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养蜂法

实用养蜂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心仿 著
图书标签:
  • 养蜂
  • 蜜蜂
  • 养殖
  • 蜂产品
  • 农业
  • 畜牧业
  • 实用技术
  • 入门
  • 蜂蜜
  • 蜂蜡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8864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829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字数:2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用养蜂法》由山东省东营市蜜蜂研究所宋心仿研究员编著。内容包括:养蜂历史沿革,现代养蜂业的发展,主要蜂产品的作用与用途,养蜂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蜂群的生物学特性,蜜蜂的饲养管理,蜂产品生产技术,蜜蜂病敌害防治技术等。内容实用先进,技术可操作性强,文字通俗易懂,适合养蜂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养蜂专业户及从事养蜂生产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亦可作为农村科技培训教材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养蜂历史沿革
第二节 我国现代养蜂业的发展
第三节 主要蜂产品的作用与用途
一、蜂蜜
二、蜂王浆
三、蜂花粉
四、蜂胶
五、蜂蜡
六、蜂毒
七、蜜蜂幼虫
第四节 养蜂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养蜂是一项一举多得的致富项目
二、蜜蜂是“农业之翼”
三、养蜂可以繁荣市场、出口创汇
第五节 养蜂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蜂群的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蜂群的组织
一、蜂王
二、工蜂
三、雄蜂
第二节 蜂群的生活
一、营养需要
二、温、湿度条件
第三节 蜜蜂的生理结构与特性
一、头部
二、胸部
三、腹部
四、消化系统与排泄系统
五、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
六、神经系统
七、生殖系统
八、主要的腺体
第四节 蜂群的信息传递
一、蜜蜂的信息素
二、蜜蜂的舞蹈
三、蜜蜂的有声语言

第三章 蜜蜂的饲养管理
第一节 蜂巢与蜂具
一、蜂巢
二、蜂具
第二节 养蜂基础知识和一般管理技术
一、蜂种的选择
二、养蜂场地的选择
三、蜂群的排列
四、蜂群的检查
五、蜂群的换箱
六、预防蜂蜇
七、蜂群的饲喂
八、修筑巢脾
九、保存巢脾
……
第四章 蜂产品生产技术
第五章 蜜蜂病敌害防治技术

精彩书摘

  (二)生产方法
  1.蜂群的组织和管理生产盒装活性王台蜂王浆的蜂群,与生产一般蜂王浆的基本一样。用隔王板把蜂群分隔为生产区和繁殖区,把小幼虫脾放在生产区中间,粉脾放在两侧,向外依次是新封盖蛹脾和蜜脾,王浆框插在幼虫脾和粉蜜脾之间,这样有利于集中大量适龄的哺育蜂在产浆区泌浆育虫,提高王浆产量。每6天(2个产浆期)调整1次蜂群,巢脾的排列顺序为蜜粉脾在两边,王浆框两侧放新封盖蛹脾。
  2.培育适龄幼虫有计划地组织供虫群,选定几个蜂王产卵强的蜂群,专门供给幼虫。供虫群用的巢脾以浅棕色为宜,为使产卵集中,供虫群应多放蜜粉脾和新封盖蛹脾,并将空脾放在中间,蜂王产卵4天后提出移虫,原处再放1张空脾。长期使用供虫群,每6~7天给供虫群调入1张即将羽化出房的蛹脾,以维持群势和提供哺育蜂。
  3.安装王台将单个王台卡进王台条基座的卡槽内,12个王台组成1个王台条,浆框的每一个框梁上安放2条王台条,再把每条王台条用橡皮圈固定在王浆框的框梁上。将安装好王台条的产浆框,挂放在产浆群中让蜜蜂清理1~2小时,即可取出移虫。移好虫的浆框要及时插入产浆群。一般情况下,8~9框蜂群每群可插入有72个王台的产浆框;达到12框足蜂的可插入有96个王台的产浆框;达到14框以上足蜂的可插入有144个王台的产浆框。
  4.及时补虫产浆框插入产浆群5~10小时后,开箱检查蜂群接受幼虫情况,如王台外有许多蜜蜂围住,表明已被接受;如王台上无蜜蜂,要及时补移幼虫,新补幼虫的虫龄可稍大一些。
  5.收取台浆收取王台王浆的时间,一般在移虫后60~70小时。收取王台王浆应选在清晨,边收王台王浆框边在原位置放进移好虫的新浆框,或把前一天放入的产浆框移到该位置,以节约时间,并减少开箱次数。
