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思想界最受敬重的書寫者之一,張誌揚先生三本私傢記憶散文首次結集;
陳傢琪、鄧曉芒、陳嘉映、劉小楓、趙越勝、孫周興等一代學人公認的永遠的“大哥”;
隨書附贈彆冊,特彆收入2011年度十大好書《燃燈者》作者、旅法人文學者趙越勝先生兩萬字長文,溫情迴顧三十年手足之情,講述那一代人的情感記憶,感人至深;
全書由設計師陸智昌操刀設計,首版即以精裝版麵世。
10歲解放,20歲失學,30歲坐牢,40歲入翰林,50歲南遷,天之涯,海之角……人生、文學、電影三重妙門之內,盡是一位思想放逐者關於閱讀的私傢記憶。
張誌揚是中國哲學界真正具有原創性思想的學者,他先提齣“存在哲學”、“語言哲學”、“政治哲學”、“創傷記憶”等哲學概念,一直暗暗引領中國哲學思潮的風起雲湧,卻又抱持獨有的清醒獨立,堪稱漢語思想界最受敬重的書寫者。
《幽僻處可有人行?——事件·文學·電影閱讀經驗》包括三本首次結集齣版的散文集——《記憶中的影子迴鏇麯——事件閱讀經驗》、《維羅納晚禱的鍾聲——小說閱讀經驗》和《E弦上的詠嘆調——電影閱讀經驗》,書中,張誌揚談他傳奇而麯摺的生命曆程、談他閱讀小說和電影的所思所感,彰顯其哲學與生命相互碰撞的獨特氣質,同時展現瞭他作為一代學人引導者的一生,可謂罕有而可貴的私人記憶讀本。張誌揚是中國哲學界真正具有原創性思想的學者,他先提齣“存在哲學”、“語言哲學”、“政治哲學”、“創傷記憶”等哲學概念,一直暗暗引領中國哲學思潮的風起雲湧,卻又抱持獨有的清醒獨立,堪稱漢語思想界最受敬重的書寫者。
進入“文革”的身份:紅,還是黑?
—“文革敘事”三則
三則:
進入“文革”的“身份”—紅,還是黑?
第一次大字報的雷擊:誰都能投第一塊石頭?
“牛棚”中的毛主席像—真誠與錶現真誠
進入“文革”的“身份”—紅,還是黑?
“我們是成分論者,但不唯成分,重在錶現。”
這是我剛懂事時接受的第一個政治教導。
“我們”當然是主宰社會的“共産黨意識形態”的擬人化。任何一級社會機構的主管部門負責人,都會這樣對年輕人說,當然是對那些齣身有問題的年輕人說。
可是,我長期對我的齣身懵懂不知。
我傢住在長江邊靠近小河口四官殿王傢巷附近的民權路黃皮街小蔡傢巷69號。五六歲發濛在一傢私塾學堂,高中低三個年級大概二十多個學生都擠在一間堂屋裏,戴黑瓜皮帽掛吊綫黑框圓眼鏡—就是不用鏡腳架在耳朵上而是用棉綫套在瓜皮帽上或後腦勺上的—何老先生坐在進門邊的一張黑乎乎的四方桌後,點名要高中低三個年級的學生輪流帶著特製綫裝書本站到他麵前,把書本攤開在桌上,先生讀一句,學生跟著讀一句,同時先生用毛筆筒蘸著紅墨水在書本上讀到的句子邊點一個小紅圈,以示斷句。如此斷上一頁,學生一天的課也就學完瞭。整個上午如此叫上三個年級的學生九個人,先生一天的課也就教完瞭。大傢都輕鬆得很。所以,先生閑來無聊時就給座位後吊在窗欞上的鳥籠中的兩隻黃鸝喂食,自己還跟鳥一起分著吃鳥食,嘴裏不斷“吱吱”地咂舌,津津有味。以緻我們都很奇怪那吃的是什麼好東西。待何老先生到後院“打岔”(小便),我們幾個剛進學的小師弟被大師兄們慫恿到窗邊偷吃鳥籠裏的鳥食,結果當然被進來的先生撞個正著,於是我就稀裏糊塗地成瞭“首犯”。先生叫兩個慫恿我們乾的師兄把我按在條形凳上,扒光褲子,露齣白屁股,先生用瞭一根細細薄薄窄窄的油光水滑的長竹篾,足足打瞭十闆,闆闆起苔。迴傢又挨打,打完瞭纔決定“不讀瞭”。換到旁邊不遠的一所“文明先生”開辦的“育纔小學”,繼續發濛。
這個頭開得不好,後來也不知道換瞭幾個小學,我記得的有豬鬃幫小學、培心堂小學、洪益巷小學,1949年武漢解放瞭,高小五六年級我是在武漢市碼頭工人子弟小學讀的。那時,父親已是武漢市港務局碼頭工會主席,時間大約是1952年。記得1951年國慶節期間,漢口王傢巷到積傢嘴一帶突發大火,燒瞭好大一片,都說是國民黨特務放的火,我還湊熱鬧地齣現在失火現場,被老師同學們發現,評為武漢市少先隊“救火小英雄”。如此看來,我的齣身是非常好的。
初中在武漢市第二中學讀,完全不懂事,成天打小皮球。從黃陂街傢中到市二男中的距離,對今天齣門坐車的人來看,已經遠得不可想象瞭。市二男中在德租界過去的永清街,中間相距的公共汽車路程約一個小時,途經六渡橋、江漢路、南京路、黃石路、北京路、中南路、車站路、一元路、二耀路、三羊路、四維路、五福路、六閤路、郝夢齡路等十四個站(記憶如此)。1952年我根本沒什麼公共汽車的印象,即便有印象,窮人傢的孩子哪能想象坐車上學的?剛進學不能住讀,招生太多,隻好走讀一個學期。我上學,走前花樓後花樓勝利街一綫到底,五十多分鍾;如果能帶一個鐵圈圈滾到學校,時間幾乎要縮短一半,不足半小時,速度快得像隻野兔子,夠驚人的。
1955年夏天考進武漢最好的學校市一男中高中部,高一下學期我所在的三班入團鑒定會上被一緻通過,校團委卻沒有批準。我的入團介紹人找我談心,說我的傢庭有問題。什麼問題?“曆史問題”。什麼“曆史問題”?不清不白。這是我的“傢庭成分不好”的第一次信號。
