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結構體現瞭造物主的崇高精神,本書要探究的,就是身體內部隱藏的秘密,以及這崇高精神的內涵和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命的本質在於和解,而不在於對抗。要消病,更要消除病因,消除病因中隱藏的生命焦渴、委屈、憤怒、恐懼和不平。治病的意義應該在於重新喚醒和拯救我們的人生。”“不論我們學什麼,無論我們修什麼,最終都要完成自我超越。從祭壇走嚮神探,從乞討者變為給予者,從被創造者變為創造者。我的人生我做主,自足之後深沉廣大地愛,覺知、歡樂,法喜,新我。有瞭這個新我,纔有新世界。
《生命沉思錄2:人體文化解讀》從文化角度,對人體的結構、生理功能、病變、身心結閤等方麵進行深刻的思考和解讀,對現代人的健康與生活管理提齣很多真知灼見。作者反思中醫、西醫在今天麵臨的睏境和挑戰,提齣我們的應對態度。作者認為,詳細地瞭解人體、掌握一定的養生常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尊、自覺、自救是極重要的。隻有內心覺悟,纔能離苦得樂。
麯黎敏,龍年生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學碩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著有《從頭到腳說健康》《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從字到人》《中醫與傳統文化》等。
  靈魂進入肉體,於是有瞭人的生命。生命,靈魂是道,肉體是器。養生,不是調養肉體,而是調養靈魂,使之陽光明媚,照亮肉體。真正善養生者,必善采人類智慧之精華以養心,且聽麯黎敏說。
  ——周國平
  麯黎敏的《生命沉思錄》是一本有見解也有意趣的書,難得的是作者的明白事理與自有主見,是她的靈感一現與延伸發展的結閤。
  ——王濛
  《生命沉思錄》是一部非常有趣而充滿大智慧和深刻哲理的關於生命的感悟之作,隨手翻開幾頁,便被書中精彩美妙的解讀深深吸引住,忍不住一口氣讀完。
  ——時寒冰
前言 人體:自我覺知的起點
第一章 死生契闊
生不可喜,死不可悲。 人的一切信念,都從體驗生死而來。 對死亡的恐懼、對愛情與信仰的渴求,使生命炫美如詩。 因愛而生,因幸福和成就而存在,最終有尊嚴而逝。
生與死 生活 詩性與醫學 《黃帝內經》
第二章 人體解讀
肉身是造化精品,行走坐臥皆是道。人體不可不察,不可不知。 發現人的長處和優勢比知道哪裏殘疾更有意義。 把生命從外在束縛中解放齣來,就是“修煉”。 請醫生治病還是外求,要想少生病,重在內修。
從頭到腳 頭 臉 喉嚨 手 後背 胸 肚子 脊柱 腰 骨盆 子宮 陰戶陽物 臀 腿 腳 骨骼 皮膚 汗 肌肉 空間 結語:生命之道
第三章 中脈七輪
保持中西醫的差異性比追求它們的共性更有意義。 當我們把身體能量提升到心智能量的層麵來討論時,中西醫對話便得以開始。 西醫的七大腺體對應人體中脈七輪,是人體的精神能量中心。
鬆果體 腦下垂體 甲狀腺 胸腺 胰腺 腎上腺 生殖腺(卵巢、睾丸) 脈輪說
第四章 五髒六腑|159
五髒在兩脅之裏,為實、為陰、為妻;六腑在腹部,為空,為陽、為夫。
陰在上,陽在下,形成泰卦之勢,陰為陽之動力,陽為陰之補給。 五髒守神,六腑運化。妻要堅守,收藏;夫要剛健,運化。
五髒如是觀 心 肝 脾 肺 腎 心包 五髒之於人體 六腑如是觀 膽 胃 小腸 大腸 膀胱 三焦
第五章 生命高潮
人身所藏之精,譬如油;人身之氣,譬如火;其光亮,譬如神。 油量足則火盛,火盛則亮度大;反之,則油乾火熄而光滅。 《內經》說“兩精相搏謂之神”,陰陽,唯有相互作用,纔能引發生命的高潮。
精·氣·神 五髒神 五官竅 五情真意 味之道 聲之道 色之道 五行之道 天之六氣 肉體的直覺 生活之道
第六章 醫辨中西
中西醫的差彆,歸根到底是文化差異。一個是對生命的乾預,一個是對生命的順從。一個是生,一個是殺。 胥黎說:醫學已經進步到不再有人健康瞭。醫學數據和指標對人已經不是提醒,而是災難。
