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与学习:张猛龙碑

鉴赏与学习:张猛龙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柏崑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张猛龙
  • 鉴赏
  • 学习
  • 楷书
  • 书法临摹
  • 传统书法
  • 碑学
  • 书法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666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60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魏《张猛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额题楷书“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碑文正书,碑阳26行,行46字,后4行为题名及年月。碑阴12列,行数不等。碑额正书3行12字。碑文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鉴赏与学习:张猛龙碑》作者曹柏崑先生以几十年学书之经验与20年教学之体会,对张猛龙碑的部分碑文进行了解析。

作者简介

  曹柏崑,1947年出生,回族,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海外联谊会理事。
  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一至第四届书法展和全国第一至第四届中青年书法展等一系列重大展览,两次获得天津市鲁迅文艺优秀作品奖及市职工自学成才二等奖、青年艺术节书法一等奖,作品在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展出。为南开中学周总理纪念碑和天津电视塔书写碑文,在黄鹤楼、黄河碑林、常德诗墙、李白纪念馆等全国几十处景观书写作品。2000年11月,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曹柏岜书画展;2002年3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回族书画家曹柏崑作品展;2009年12月,在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馆举办曹柏崑赴美归来书画汇报展;2011年,获中国艺术市场2009—2010年度书画排行榜”中国最具升值潜质十大书法家”称号。
  论文《写经书法价值初探》《希望在于继承》《书法现状面面观》《书法教学五步法》分别入选全国第二和第三届书学研讨会、西安国际书学研讨会、全国第二届书法教育论文研讨会。著有《书法寻真文论集》《楷书习字五步法》《学写扇面格言》《楷书结构八十四法浅释》《<兰亭序>字字析》《五体书纵横谈》《三十六法新解》《习楷问渡》《学书三部曲》《长寿园碑记》等。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世界艺术家名人录》等辞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张猛龙碑》概述
一、碑额
二、独体字
三、左右结构
四、左中右结构
五、上中下结构
六、上下结构
七、包围结构
八、撒与捺
九、复合结构
十、小结
十一、章法
《张猛龙碑》碑文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鉴赏与学习:张猛龙碑》一书的详细图书简介,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旨在突出书法学习、碑帖鉴赏的普遍性和深度。 --- 翰墨问道: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鉴赏之路 一本跨越古今,深植于传统文化土壤,探究书法艺术精髓的专著。 本书并非单纯的碑帖解读,而是一次对中国书法艺术本体的深刻叩问。它致力于为所有对汉字艺术怀抱热忱的读者,勾勒出一条清晰、严谨且充满启发性的书法学习与鉴赏路径。我们深知,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心性的修炼、一种历史的对话、一种哲学的体现。 第一辑:书法之源——从“用笔”到“气韵”的初探 书法艺术的基石在于用笔。本书开篇即从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笔法原理入手,摒弃了晦涩的术语堆砌,力求用直观、易懂的方式阐释“提、按、顿、挫”的内在逻辑。我们探讨的是笔尖触纸时,墨的洇化与线条的生命力如何生成,这不仅关乎技巧,更关乎对工具——毛笔的理解与驾驭能力。 1. 结构之美:点画的秩序与平衡 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精妙的结构学。本书系统梳理了点画的形态、间架的布白,以及偏旁部首之间的呼应关系。我们着重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笔画的粗细、长短、向背,来构建一个既稳定又富于动感的整体。此部分强调的是“法度”,即古人对于结构所建立的规范与范式,这是初学者建立“骨骼”的关键。 2. 气韵生动:章法与行气的流变 书法的高妙之处,在于“气”。气是贯穿于单字结构、行间布局乃至整幅作品的精神脉络。本书深入探讨了章法布局的奥秘——如何处理行距、字距、大小的错落有致,以实现视觉上的韵律感。我们追溯了从篆隶到楷行的演变过程中,气韵表达方式的变化,揭示了书法家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中,注入个体的情感与生命力。 第二辑:碑帖之辨——传统与流派的审美品鉴 书法鉴赏的核心在于“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书家留下的墨迹,各自承载着独特的时代精神与个人面貌。本书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鉴赏方法论,帮助读者识别和区分书法作品中的审美特征。 1. 时代风貌的烙印 汉字的演变史,即是社会风貌的侧影。本书将宏观地梳理秦汉简帛、魏晋风度、唐宋气象乃至明清意趣,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对书风的影响。例如,如何从线条的遒劲中感受到魏晋的古朴,又如何在严谨的笔画中洞察盛唐的气度。这要求我们超越技法本身,进入到对历史语境的体察。 2. 帖学与碑学的对话 书法学习历来有“尚法”、“尚意”、“尚态”之分,而“帖学”与“碑学”的长期对立与融合,构成了近现代书坛的重要议题。本书不持偏颇之见,而是客观分析了两者在审美取向上的差异:帖学之妍美、蕴藉,碑学之雄强、开阔。通过对比分析不同书体的代表作品,引导读者理解何为“取法不偏”,如何融汇众长。 3. 风格辨识与个案研究 本书精选了数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法风格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风格的形成动因、技法特点及其在后世的影响。这部分侧重于训练读者的“眼力”,使读者不仅能欣赏到作品的“美”,更能理解其“美”的来源和逻辑。 第三辑:心手相应——学习路径的构建与实践指导 书法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自我修行。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渴望提升书艺的同道者提供一套可操作、可遵循的学习路径。 1. 