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系2013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上,与会学者所提交的论文合集,此次会议集中了国内外一大批一流学者,议题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生态伦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美学的未来、大众文化等论题,一系列论文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对于相应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贡献。
作者简介
王杰,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主编、国家社科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兼职教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
斯宾塞,英国学者,任教于曼彻斯特大学,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西方当代艺术碎片化的后现代场景中,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最优秀的作品仍然“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就是我们可以对未来抱有信心的根据。
——王杰
目录
王杰
序言
第一部分
凯文·安德森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
“单刀直人!”
大卫·马格列斯
辩证批评与具体分析
巴得胜
马克思主义与新儒家的兴起
詹森·巴克
回归马克思:没有其他选择的革命
大卫·奥尔德森
电视真人秀、性别的自我意识和资本的形式
奥尔顿·德格雷夫
幽灵障碍:神经一马克思主义与灵魂的状态
马修·博蒙特
乌托邦的幽灵:马克思主义与未来
贾斯汀·奥康诺
“新唯物主义”抑或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丁声镇
马克思未来社会的观念与21世纪诸种社会主义模式
亚历山大·维克多罗维奇·彼得罗夫
环境伦理、社会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障碍
第二部分
王杰,谢卓婷
中国悲剧观念:理论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朱立元,章文颖
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与现代美学革命
王元骧
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哲学反思
冯宪光
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一个焦点问题
李志宏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科学化维度——“知觉模式说”概论
孙文宪
论马克思主义批评对文学思想内涵的诉求
杨杰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精神
姚建彬
马克思主义同乌托邦究竟是什么关系——关于“空想社会主义”译名的检讨及其他
段吉方
文化研究与文化领导权——20世纪英国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问题
傅其林
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反映论美学模式的批判
王杰
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再度成为公共话语吗?
陈伯海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美学的未来
杨春时
发掘和继承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批判性,建设中国现代美学
夏锦乾
反思20世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流现象”——兼谈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关系
王振复
巫性美学:中国美学研究新路向
朱志荣
论中国美学研究的当下性
徐碧辉
审美权利和审美伤害——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一个新视阈
于琦
真实与现实:齐泽克式的一个考察
邵瑜莲
左翼电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贾洁
论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批评的伦理学维度
高建平
什么样的生产主义
陆扬
大众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第三部分
杨荔斌
肩起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时代使命——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会议综述
张蕴艳
马克思主义与中西美学的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综述
精彩书摘
而实践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历史在变动中产生、在变动中发展,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运动着的过程,而不是既定的种种现成的事物的集合。
动态生成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存在论必然的、革命性的逻辑推演,它取消了现成的主客体存在的自明性,同时跳出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哲学理论不再停留于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等简单、僵硬的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的问题模式之中,与辩证法具有精神上的一致性。它用双向互动的实践生成观代替了单向性的认识论或决定论的思维,在实践的高度上打破了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将哲学研究的视点从形而上学转向了现实的人生存在,使人与世界丰富多样的关系得以全方位地展开。
唯物史观所引发的美学的实践生成论的观点,对以往以主客体二分为基础的认识论美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改换了新的提问方式,为现代美学的革命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和新的研究思路和视野。
首先,按照实践的动态生成观,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和作为审美客体的对象,都不是孤立的、既定的现成个体或实体,而是在审美实践中双向互动、相互生成的。美本身是一个生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现成的结果,根本不存在一种先在的、现成的“美”的实体、客体等待着现成的审美主体去发现和认识。所以,既不能单向地从审美客体的角度理解“美”,在客体上寻找现成的“美”的本质和规律;也不能单向地从审美主体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美感”,预设一个固定不变的审美主体去反映、认识、感受、理解美而形成美感。离开审美实践的动态生成观,将审美主体和客体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主客二分),抽象地追问“美”和“美感”在主体精神世界中产生的普遍原则,是不可取的。
第二,人与世界之间在审美活动中形成、建立起来的审美关系也不是现成的,因为根本不存在固定不变的现成的审美客体(美)和同样固定不变的现成的审美主体,也就根本不存在由这二者建立起来的审美关系。
……
前言/序言
unll
