面上“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几个字,用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字体呈现,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历史回响,直接敲击在读者心中。扉页的纸张触感温润,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让人在翻开之前就感受到一种仪式感。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菊版尺寸,大小适中,无论是捧在手中细读,还是放在书架上作为点缀,都显得恰到好处。细节之处,比如书脊的压痕清晰,每一页的排版都遵循着严谨的学术规范,字号大小适宜,行间距舒适,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多,但选择的角度和时机都非常精准,往往在某个关键概念出现时,一幅意境深远的古画或是一张历史照片便跃然纸上,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的深度。它不是那种华而不实的封面,而是真正体现了内容为王的理念,外在的朴实质感,恰恰映衬了内在学术的厚重与严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奠定了高度的专业性和阅读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另一个显著的提升,是对于中国政治传统中的“变”与“不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梳理历史时,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贯穿始终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基因,例如“天人合一”、“君臣父子”等,同时又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不同时期在这些基本框架下所产生的种种变异与创新。例如,他对于“君权神授”的讨论,并非停留在对这一理念的简单批判,而是深入分析了在不同的朝代,这一理念是如何被解释、被实践,以及如何受到挑战,从而促使统治者不断调整其合法性来源。书中对“大一统”的持续探讨,也展现了这种制度模式在漫长历史中的韧性与适应性,既有核心的稳定性,又有根据时代需求而进行的不断调整和演变。这种对于“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帮助我打破了对中国政治史的刻板印象,看到了其内在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雅致。作者在运用理论分析时,文字精准有力,逻辑清晰;而在描述历史场景和思想人物时,则又能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中国古代政治哲学概念的阐释,例如“道”、“义”、“礼”、“法”等,作者总能从不同的历史语境和思想流派中,赋予这些概念多层次的解读,让读者感受到其丰富的内涵和演变。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刻画,也栩栩如生,例如对商鞅的辩论,对诸葛亮的政治策略,以及对王安石变法的分析,都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历史的厚重感。整体而言,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愉悦的,它在满足了读者学术求知欲的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让我对中国政治思想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政治思想时,总是能够将之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经济状况以及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他并没有将政治思想孤立化,而是强调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例如,在论述宋代“庆历新政”时,作者就详细分析了当时士大夫阶层对政治改革的诉求,以及他们所提出的思想主张,如范仲淹的“兼济天下”情怀,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发。反之,他对于明末思想家如李贽、王阳明等人的思想解读,也充分考虑到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松动以及传统价值观的动摇等因素。这种“情境化”的分析方法,让读者能够更真实地理解那些思想诞生的土壤,以及它们在当时的社会变革中扮演的角色,从而摆脱了脱离实际的空谈。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如此推崇,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继承”的视角。作者在介绍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各种学说和制度时,并没有回避其局限性和负面影响,而是以一种开放和审慎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例如,在讨论到“君臣父子”的伦理体系时,作者并非简单地赞扬其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是同时也深入探讨了它如何可能压抑个体的自由,以及如何被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绝对权威。书中对于“皇权”的考察,也展现了其合法性来源的多样性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包括对“天命”的利用,对“民意”的象征性回应,以及对“功德”的强调等。这种不回避问题、深入挖掘根源的态度,让我对中国政治传统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
评分《潜书》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具有相同的观点。在当时很受重视,"每一篇出,人争传写"。
评分《潜书》在哲学上,着力于宣扬孟子的性论,主张"性灵天地万物,然必真见天地万物在我性中,必真能以性合于天地万物"。它认为这个"性"就是仁义礼智,就是"人心"。它说:"阳明子以死力格外物,久而不得,乃不求于外,反求于心,执良知以为枢。"这里明显地表现出作者的唯心主义倾向。但《潜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专制君主进行批判,具有初步的民主启蒙思想。书中提出了"乱天下者惟君"、"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的论点,揭露了在自秦以来2000年的封建制度下,表面看来是大将杀人,偏将杀人,卒伍杀人,官吏杀人,其实是皇帝杀人,主张给专制君主治罪。书中揭露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等,说"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费上农一岁之获",而"吴西之民,非凶岁为�罩啵�杂以荍秆之灰",即使这样,"无食者见之"也会觉得是"天下美食也"。从而发出了"不平以倾天下"的警告,提出"天地之道故平"的平等原则。
评分中国走到今天,是数千年历史理性积累的结果。历史上的思想家们的深邃观点,至今影响着中华民族。今天,我们这个民族在世界上重新找到了一个正确的位置,应该吧先贤们伟大的思想继承好发扬好,把这些思想高速全世界,让他们了解认同,这是我们无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评分江荣海1954年7月出生,安徽省全椒县人。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行政伦理学等方面的教学或科研工作。主编、合著或独自发表的著作有:《从孔子到毛泽东——中国杰出人物政治思想撷要》、《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玄学及其对政治影响之研究》等。
评分《潜书》为其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之代表作。“不忧世之不我知,而忧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结于中,不可以已,发而为言”(《潜存》)。前后历经30年而成书。"四十以来,其志强,其气锐,虽知无用于世,而犹不绝于顾望。及其困于远游,厄于人事,凶岁食糠粞,奴仆离散,志气销亡,乃喟然而叹曰:‘莫我知也夫!’不忧世之不我知,而伤天下之民不遂其生。郁结于中,不可以已,发而为言。有见则言,有闻则言。历三十年,累而存之,分为上下篇:言学者系于上篇,凡五十篇;言治者系于下篇,凡四十七篇;号曰《潜书》。上观天道,下察人事,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根于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谋其政。”(《下篇下·潜存》)
评分给力!
评分可以
评分包装完好无损,正评点赞!
评分《潜书》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具有相同的观点。在当时很受重视,"每一篇出,人争传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