  从箱内提出的王台王浆框后,将王台条从框梁上卸下来,用不锈钢镊子小心除去蜂王幼虫,注意不能使王台口变形,否则应与王浆不足o.5克的王台一同换掉,使整条王台内王浆一致,上口高度和色泽一样。特别注意不要破坏王台外形和王浆的状态。取出的王台王浆用刀片整理后用酒精消毒,然后将王台条推进王台盒底的王台条插座内,用75%酒精喷洒王台盒内外后,盖上盒盖,送冷库冷冻存放。
  (三)盒装活性王台王浆的质量要求王台内鲜王浆含量每台不少于0.5克;王台口上蜡质洁白或微黄,高低一致,无变形、无损坏;王台内的幼虫要求全部取净;王台王浆从蜂箱取出后,取虫、清污、消毒、装盒、速冻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忌高温和暴露时间过长;盒子透明,不能磨损和碰撞,盒与盒之间由瓦楞纸相隔,采用泡沫箱包装。
  ……

前言/序言


《蜜蜂:沉默的勤勉者》 一本深入探索蜜蜂世界、揭示其复杂社会结构与惊人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我们与自然界无数生灵共享着这颗星球,而其中,蜜蜂以其独特的勤勉、精密的社会组织和对生态系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始终吸引着无数目光。它们不仅仅是辛勤的采蜜者,更是地球上最受瞩目的“工程师”之一。本书《蜜蜂:沉默的勤勉者》并非一本教授养蜂技巧的书籍,而是将带您踏上一段令人着迷的旅程,去深入理解这些微小生物的宏大世界。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首先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蜜蜂的进化史。从它们最早的祖先——一种寄生性的胡蜂——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出群体生活,发展出复杂的沟通方式,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蜜蜂。我们将审视那些古老的化石证据,结合现代基因学的研究成果,勾勒出蜜蜂种群在漫长地质年代中的演变轨迹。了解它们的起源,是理解它们今日行为模式的基础。我们会探讨蜜蜂的解剖学特征,它们如何拥有那一对神奇的翅膀,如何利用复眼感知世界,又如何拥有那精巧的口器来采集花蜜和花粉。我们将深入了解蜜蜂的感官系统,尤其是它们对紫外线、偏振光以及化学信号的敏锐感知能力,这些能力是如何帮助它们在茫茫花海中导航,并找到最佳的食物来源。 随后,本书将把焦点转向蜜蜂最为引人入胜的社会结构。蜜蜂社会并非简单的群体叠加,而是一个高度分工、协同运作的超级有机体。我们将详细剖析蜂群中的等级制度:从一夫多妻(或更准确地说,一后多雄)的生殖策略,到工蜂们终生为群体服务的无私奉献。女王蜂,这个看似高高在上、只需产卵的个体,其体内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化学信号,如何支配整个蜂群的活动?雄蜂,它们短暂而光荣的生命,其存在的意义何在?而占蜂群绝大多数的工蜂,它们从幼虫时期开始,如何经历从“内勤蜂”(负责巢内清洁、育雏、酿蜜等)到“外勤蜂”(负责采集花蜜、花粉、水和蜂胶)的职业转换?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不同角色的职责、生命周期以及它们之间精妙的合作模式。 本书将着重描绘蜂巢内部令人惊叹的“城市规划”和“工程奇迹”。六边形巢房的完美几何结构,不仅是自然选择的智慧结晶,更是材料力学与空间利用率的典范。我们将探究蜜蜂是如何利用蜂蜡建造如此精密且坚固的巢穴,以及巢房在储藏食物、育雏和维持蜂巢温度方面的多重功能。蜂蜡的来源、采集、加工过程,以及它在蜂巢中的独特作用,都将被细致地阐述。我们还将深入了解蜂胶的制作与应用。蜂胶,这种由蜜蜂从植物芽孢和树皮上采集的树脂类物质,经过其唾液酶和蜂蜡的混合加工而成,具有强大的抗菌、抗病毒和抗炎特性。蜂胶在蜂巢中的主要作用是封堵缝隙、加固巢体,以及消毒杀菌,保护蜂群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蜜蜂的沟通方式是本书不可或缺的精彩篇章。它们如何传递食物源的信息?“摇摆舞”(Waggle Dance)这一神奇的“语言”,是如何通过精确的距离、方向和频率来告知同伴花朵的位置?我们将分析蜜蜂舞蹈的每一个细节,解释其蕴含的数学和几何原理,揭示这是如何成为地球上最古老、最有效的远距离信息传递系统之一。除了舞蹈,蜂群还会通过信息素(Pheromones)进行交流。我们将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素,例如警报信息素、集会信息素、性信息素等,以及它们在调节蜂群行为、维持社会秩序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将深入探讨蜜蜂的“工作伦理”与“社会贡献”。它们采集花粉和花蜜,不仅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更是在不知不觉中为无数植物完成了授粉的伟大任务。