思想的交汇,未来的回响: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时代之问 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思想的火花从未间断,它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也塑造着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其中,马克思主义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艺术与社会、经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不断引发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正是这样一场思想盛宴的结晶,它汇聚了来自中国和英国的顶尖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探讨。本书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理论的回顾与梳理,更是对当下时代诸多重要议题的敏锐回应,是对未来艺术发展方向的积极探索。 时代浪潮下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新语境 我们正身处一个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多元化日益显著的时代。信息爆炸、媒介变革、社会结构的转型,都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美学如何保持其理论的生命力?它如何回应消费主义的冲击、技术逻辑的渗透、以及全球资本主义对文化艺术的重塑?本书中的多篇文章,便是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的。 一些学者深入探讨了在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如何理解和批判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带来的新挑战。他们分析了技术生产力对艺术形式的解放与束缚,以及算法逻辑可能带来的同质化审美趋势,并试图从中寻找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性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如何适用于当下。 另一些研究则聚焦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下,艺术品作为一种商品,其生产和流通逻辑呈现出新的特征。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视角,审视了文化产业的扩张、跨文化交流中的权力关系、以及地方性文化如何在全球视野下寻求生存与发展。他们探讨了如何在承认文化多元性的同时,警惕资本主义对文化多样性的侵蚀,并从中寻求构建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具人文关怀的审美文化。 经典理论的现代性解读与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思想体系。本书中的论文,充分展现了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现代性解读。 例如,关于“反映论”的讨论,不再是简单地将艺术视为现实的镜子,而是更加 nuanced 地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学者们分析了艺术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以及意识形态如何在艺术中悄无声息地渗透与运作。他们关注艺术作品如何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结构性矛盾,以及艺术如何成为批判现实、推动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 关于“美”的性质,本书也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学者们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美”的内涵及其社会根源。他们探讨了美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及美的解放性意义——即美如何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一些文章还关注了当下社会中出现的新的审美现象,如网络流行文化、亚文化等,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 跨越文化与视角的对话:中英学者的智慧激荡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双边论坛”的性质,它汇集了中国和英国两个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美学传统上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差异的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这种跨文化的对话,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带来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 来自中国的学者,往往能够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经验,来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他们关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艺术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并试图从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经验和世界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而来自英国的学者,则可能更多地受到西方哲学、社会学以及艺术批评传统的影响,他们可能在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批判消费主义文化、以及探讨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问题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洞见。 当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共同的平台上进行碰撞与交流时,产生的火花是巨大的。这种交流有助于避免理论研究的局限性,促进学术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在对当下全球艺术市场进行分析时,中国学者的经验可以补充英国学者的理论思考,反之亦然。这种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正是本书最宝贵的价值之一。 走向未来的艺术:批判、解放与希望 《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未来的展望。在对当下挑战进行深刻剖析的同时,本书的学者们也在积极地探索未来的艺术发展方向。 他们关注艺术如何能够超越纯粹的商业逻辑,回归其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他们探讨了艺术在构建更公正、更平等的社会秩序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他们呼唤一种能够激发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艺术,一种能够抵抗异化、实现精神解放的艺术。 本书中,不乏对理想的艺术形态的畅想。一些学者认为,未来的艺术应该更加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的声音,通过艺术的力量来凝聚共识、激发行动。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未来的艺术需要更加注重其批判性,要敢于揭示社会的不公和矛盾,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催化剂。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与未来:第三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双边论坛论文集》是一部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具有高度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更重要的是,它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当下,以开放的态度迎接未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的艺术发展蓝图。无论您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者,还是对艺术、社会与未来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一场难忘的思想启迪之旅。它提醒我们,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是照亮前行道路的最明亮的灯火,而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最集中的体现,必将继续在变革的时代中,发出最动人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