中西醫之差異 反思“市場醫學” 中醫之美 中醫已然大“病” 中醫的未來 醫者之“共情能力”
第七章 疾病·因果
疾病,是一篇關於因果的記敘文。病人往往用故事來講述病情。 人們生病時往往用故事來講述自己的病情。醫生治病的能力是和準確理解病人敘述的能力緊密聯係的。 彆把幸福過多地寄托在彆人身上。終極的幸福隻在於給予,而不在於索取。
看病:故事的敘述與理解 常見病解讀 疾病和自救 中醫文化常識
第八章 覺知·新我
養生,是主動管理生活的方法,是對行為的必要調試。 不論我們學什麼,不論我們修什麼,最終都要完成自我超越,從祭壇走嚮神壇,從乞討者變為給予者。 我的人生我做主,自足、愛、覺知、歡樂、法喜、新我。有瞭這個新我,纔有新世界。
做人·養生·藝術 我的學醫曆程 傳承與繼承 新我·新世界
後記
  人可以死於疾病,但人不可以死於對生命的無知。從某種意義上說,醫學源自人對生命的哲學思考,最終它還要歸於哲學。 有人說:醫學,比其他任何一門學科都更需要曆史的知識。——是的。醫學記錄的不隻是人體的曆史,更是人性的曆史,人心的曆史。一切傷痛,一切歡樂,一切虔誠與不敬,皆在其中。
  生命能否以一種沉思的方式、以一種文學的方式,來詮釋和解讀?生命如此炫目、美麗,我們乾嘛沉溺在病痛的掙紮中,沉溺在刀槍劍戟中?生命對於我們,無論一次,還是兩次,還是無窮無盡,我們都可以美美地痛飲這生命的瓊漿,把她當一次曆練,當一次覺悟,當一次涅槃,當一次重生,讓她不枉此行…… 這是一次憂鬱而又快樂的心路曆程,在生命的風景綫中,踟躕、徜徉,低吟、長嘯,並以冥想的方式、以書寫的方式、以吟誦的方式,來構建自己的道場,在那道場的中心,是精神的曼陀羅花、酷烈的陽光和黑洞般被吸附的宇宙,於是,百般被世俗荼毒、碾壓的肉身和思想,再次從桎楛中得到解放,和飛升……
  人生命的完整性應該是因愛而生,因幸福和成就而存在,最終有尊嚴而逝。如果因痛苦而生,因飢渴溫飽而存在,最後再在疼痛恐懼中死去,那將是多麼令人氣餒而悲痛的事情。 有些東西注定是無法顛覆的,比如衰老,和死亡。跟死神爭奪生命的那種英雄主義缺少的不僅僅是敬畏,還忽略瞭人之為人的生命的尊嚴。
  世界,錶麵熱鬧的是政治,和經濟,但,世界最終要靠哲學和文學來解讀。 亞裏士多德說,哲學應該從醫學開始,醫學最終要歸於哲學。 我說:一切都應從對生命的認知開始,而且一切當服務於生命。人身雖為漁筏,但無此,亦不可得度。
  就生命的多樣性和精緻而言,醫學都是低級的、粗糙的,它若不能上升到哲學和宗教的層麵,將永遠無法解決人的終極問題。
  人有兩眼平行,所以要平等看人;人有兩耳,不可偏聽偏信;人有兩鼻孔,不可隨人一個鼻孔齣氣;人有一舌,不可說兩麵話;人有一心分左右心室,所以做事不應隻為自己,還要為彆人打算;人有兩腿,有進有退纔能前行——由此看來,肉身亦是造化精品,行走坐臥皆是道,隻不過這“道”,如鹽入水,不咂摸、不實證,不得真諦。 總之,人的麵相就是人的平常道,就是做人的本份,本無需教化,隻是人成天忙忙碌碌,不僅不思考活著的意義,連本份都忘瞭。
  病,不是單純地指身體的不適與睏頓,其中還包括神魂的不安、顛倒,與飄零。不病,不是指渾渾噩噩地活著,而是指清醒地、安詳
  ……
  人體:自我覺知的起點
  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人類,就肉身而言,基本彆無二緻,都有五髒六腑,都有眼耳鼻舌身意,都有相同的動作,都能逃跑或進攻,都喜歡用言語、用眼神、用手舞足蹈來錶達情感。因此,人類也有共同的命運,至少在肉體的層麵上講,都有生老病死。從這一點上說,身體結構也體現瞭造物主的崇高精神。因此,此書要探究的,就是身體內部隱藏的秘密,以及這崇高精神的內涵和意義。
  對於人類而言,肉體的程序已經固化,隻是生長、壯大、衰老、死亡,且肉體每每要先碰觸這現實的圍牆。現實中的人,對肉身的固化充滿瞭不可思議的欲求——祈求生長,渴望更壯大,拒絕衰老,恐懼死亡……誰都想讓終結生命的子彈對自己擦身而過、拐彎、落於虛空,人人都想在被抓住的同時又被放下,可是,肉身頑強地遵循著自己的路徑,一路快速前行。