择帖之道:从“得法”到“得神”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当前阶段的范本?本书提供了科学的择帖原则,强调初期学习的“精准性”与后期提升的“广博性”。我们讨论了从易到难、由楷入行、由规范到个性的学习次序,并强调了在临摹过程中,如何从机械的“描摹”过渡到有意识的“理解”。 2. 临摹的深度:由形入神 临摹的意义绝非简单的复制。本书详细阐述了“临”与“摹”的不同侧重,“临”中的“得其形”与“悟其意”的辩证关系。特别强调了在练习过程中,如何保持心手相应,让自身的性情与古人的笔意在纸面上产生共鸣,避免陷入“匠气”。 3. 古人教诲的现代转化 书法学习并非抱残守缺,而是要在继承中发展。本书最后探讨了如何将古代书论中强调的“性情”、“学养”、“胸襟”等非技术性要素,融入到现代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真正的书法造诣,是学识、修养与笔墨的完美统一。 --- 本书面向: 所有书法爱好者、美术院校师生、传统文化研究者,以及任何希望通过学习书法来提升个人审美与心性修养的读者。它是一本严肃的理论探讨,更是一本充满温度的实践指南,引领读者在汉字的书写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力量。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案例分析上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显微镜式”的解剖能力。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字帖图片,然后草草地给出几句点评,而是真正做到了深入肌理,将每一个点画的提按顿挫、藏锋露锋的微妙变化,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特别是针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字,书中会通过多角度的对比和历史背景的引入,来解释为何这个结构会如此处理。这种深挖背后的逻辑和历史脉络的做法,极大地拓宽了读者对书写意境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写得像”的表层追求,而是开始探究“为什么这样写”的内在规律。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无疑是帮助读者构建起自己审美判断体系的坚实基石,让人在模仿之余,能真正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这本书的后期整理和附录部分的编排质量,充分体现了编辑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通常情况下,附录只是用来堆砌一些边角料信息,但在这里,那些补充材料——无论是关于碑文的拓片考证,还是与该风格相近的其他碑刻的简要对比——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们为核心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坚实的佐证和进一步探索的线索。更值得称赞的是,全书的索引系统设计得十分清晰流畅,无论是按笔画、按结构,还是按历史时期进行检索,都能迅速定位到相关内容,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查阅的学习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设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本书的实用性得到了质的飞跃,真正做到了集学习、研究、参考于一体的综合性典范之作。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重,那种墨香与纸张的质感融合在一起,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尤其是封面那一抹淡雅的青灰色,配上烫金的字体,低调中透着一股沉稳的书卷气,完全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出版物。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极为考究,字体的选择兼顾了清晰易读与古朴典雅,留白恰到好处,使得读者在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装帧的用心程度,可以说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工具书或学习资料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当你将它平铺在书桌上,光是看着,都觉得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宁静了许多,仿佛能从这精良的制作中,窥见古代匠人对于细节的执着与一丝不苟。这种对实体书籍品质的坚守,在这个数字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让阅读体验从信息获取升华为一种物质层面的享受和仪式感。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宏大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它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单一书体的技法探讨中,而是巧妙地将所讨论的对象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图景之中去审视。从书法史的发展脉络,到特定时代背景下文人精神气质的投射,书中都有所涉及,但处理得非常得体,绝不喧宾夺主。它像是一部精密的指南针,指引着读者不仅仅关注笔画的“形”,更要关注其背后的“神”与“意”。这种将技术训练与人文素养提升相结合的编排思路,使得这本书的价值得到了几何级的提升,它不再仅仅是一本技法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传统审美哲学的入门读本,令人读后深思,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用“如沐春风”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它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将复杂的理论和艰深的技法,化解成了平易近人的叙述。作者在展开论述时,总是能把握好节奏,不像有些专业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大堆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他似乎是一位耐心的引路人,总是在你即将感到困惑的那个拐角处,为你准备好了一块清晰的提示牌。他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即便是描述那些抽象的笔画结构和章法布局,也能让人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线条和动态的结构。这种叙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满足了专业人士对深度知识的渴求,也照顾到了初学者对理解和入门的需求,使得整本书的知识承载密度很高,但阅读体验却异常流畅和舒适,没有丝毫的晦涩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