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道老菜譜中的傳統菜,涵蓋江浙滬三地菜係,半數接近失傳,留以存檔。
老波頭,本名金騫,美食專欄作者,上海灘豬油幫幫主。曾經齣版《不素心——肉食者的吃喝經》《一味一世界——寫給食物的頌歌》《食話實說——以美食的名義》等書。
經典菜
鲃肺湯
清炒三蝦
水晶肴蹄
白汁鮰魚
叉烤長魚方
八寶辣醬
黃漿
八寶全魚
西湖醋魚
杭州煨雞(叫花雞)
龍井蝦仁
賽蟹羹
扣火腿酥腰
醃川
特色菜
網油捲
網包白魚
湖式剪羊肉
櫻桃肉
乳腐汁肉
乾燒鱖魚(帶麵)
寜波搖蚶
苔菜小方烤
菜蕻鯊魚
杭州醬鴨
糟青魚乾
火膧燉鴨
功夫菜
清湯火方
三套鴨
清燉雞孚
齣骨母油八寶鴨
雪花蟹鬥
冰凍水晶全鴨
椒鹽蹄髈
糟鉢頭
清蒸三絲鱔捲
黃燜鰻
傢常菜
肉絲黃豆湯
紅燒肉
素火腿
炒素什錦
五香熏青魚
走油蹄髈
冰糖元蹄
乾菜燜肉
油燜春筍
八寶豆腐
頭肚醋魚
白鮝扣雞
失傳菜
扁大肉酥
燉菜核
百花酒燜肉
刀魚脯
齣骨刀魚球
湯捲
蘭花鴿蛋
酥皮奶油雞
燒鬆子酥雞
熟熗蝦仁
皮兒葷素
二錦餡
鲃肺湯
蘇州名菜中,有道鲃肺湯,肺即魚肝,古人不懂魚類用鰓呼吸之故。通常按小盅上,是用像小河魨一樣的鲃魚肝、肉一起滾湯,鮮甜得不得瞭。
原來鲃魚叫做斑魚,一嚮是太湖的特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寫道:“斑魚最嫩。剝皮去穢,分肝肉二種,以雞湯煨之,下酒三份、水二份、鞦油一份。起鍋時加薑汁一大碗、蔥數莖以去腥氣。”
傳說中,斑魚改為鲃魚是於右任的誤會,老先生在木瀆的“石傢飯店”試過此菜後大呼過癮,他是陝西人,把吳儂軟語的斑肺聽成鲃肺,題詩一首雲:“老桂花開天下香,看花走遍大湖彎,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傢鲃肺湯。”當今鄭重其事地裱在門口當招牌。
有人在報紙上寫文章諷刺於先生不辨“斑”、“鲃”,還引起一場筆墨官司呢。但到底是老人傢影響力大,現在大傢都叫鲃魚,沒什麼人記得斑魚的舊稱瞭。
鲃魚的外觀和味道都接近河魨,常常被人混為一談。最普遍的誤區是把鲃魚當作長江流域暗紋東方魨的幼魚,或者乾脆以“無毒河魨”名之。
其實不然,查閱資料,鲃魚屬硬骨魚綱、鯉科。魚類學傢眼裏看來,特徵和生活習性與河魨有明顯的區彆,一般食客看不齣來罷瞭。
從前可以從體型上找齣端倪。鲃魚個幼,隻有手掌大小,每條三四兩,要不怎麼說是小河魨呢。真正的河魨則可長到八兩至一斤。
問題在已有人發明齣新的方法,能把鲃魚養得像河魨那麼大。有什麼好處?鲃魚並非愈大愈好吃,但是勝在價廉,河魨的養殖成本高,既然大部分人搞不清楚,鬍亂騙一下子好瞭。
話說迴來,鲃魚確實美味不遜河魨,尤其是最肥的魚肝中充滿油,誘人之極。
鲃肺湯的具體做法如下:
將鲃魚背脊嚮外放在砧闆上,左手捏住魚腹的邊皮,用刀把魚皮劃破,然後嚮外平推除去魚皮,取齣魚肝,摘去膽洗淨。再挖去內髒,從胸鰭處下刀,沿脊骨兩側平批至尾,取下兩爿魚肉,放清水中撕去黏膜,洗淨血汙。
把魚肉、魚肝分彆批成兩片,放入碗中,加鹽拌和後,潷去水,洗淨,再加鹽、蔥末、紹酒略醃。
猛火燒滾雞清湯,下魚片和魚肝,接著下紹酒和鹽,沸後撇去浮沫,放入火腿片、筍片、香菇片、豌豆苗,再沸時裝碗,淋豬油,撒鬍椒粉即成。
……
上世紀70年代,中國財經齣版社有一套《中國菜譜》問世。當時的標價,不過一塊多錢一本,收齊整套也不過十二三塊,現在早已絕版,二手書市場上的估價是兩三韆大元。
你也許會問,各種菜譜類圖書層齣不窮的今天,這一套舊書又有什麼特彆?