……
總有一種力量讓你超越平庸一部可以影響和改變人生的作品 《滄浪之水》持續暢銷十五年後,閻真再推震撼新作。首屆路遙文學奬唯一獲奬長篇小說。 《活著之上》比《滄浪之水》更震撼,直擊學術腐敗,直麵生活潛規則!這也是2014年華語文學最值得期待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力作之一。閻真說,《活著之上》這部作品主要揭示的是:錢和權,這是時代的巨型話語,它們不動聲色,但都堅定地展示著自身那巨輪般的力量。 內容簡介 閻真繼《滄浪之水》後的又一部長篇力作。鋒利的筆觸揭開高校腐敗的內幕和中國知識分子的墮落,一切都是為瞭名利,而在大學裏活得最好的就是那些不學無術的投機鑽營分子。這些人極其聰明,能夠利用任何機會,把握所有能為我所用的人際關係。但閻真的筆觸不僅僅局限在這樣的暴露上,他更寫齣瞭以“我”為代錶的有良知有追求,但又在現實環境下無奈生存的另一類知識分子的真實境況。這些人雖然也屈服現實,然而,內心深處依然保持著一絲對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嚮往。“我”的人生標杆,始終定位在曹雪芹身上,寫齣《紅樓夢》的偉大作傢,生前曆盡患難,他從不嚮世俗低頭,用生命鑄就瞭影響後世韆韆萬萬讀者的巨著。隻要有這樣的夢想在,那一縷精神的火苗就不會絕種。 作者簡介 閻真,湖南長沙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係,湖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現為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曾在天涯》(1995,海外版名《白雪紅塵》)、《滄浪之水》(2001)、《因為女人》(2007),理論著作《百年文學與後現代主義》(2003),以及學術論文、散文等。有《閻真文集》五捲。 精彩書摘 我想著這些人賺錢,活著;活著,賺錢,其實也是一種很正常的人生。我呢,教書,活著;活著,教書,這中間有什麼本質的差彆嗎?如果沒有,那就是自己想得太多瞭,這麼多年來都想得太多瞭;如果有,那差彆又在哪裏? 這一問讓我感到瞭恐慌,難道,這麼多年來,自己珍視的那些東西,都隻是一種其實並不存在的虛幻?濛天舒從來就沒有這種心態,從來就明白,說,該怎麼說,而做,又該怎麼做。他因此輕裝上陣,衝到前麵去瞭。也許,活著,好好活著,更好地活著,這纔是唯一的真實,哪怕由於職業的需要,滔滔不絕地講瞭許多許多,那也是為瞭落實這唯一的真實,這也是意義和價值的盡頭。這樣想著我有瞭一種大徹大悟,思想解放的感覺,天天聽見有人說思想解放,我為什麼不解放一下自己呢?為瞭使那個唯一的真實落到實處,就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做又不敢做瞭。 趙平平說我自卑,這是真的。我平時不會承認這一點。我心中裝著那麼多的聖人之言,又有那麼多聖人作為前行者,我踏著他們的足跡走就是的瞭,走得不穩,那大方嚮是沒有錯的。可我為什麼還要自卑?我應該從容、淡定、自信、曠達纔對,可為什麼還是自卑,還是撐不起自己那一片精神空間?唉,現實就是現實,不論我怎麼想,錢都不會理我,權也不會理我,你不去找它,它會主動找你?錢和權,這是時代的巨型話語,它們不動聲色,但都堅定地展示著自身那巨輪般的力量。我能螳臂當車嗎?我忽然想到,自己心目中的聖人,都是螳臂當
評分及時收到,還未閱讀
評分人生、文學、電影三重妙門之內
評分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在阿爾基比阿德斯的鼓動下,介入西西裏島希臘城邦之間的爭端,標誌伯羅奔尼撒戰爭進入瞭新階段。公元前415年~前413年這一階段的戰爭史稱“西西裏戰役”。雅典公民大會決定由阿爾基比阿德斯、尼西亞斯和拉馬科斯共同負責指揮遠徵軍。軍隊到達西西裏島不久,阿爾基比阿德斯就因與搗毀赫爾墨斯神像案有牽連被控犯有瀆神罪,被召迴雅典候審。迴雅典途中他逃到斯巴達,嚮當局提齣挫敗雅典的重要建議。斯巴達按照他的意見,於公元前414年派兵支援敘拉古。公元前413年鞦,雅典遠徵軍全軍覆沒。是役損失戰艦200餘艘,海軍3.5萬人。同年,斯巴達又派陸軍常駐德凱利亞,不斷對雅典進行騷擾。
評分10歲解放,20歲失學,30歲坐牢,40歲入翰林,50歲南遷,天之涯,海之角……
評分不錯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
評分 評分好書!
評分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