我们将详细阐述蜜蜂作为传粉者的重要性,它们是如何影响全球农业生产、植物多样性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我们会列举大量的科学数据和案例,说明如果没有蜜蜂,我们餐桌上的许多食物将会消失,许多野生植物将面临灭绝的风险。本书将深刻反思人类社会对蜜蜂生存环境造成的威胁,例如农药的滥用、栖息地的丧失、外来入侵物种的干扰,以及气候变化对蜜蜂生态的影响。我们将探讨“蜂群衰竭失调”(Colony Collapse Disorder)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和深远的后果。 除了采食花蜜和花粉,蜜蜂还采集水和蜂胶。我们将探究蜜蜂采集水的意义,它们是如何在炎热的夏季调节蜂巢温度,以及在冬季维持蜂巢的适宜湿度。蜂胶的采集过程和用途,如前所述,同样将被细致描绘。 本书还将触及蜜蜂的繁殖策略。从蜂王的出台,到新蜂王的争斗,再到分蜂这一种群扩张的自然方式,我们将一步步揭示蜜蜂是如何繁衍壮大。分蜂,这一看似混乱的场面,实则充满了自然的智慧与秩序。我们会详细描述分蜂的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老蜂王带领下,带着一部分工蜂离开旧巢,寻找新的家园。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把目光投向人类与蜜蜂共存的未来。如何保护这些宝贵的传粉者,如何减少对它们生存环境的破坏,如何发展可持续的蜜蜂养殖业(本书并非养殖指南,但会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蜜蜂为人类带来的其他馈赠,如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和蜂毒等,都将是我们思考的重点。我们会介绍一些科学家和环保组织在保护蜜蜂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呼吁每一位读者都能关注蜜蜂的生存状况,从自身做起,为它们的生存贡献一份力量。 《蜜蜂:沉默的勤勉者》是一部献给所有对自然充满好奇、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读者的作品。它将带您超越对蜜蜂的肤浅认知,深入到它们微小身体里隐藏的宏大宇宙,去感受那份不为人知的勤勉、那份令人惊叹的智慧,以及那份对整个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贡献。它将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您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珍视身边那些默默奉献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一开始让我有点犯怵,它带着一种旧式教科书的严谨和刻板,大量的术语堆砌,几乎没有多余的客套话,像是在进行一场非常严肃的学术汇报。我花了将近两天时间才啃下前三分之一的内容,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对“病理学”和“营养学”部分的论述过于深奥和细致。它不仅仅告诉你蜜蜂会得什么病,还会追溯到引发疾病的生态学根源,比如某一类特定花粉的缺乏如何削弱蜂群的免疫系统,继而使得某些真菌孢子得以肆虐。其中关于“囊状幼虫病”的探讨,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引入了几个我从未听闻的微生物学模型来解释病原体的传播路径,这已经超出了普通养蜂爱好者的知识范畴,更像是专业兽医学读物。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阅大量的背景资料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逻辑,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让你马上成为一个熟练的蜂农,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能深入理解蜜蜂生理和环境交互的“生态管理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不得不提,采用了非常厚重的铜版纸印刷,全彩插图精美绝伦,无论是蜂王的形态特写,还是巢脾内部的微观结构,都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极高。这使得阅读体验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几乎可以当作一本精美的自然科学画册来欣赏。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不同蜂种(比如意大利蜂、黑蜂、卡尼奥拉蜂)的形态差异和习性比较部分,配上了大量的、对比鲜明的专业摄影图片。