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健康9元书系列·等待宝宝出生:准妈妈读本》针对即将为人母的“准妈妈”最关心的孕产期问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选种”准备,“种子”如何发芽等官内宝宝生长历程和怎样精心呵护“小嫩芽”、科学保胎准妈妈的心路历程,以及孕妇保健、怎样选择最佳分娩方式等知识。以讲故事的形式,图文并茂、诙谐幽默地将医学知识娓娓道来,引人人胜。
作者简介
王陇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现担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等职。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在《中华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多部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及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结核病控制“高川”奖。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他陆续发表了“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中国人需要一场行为革命”、“脑卒中筛查与干预:一项重大的国民保健工程”等科普文章,并出版了《首席专家王陇德谈掌握健康钥匙》科普图书。
陈洁,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98开始从事产科工作与围产专业临床研究。曾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乡村医师诊疗常规》的编著和《Chestnut’s产科麻醉理论与实践》的编译。2006年主持完成温州市科技局《计算机分析胎心监护图形的研究》科研项目。2011年获得省教委科研项目《分娩镇痛对第二产程的影响》。发表《妊高征肾病型的临床研究》等论文20余篇。多次参加大型孕期保健的公益讲座,获得好评。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种子”发芽了(怀孕1~3个月)
1.“选种”准备
2.“种子”怎么发芽的
3.“小芽”来了
4.精心养护“小嫩芽”
5.早孕反应怎么办
6.女王般的保胎
二、吾家“宝宝”初长成
7.优生优育第一关:产前筛查
8.漂亮妈妈的口号--管住嘴、迈开腿
9.大快朵颐与合理营养
10.初见“宝宝”
11.妈妈感受到了我在游泳
12.美丽乳房从今开始
13.A罩杯成C罩杯--做好哺乳准备
14.6个月的“宝宝”,用耳朵听外面的世界
15.“小小蚯蚓”爬上来
16.爱动的“宝宝”7个月了
17.腰酸背痛该怎么办
18.怀胎7~9个月,别忘记补钙
19.外阴瘙痒,准妈妈们的难言之隐
20.“宝宝”8个月了,越长越饱满
21.我的血红蛋白哪里去了
22.我准备好了-9个月的“宝宝”
23.便秘的烦恼
三、那些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的日子
24.皮肤瘙痒--不可小觑
25.皮肤瘙痒--胎气,还是疾病
26.肝内胆汁淤积症--警惕伸向胎儿的黑手
27.高血压悄悄来临
28.高血压“青睐”谁
29.不只是水肿--小信号,大问题
30.怀孕使我得了糖尿病
31.糖尿病妈妈--不要生个“糖”宝宝
32.是药三分毒--有时使用胰岛素是你明智的选择
33.红色炸弹来势汹汹--出血了
四、新生命近在咫尺--准妈妈的心路历程
34.有“痛”无“害”--做个勇敢的妈妈
35.分娩征途--宝宝,我们一起加油
36.别让疼痛夺走你的勇气--半途而废还是坚持到底
37.分娩镇痛来袭--你还要忍受难言之痛吗
38.分娩镇痛适合我吗
39.分娩镇痛不会延长产程
40.捍卫会阴完整--给我侧切的理由
41.顺产也要挨一刀--会阴侧切术,你不要怕
42.会阴侧切不会影响你们的性生活
五、“宝宝”的呵护者--医师
43.产前检查的时间及内容
44.孕妇如何避免电磁辐射,要不要穿防辐射服
45.乙肝患者孕期该怎么做
46.脐带绕颈--你可以自然分娩
47.不必谈“钳”色变--你需要一点帮助
48.你是否真的需要剖宫产
精彩书摘
37.分娩镇痛来袭--你还要忍受难言之痛吗
生之前与丈夫商量,尽量采取最自然的分娩方式,不使用药物性的分娩镇痛。我希望自己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是一个豪情万丈,崇尚自然且善于自我牺牲的如神话般的女性,并在分娩前做了比较充足的思想准备。不过事后证明,我高估了自己对疼痛的耐受力,低估了分娩疼痛。我并不是一个女神,当我坚持了12个小时,医生告诉我宫口才6厘米时,我已经痛得跟筛糠似的,后来催产素一上来,我痛得情不自禁在产床上颠了起来,大声哭喊,这种犹如鬼门关外走九遍,半条腿儿进棺材的疼痛使我招架不住。而此时邻床的产妇,中午进产房时宫口才开2厘米,一进来就打了分娩镇痛,那时我还投以鄙视的眼神笑她娇气,哪曾想人家产程进展比我快,此时宫口已经8厘米了,而她还神态自如,优哉游哉地,看得我悔不当初。在这里,以我的亲身经历忠告那些坚定自然分娩的姐妹们,事先还是将分娩镇痛列入计划吧。
且看那步我后尘的闺蜜,在产程开始没多久就选择了“分娩镇痛”,她炫耀自己是“好莱坞的梦幻式分娩”。她难以理解我当初为何要坚持“烈女式的分娩”。她觉得,女人不是一定要经历“死去活来”的分娩过程来彰显自己的伟大。目前,这种医学发展的产物--分娩镇痛,完全可以让你轻轻松松登上“女王”宝座!
