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亮先生不仅是古琴演奏大家,更是音乐学者。本书是根据他在天津音乐学院讲课的录音整理。他以在文论中所表达的音乐理念为核心,针对具体曲目,围绕琴曲音乐分析,详细讲解技法动作的要领,进行技法与音乐上全面的指导。更加重要的一点在于,成先生的教学,虽是讲解具体的琴曲,却是建立在整个中国音乐体系的基础上。他认为,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个门类,中国音乐的诸多特点、特征,古琴音乐都有,这个系统就是中国传统音乐。古琴有它自身一定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要在强调它的某些特点的时候,忽略掉古琴音乐的基本规律。由于在民族音乐方面的深厚修养,成先生强调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特色与艺术语言,内容讲古琴,而其思考并不局限于古琴,追求的是用“中国的、我们自己的母语的语法来解释我们的音乐”。成先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的深度思考实际也启发了学琴人对艺术演绎的理解。
作者简介成公亮,1940年8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60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中部古琴专业;1965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理论作曲系;文ge期间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山东省京剧团参与《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的音乐创作;1984年调入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工作,任音乐理论、作曲、古琴教师;1997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提前退休,在家闲居至今。
古琴先后师承刘景韶、张子谦先生,其演奏主要在广陵琴派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具有深细的人情味。表达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或温润柔情,或炽烈深沉。其修养深厚而又直接取源心灵的演奏,被认为是“内心情感的极zhi”
“秋籁”,秋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秋籁”琴,成于唐玄宗开元三年,距今千年。
成公亮先生在“秋籁居”抚琴、打谱、作曲、钻研琴理,并往返于山水、田园。在冥思静想中,梳理大半生的琴学研究。古代琴曲和天地自然、人生理念的关系,古琴传统与时代的关系,在弹奏和思考中纷纷显现。
“秋籁居”的文字与琴音,同样地深沉、淡定而圆润。以“秋籁”琴弹奏出的旋律,等待有心人谛听。
序:琴与心游
古琴简介
秋籁琴
一章 流动的传统
张子谦先生在近现代琴史上的贡献
古音乐天地的旅行者――悼念古琴家姚丙炎先生
从诸城古琴到梅庵琴派
齐鲁藏琴录
漫话五十年来的琴弦
《洞庭秋思》流变考略
二十一首传统琴曲题解
第二章 打谱——古谱的复活
打谱是什么
琴曲《文王操》打谱后记
《桃源春晓》打谱随记
琴曲《明君》之谜
我所使用的记谱方式——兼述古琴音乐的存在形态及其与现代记谱方法的冲突
第三章 琴乐的现代创作
古琴套曲《袍修罗兰》创作后记
附文:看爸爸创作琴曲《袍修罗兰》(成红雨文)
为《沉思的旋律》标题作解
《沉思的旋律》创作随记
两个太阳——从欧洲钢琴曲《太阳》到中国古琴曲《太阳》
第四章 东西方的音乐对话
联邦德国旅行演出散记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古琴(德国各报刊对成公亮古琴音乐会的评述)
太湖和风车的对话——古琴即兴演奏、古琴和长笛、古琴和摇滚乐
第五章 琴课笔录
“琴课笔录”小引
选课之一:说吟猱,琴曲段落的速度原则、《归去来辞》全曲讲解
选课之二:从《归去来辞》说左右手的动作、力度,关于“中等力度”的概念
选课之三:从《归去来辞》再说吟猱、气息、脉动,右手弹弦三要素
选课之四:讲解《洞庭秋思》——从容平和的语气、古朴儒雅的琴风
选课之五:《洞庭秋思》第二次回课——我所在意的音乐语气、旋律起伏
选课之六:《龙朔操》一次回课——“散句”、“展衍”式乐句的结构、语气和语气中的吟猱
选课之七:《龙朔操》第二次回课——琴曲音乐中的音色、速度、节奏对比
附文:减字谱徽位、徽分在弹奏时的误差
附录
琴乐传承的过去和现在(二○○七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座)
《沉思的旋律》古琴谱
《太阳》古琴谱
这套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最近刚读完其中的一本,那文笔之细腻,简直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作者的观察力极其敏锐,即便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片段,在他的笔下也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他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更是入木三分,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不禁陷入沉思。读着读着,仿佛就能感受到那种浓郁的时代气息,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之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经历喜怒哀乐。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当代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尤其是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特别佩服,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运用都恰到好处,绝无冗余,读起来酣畅淋漓,又回味无穷。
评分说实话,我挑选书的标准挺高,基本不会盲目跟风,但这次的“盲选”绝对是一次成功的冒险。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的知识密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更像是一扇通往某个特定领域的百科全书式的窗口。作者在行文中信手拈来,引用各种典故、历史资料,但所有的引证都服务于他主要的表达意图,绝不是生搬硬套的炫技。这种将学识融于叙事之中的能力,着实令人赞叹。我感觉自己每翻开一页,都在进行一次小型的“学习之旅”,收获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有关于那个时代、那种生活方式的细致入微的理解。对于那些希望在阅读中获得精神滋养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选择。
评分最近读完这套书中的一本,心头萦绕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怅然。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老味道”,不是那种刻意模仿出来的复古感,而是自然流淌出来的、饱经岁月沉淀后的从容与洞察。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份贵贱,都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挣扎。我尤其喜欢他描写环境的那几段,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让你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气味,听到远处的声响。这种高超的场景再现能力,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读完后,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模仿作者的语调和思考方式去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足见其文字魅力之深远。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边进行的长时间的、充满启发性的交谈。
评分坦白讲,我很少对一本书有如此强烈的“相见恨晚”的感觉。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看似松散的篇章组合,实则暗含着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在贯穿始终。作者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他似乎总能找到一种最恰当的角度来切入主题,避免了传统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平淡乏味。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段会给你带来怎样的惊喜——也许是哲学思辨的闪光点,也许是令人捧腹的幽默瞬间,又或许是直抵人心深处的悲悯情怀。这种多层次的阅读体验,使得全书的耐读性极高,即便是初次阅读,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丰富与深邃。我强烈推荐给那些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同好们。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语言功底扎实的大家之作情有独钟,而这本新近淘到的书,完全满足了我对“文气”的苛刻要求。它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张弛有度,时而娓娓道来,如同老友间的促膝长谈,将那些陈年旧事娓娓道来,充满了温情和怀旧的色彩;时而又笔锋一转,对某些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毫不留情,直击要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展现深刻思想的同时,并没有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沼,而是保持了一种优雅的克制和清晰的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情感时的那种游刃有余,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将人物的复杂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波澜,忍不住要反刍其中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