这对于我这种需要通过观察来判断蜂种的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帮助。但是,这种对视觉效果的过度追求,似乎也占据了部分内容空间,导致在对一些复杂技术,比如暖式越冬箱的构造详解上,文字描述显得有些仓促和不足,图示也仅仅是简单的线描,远不如那些照片精美得令人惊叹。所以,这本书更像是一部“视觉百科全书”,它在展示“这是什么”方面做到了极致,但在深度解析“为什么是这样”和“如何做到更好”的细节处理上,略显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极其朴实,甚至有些简陋,但内页的排版却出乎意料地清晰流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老生常谈、充斥着过时知识的“老古董”,没想到作者在一些基础概念的阐述上,竟然能够注入一些新颖的视角。比如,它对蜂群内部社会结构动力学的描述,不再仅仅是机械地罗列工蜂、雄蜂、蜂王的职责,而是用了一种更接近于“群体智慧”的视角去解读,这让我这个刚入行不久的养蜂人感到耳目一新。特别是关于蜂群换王时期的管理策略,书中详细列举了五种不同的情景应对方案,每一种都配有详细的时间轴和预期效果分析,这可比我之前在网上看的那些零散的经验分享要系统得多。虽然书中没有涉及最新的高科技养蜂设备,但其对传统工具的改良建议却非常实用,比如如何用简单的材料自制更有效的防虫网,这些都是实操层面能立刻派上用场的干货。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坐在你身边,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小步骤。读完这些章节,我对手头那几箱脾的结构变化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不是单纯地依赖于书本上的图示。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某一章节,你会被一股浓郁的“地方志”气息所包围。作者似乎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描述特定区域的蜜源植物分布、不同季节蜜源的更替规律,以及基于这些规律制定的“季节性管理日历”。书中甚至详细绘制了周边十公里范围内主要蜜源作物的开花时间表,并给出了不同蜜种(比如椴树蜜、荆条蜜、洋槐蜜)的风味特征和结晶速度的详细对比。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市郊区、蜜源单一的养蜂新手来说,这些内容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我无法找到与我所在环境对应的参照系。然而,如果我把这些内容当作一种研究方法的范本,它又具有极高的启发性。它教会我如何系统地调研和记录本地的生态资源,而不是盲目地依赖通用的管理方案。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直接告诉我“明天该喂糖水了”,而在于它引导我思考“为什么我今天不该喂糖水”,以及“我应该如何通过了解环境来优化我的喂养策略”。这是一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究”的思维转变。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操作指南”部分写得实在有些过于理想化了。它似乎预设了读者拥有一个占地广阔、气候恒定、且蜜源植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理想农场环境。书中描述的“全自动分蜂”流程,要求操作者在特定气温和湿度下,以毫秒级的精准度完成巢脾转移,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尝试按照书上关于“无王群快速诱导”的步骤进行模拟,结果因为当地突如其来的降温,整个实验完全失败了,最后不得不动用更传统的强力分群法来挽救。当然,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它为蜂群行为提供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让你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最高效率。但它对于“意外情况”的应对策略,尤其是恶劣天气、突发性病虫害爆发、或者邻近蜂场的竞争干扰等现实问题,着墨甚少。所以,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高级理论参考,而不是一本应急手册。你需要一个扎实的实战经验来“翻译”和“修正”书中的完美流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