硬膜外阻滞镇痛是目前国内外麻醉界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最可行的分娩镇痛方法,镇痛有效率达95%以上,镇痛效果好。产妇可保持清醒,可进食进水,参与产程的全过程。无运动阻滞,可下地行走。对母婴和产程几乎无影响。其方法是进行腰椎穿刺插入一条细细的导管,并保留,将药物按需要持续缓慢注入直至胎儿娩出。缺点是这种方法对人有创伤性,存在一定的操作和技术风险,但这种风险是比较低的。38.分娩镇痛适合我吗一个朋友讲述了她的顺产过程,她觉得自己有上当受骗的感觉。朋友是个非常怕疼的人,娇气得惹人怜爱,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的勇气,坚持自然产,嚷嚷着“现在都有分娩镇痛了,怕什么”。等到宫口开2厘米的时候,她已经迫不及待地要打分娩镇痛了。当麻醉师问她以往有否腰痛史的时候,她想起自己在怀孕前有腰椎间盘突出史,做过一段时间的牵引治疗,并如实回答。只听见医生们在商量着“这个产妇去年刚有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史,最好不打。”
……
前言/序言
探索生命奥秘,开启育儿智慧:精选图书推荐 本推荐书单精选了一系列涵盖孕育、婴幼儿护理、早期教育、家庭关系等多个重要主题的实用书籍。每一本都致力于为读者提供科学、全面、可操作的指导,帮助新手父母和平素关注儿童成长的读者,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积极的育儿心态。 --- 第一部分:孕期营养与生理变化:为生命打下坚实基础 1. 《孕期营养全攻略:从备孕到分娩的膳食指南》 本书深入解析了女性在不同孕期对营养素的独特需求,强调了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微量元素(叶酸、铁、钙、维生素D等)的精准摄入标准。书中摒弃了传统上模糊的“多吃点”的建议,转而提供详尽的食物选择清单、烹饪方法建议,以及如何应对孕期常见的食欲不振、孕吐、妊娠期糖尿病等特殊情况下的饮食调整策略。特别辟出一章,详细介绍了功能性食品与孕期保健品的科学评估,指导准父母如何根据自身体检指标,合理补充营养品,确保母婴双方的最佳状态。全书配有大量图表和实例食谱,旨在将复杂的营养学知识转化为日常可执行的健康计划。 2. 《孕期身体的奇妙变化:一本面向准父母的生理适应手册》 这本书以清晰的解剖学和生理学视角,系统阐述了从受精卵着床到胎儿成熟的每一个阶段,母体身体发生的复杂而精妙的内部变化。它不仅涵盖了荷尔蒙水平的波动、血液循环系统的重塑、呼吸和消化系统的功能调整,还细致描述了皮肤、骨骼、肌肉等组织为适应孕育新生命所做的“牺牲”与“升级”。内容侧重于科学解释身体不适(如腰痛、水肿、静脉曲张)的成因,并提供经医疗专业人士认可的非药物缓解方法。对于希望深入了解自己身体正在经历什么的准父母而言,这本书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深度和准确性。 --- 第二部分:分娩准备与新生儿护理: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实战指南 3. 《无惧分娩:现代分娩方式深度解析与疼痛管理》 本书是关于分娩准备的权威参考,它全面比较了自然分娩、剖宫产、水中分娩等不同分娩模式的优缺点、风险与收益。重点在于疼痛管理策略的多元化展示,从呼吸技巧、拉玛泽呼吸法,到物理干预(如按摩、芳香疗法),再到各种级别的硬膜外麻醉技术。书中包含了大量真实的分娩故事和案例分析,旨在帮助准父母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和意愿,制定个性化的分娩计划(Birth Plan),并学会与医疗团队有效沟通,确保在产程中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4. 