  越來越深刻地認知到:有些疾病的降臨,僅僅是為瞭粉碎人類的野心。人類醫學和疾病史記錄的不隻是人體的曆史,更是人性的曆史,人心的曆史。一切傷痛,一切糊塗,一切貪嗔癡,一切妄念,一切虔誠與不敬,皆在其中。人,皆因人性而病,但,人隻想解決病,對人性的貪嗔癡依舊聽之任之。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病,隻是一次痛苦的經曆,而非自我覺知的起點。這一切,多麼令人心痛。
  所以,佛祖在四城門觀生老病死四象之苦後,斷然去找尋終極的解脫之路。因而,人之進化,必謀於心靈和思想。但,這心靈和思想的進化也須藉這肉身的感知的進化,如若沒有眼耳鼻舌身意感知的銳化與靈動,人也無從知曉一切不過夢幻泡影……而且這心靈和思想的進化也會隨肉身感知的鈍化或銳化而倏忽變化,時而進化至巔峰,時而一下子跌入死亡之山榖。所以,修行的路也不盡然安全,如何訓練和磨礪我們的肉身,其實也是修行之路上的一個重要課題。唯有在它之上,我們纔可能訓練和把握精神之節奏,保持警惕的心,讓它盡可能平穩地嚮高處飛翔。
  生命能否以一種沉思的方式、以一種文學的方式,來詮釋和解讀?生命如此炫目、美麗,我們乾嗎沉溺在病痛的掙紮中,沉溺在刀槍劍戟中?生命對於我們,無論一次,還是兩次,還是無窮無盡,我們都可以美美地痛飲這生命的瓊漿,把她當一次曆練,當一次覺悟,當一次涅槃,當一次重生,讓她不枉此行……
  這是一次憂鬱而又快樂的心路曆程,在生命的風景綫中,踟躕、徜徉,低吟、長嘯,並以冥想的方式、以書寫的方式、以吟誦的方式,來構建自己的道場。在那道場的中心,是精神的曼陀羅花、酷烈的陽光和黑洞般被吸附的宇宙。於是,百般被世俗荼毒、碾壓的肉身和思想,再次從桎梏中得到解放和飛升……
不得不說,《生命沉思錄2:人體文化解讀》這個書名,立刻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於“人”的理解,往往隻停留在錶層,尤其是對我們最熟悉的“身體”,我們更傾嚮於從生理學的角度去認識它,卻忽略瞭它背後那股強大而復雜的文化力量。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去深入探究身體如何被文化所塑造、所詮釋,以及這些解讀又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的生命體驗。我非常期待能從書中讀到,例如不同社會對於身體的“健康”和“疾病”有著怎樣的界定和應對方式;在性、繁殖、衰老等普遍的生命議題上,文化又是如何構建齣多樣化的規範與意義;以及身體的姿態、錶情、甚至是傷疤,如何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下承載著豐富的象徵含義。這本書給我的感覺,不僅僅是在講述“人體”的知識,更是在揭示“我們為何如此”的深層邏輯,它似乎是一種對生命本身、以及生命如何在文化土壤中綻放的哲學追問。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瞥見它的封麵和目錄,就足以勾起我對生命、身體和文化之間復雜聯係的無限遐想。它似乎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試圖將我們習以為常、甚至可能被忽視的“人體”,提升到文化解讀的高度,這本身就足夠吸引人瞭。我總覺得,我們對自己的身體瞭解得太少瞭,或者說,我們更多的是從生理學的角度去認識它,卻忽略瞭它所承載的文化意義、社會印記,甚至是曆史的迴聲。這本書的名字——《生命沉思錄2:人體文化解讀》,就如同一個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探索人體背後那些深邃文化的旅程。我尤其期待它能解答一些睏擾我許久的問題:為什麼不同文化對身體的審美標準差異如此之大?身體的某些錶達方式,例如姿態、手勢,是否在潛移默化中傳遞著我們未曾察覺的文化信息?身體的疼痛、疾病,又如何在不同社會語境下被賦予不同的意義?書名中的“沉思錄”也暗示瞭其哲學性和深度,我期待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羅列,更能引發讀者內心的反思和對自身與周圍世界的更深刻理解。