《新生儿护理百科:从出院到百天的全方位照护》 这是一本为新手父母量身打造的“救急手册”。内容覆盖新生儿护理的每一个细节:正确的包裹(bird-wrapping)技巧、温和的母乳或配方奶喂养指导(包括识别饥饿信号和喂养困难的排除法)、24小时的睡眠管理策略(如何安全入睡SIDS预防)、皮肤护理、脐带护理,以及如何识别常见的感染和黄疸等初期健康问题。书中特别强调了建立亲子依恋的重要性,提供了抚触、皮肤接触(Skin-to-Skin)等促进情感连接的实用方法。它避免了过于专业的术语,确保任何在深夜需要帮助的父母都能快速找到答案。 --- 第三部分:婴幼儿早期发展与教育:激发潜能的科学方法 5. 《0-3岁大脑发育蓝图:环境、互动与神经可塑性》 本书聚焦于生命最初三年对人脑结构和功能形成的关键作用。它基于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解释了关键的“敏感期”和“关键期”的概念,并阐述了环境刺激(如语言输入、感官探索)如何影响神经元连接的建立。书中提供了大量基于证据的亲子互动游戏和活动建议,指导父母如何通过日常的对话、阅读和游戏,最大化地支持宝宝的认知、语言和运动技能发展。它强调的不是早期的知识灌输,而是创造一个安全、丰富、充满回应的环境,以培育孩子终身的学习能力和情感调节能力。 6. 《情绪小怪兽与我:学龄前儿童情绪识别与引导》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情绪管理成为育儿的重中之重。本书专注于学龄前儿童(2-5岁)复杂情绪的识别与接纳。它将愤怒、沮丧、嫉妒等被视为“负面”的情绪,转化为孩子正在学习处理信息的信号。书中提出了“命名情绪、验证感受、共同解决问题”的三步法,帮助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保持冷静和同理心。通过生动的绘本故事和角色扮演的建议,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发展出健康的应对机制,学会自我安抚,并建立高情商的社交基础。 --- 第四部分:家庭关系与父母自我关怀:构建稳定支持系统 7. 《两个人的世界到三口之家:伴侣关系在育儿期的重塑与维护》 新生儿的到来往往给伴侣关系带来巨大压力。本书直面夫妻在身份转变、睡眠剥夺、家务分配不均等问题上产生的冲突。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育儿伙伴”协作模式,强调透明的沟通、定期的“关系检修会议”以及如何重新定义亲密关系,使其在履行父母职责的同时不被稀释。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平衡对新生儿的关注与对彼此情感需求的满足,旨在帮助夫妻共同跨越育儿初期的适应期,巩固婚姻基础。 8. 《父母的心理安全带:应对育儿焦虑与倦怠的自我照护手册》 养育后代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本书关注父母群体的心理健康,识别了完美主义陷阱、社交比较压力和育儿倦怠(Burnout)的早期迹象。它提供的自我关怀策略侧重于“碎片化休息”的有效利用、设定现实的育儿界限,以及如何识别和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书中鼓励父母接受“足够好的父母”(Good Enough Parent)的概念,认识到自我关怀不是自私,而是确保能够持续、稳定地为孩子提供高质量支持的必要前提。 --- 以上推荐的图书,共同构筑了一套从生理准备到心理建设,从科学喂养到早期教育的全景式育儿知识体系,旨在支持每一位渴望科学、智慧、充满爱的家庭踏上为人父母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