評分我尚未翻開《生命沉思錄2:人體文化解讀》的具體內容,但光是“人體文化解讀”這個副標題,就足以激起我強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認為,我們對於身體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被我們所處的文化環境所塑造的。這本書的名字,似乎正是在邀請我們去打破那些習以為常的視角,去審視身體這個承載著我們生命最基本物質載體,在人類文化的長河中究竟留下瞭怎樣的印記。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將生理的現實與文化的錶象巧妙地聯係起來。我想象著,書中會探討諸如身體的疾病、痛苦、甚至是死亡,在不同的文明中是如何被理解、被應對、被賦予象徵意義的。又比如,在生育、衰老、以及身體的欲望這些普遍的生命體驗麵前,不同文化又會呈現齣怎樣的截然不同的錶達方式和價值取嚮?這不僅僅是對人體生物學特性的探討,更像是一場關於人類主體性、文化認同以及社會演進的深刻反思。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生命沉思錄2:人體文化解讀》一齣現,就深深吸引瞭我。我一直著迷於跨學科的思考方式,尤其是將生命科學與人文社科相結閤的視角。我總覺得,人類的身體不僅僅是器官和組織的集閤,它更是曆史、文化、社會習俗的載體和見證。這本書的名字,仿佛為我指明瞭一條探索身體背後深刻文化內涵的道路。我期待它能夠深入挖掘那些我們可能從未留意過的身體現象,比如不同文明中對身體的裝飾、禁忌、以及由此衍生的儀式和行為。比如,為什麼有些文化視疤痕為榮耀,而另一些則追求光滑無瑕的肌膚?為什麼某些文化對身體的某些部位有特殊的崇拜或避諱?這些差異背後,又摺射齣怎樣的價值觀念、權力結構和社會變遷?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全新的角度審視我們自身,以及人類社會的多元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人體”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何如此”的哲學探討。
評分坦白說,我還沒來得及細讀《生命沉思錄2:人體文化解讀》,不過,單是它所傳達齣的那種“解讀”的姿態,就讓我覺得異常有趣。我一直覺得,我們與自己身體的關係,遠比想象中要復雜得多,它不隻是一個生物學上的載體,更是一個被文化塑造、被社會規範、也被個人情感所浸染的“空間”。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這個“空間”的窗戶,讓我得以窺見其中隱藏的無數奧秘。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剖析那些看似自然而然的身體現象,例如我們對“美”的定義,對“健康”的追求,甚至是關於“衰老”和“死亡”的態度,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會開齣怎樣奇特的花朵。我期待它能讓我明白,我們看似個體化的身體經驗,其實早已被無形的文化之手雕刻,那些微妙的差異,那些不經意的習慣,都可能映射齣背後更宏大的社會結構和價值體係。這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人類這個充滿魅力的文化生物。
評分不錯,物美價廉,信賴京東。
評分東西不錯,配送師傅很熱情。
評分很好的一本洗滌心靈的一本書
評分書很好,聽瞭老師的音頻課,再買書來看。
評分還是可以的哈。
評分內容使用性強,塑封包裝,印刷很好
評分非常不錯,希望會幫到朋友
評分書很好,聽瞭老師的音頻課,再買書來看。
評分中醫老師麯黎敏的文章寫的好,通俗易懂,學習養生就從看書開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