據“食傢飯”姐姐考證,那時是由紅衛兵小將壓陣,逼著老師傅們一一把絕學寫下。吾生也晚,無從知曉真相,但此書涵蓋川粵魯湘、京滬徽閩、蘇浙鄂陝十二大菜係,確實是難得的參考資料。
隻有看過《中國菜譜》,你纔知道中國菜如今的退化有多麼厲害。書中記載的菜式,至少有半數已失傳或接近失傳,年青的一代,彆說吃,連聽也沒聽過。
我曾經在心底發願,想將這些老菜一一復現,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甚高。一來我非廚師,影評專傢拍不好電影,自己動手殊無可能,想請老師傅齣山,又談何容易?
而且我乃滬人,對江浙菜和上海菜還有點發言權,妄談其他菜係,圖惹爭議,乾脆隻從“上海篇”、“江蘇篇”和“浙江篇”三本書中擇取有代錶性的六十道菜,盡我所知地把相關內容記錄下來。
起先在雜誌的專欄上連載,叫做“舊食味”,集結成冊時,編輯大人提議改作《老食單》。說得也是,有些菜連我本人也沒嘗過,議論味道真是形容不齣,用一個“單”字,徒留一些資料下來罷瞭。
保留“食”字甚得我心,這套書,原本即是“食傢飯”姐姐介紹給我。讀者皆知,“食傢飯”與“老波頭”情如親姐弟,所謂“老食”,亦有一段緣分在內。
找不到老師傅當顧問,隻能作膚淺之談,供方傢一笑。倒是無心插柳的情形下,讓我結識川菜大師鄧華東師傅,將菜譜中的“四川篇”逐菜論證,反而寫成更詳盡的《川菜平反論》一書,很快會和大傢見麵。
初識《老食單》,我對“老”這個字所代錶的意義,或許有著與作者截然不同的理解。我本以為它會聚焦於那些陳年老酒、古籍手抄般的食譜,或是某個傢族世代相傳的秘製菜肴。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更加廣闊且深刻。它所說的“老”,更多的是一種時代的烙印,一種被時光洗禮過的印記。我看到作者筆下那些曾經鮮活的市井小吃,那些在特定年代背景下孕育齣的生存智慧,那些如今已難尋蹤跡的食材和烹飪方式。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內斂,沒有過多的個人情感抒發,卻字字珠璣,飽含深意。我感受到一種平靜的力量,它讓我思考,在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正在失去什麼,又在追尋什麼。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食物,更是關於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曆史的尊重,以及一種對“慢”的追求。
評分讀《老食單》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味覺與情感的對話。我從未想過,那些看似平凡的食物,竟然可以承載如此厚重的人文關懷。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他用一種極其細膩且充滿詩意的筆觸,勾勒齣每一道“老食”的誕生過程,以及它們與時代變遷、社會風貌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讀到那些關於飢荒年代勉強果腹的粗食,或是繁華盛世下達官貴人傢的精緻宴席,我的心情也隨之跌宕起伏。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的街頭巷尾,親眼目睹著人們為瞭一口吃的而奔波,也見證著美食如何從生存必需品,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符號和情感寄托。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食物不僅僅是滿足口腹之欲的工具,它更是曆史的見證者,是情感的載體,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
評分我嚮來對美食類的書籍興趣寥寥,總覺得不過是些食譜堆砌,或是些浮光掠影的介紹。直到偶然的機會,朋友推薦瞭《老食單》,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閱。沒想到,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它不像一本尋常的菜譜,也沒有過於煽情的敘述,而是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冷靜而又深入地展現瞭許多已經鮮為人知的傳統食物。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不激昂,不華麗,卻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對過往的尊重和對傳統的敬畏。我驚訝於書中對各種食材的考究,以及對烹飪技藝的細緻描述,仿佛每一個字都蘊含著多年的經驗和智慧。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寫給“過來人”的信,裏麵充滿瞭隻有經曆過那個時代的人纔能讀懂的況味,讓人在閱讀時,忍不住去迴憶自己童年或長輩口中的那些“老味道”。
評分《老食單》這本書,初見書名,我以為會是那種尋常的食譜,教你如何烹飪齣幾道拿手好菜,最多是配上一些尋常的食材介紹。然而,當我翻開它,纔發現自己大錯特錯。它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坐在你身邊,緩緩地講述他的人生故事,而那些故事,都巧妙地編織在那些早已被遺忘的食材和烹飪方式之中。每一頁都彌漫著一種濃鬱的生活氣息,仿佛能聞到竈颱邊升騰的煙火氣,聽到鍋碗瓢盆碰撞的聲響。我尤其喜歡作者對那些早已消失的市井小吃和古早味的點滴描繪,那些名字聽起來就充滿年代感的食物,在他筆下復活,讓我不禁神往那個逝去的年代,想象著它們在當時是如何的受歡迎,又是如何承載著人們的情感和記憶。這本書並非單純的食物記錄,更是一部關於時間、關於生活、關於故鄉的沉思錄,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食物的關係,以及食物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文化意義。
評分《老食單》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意外的精神洗禮。我原以為會看到許多關於現在已經很難吃到的食物的製作方法,但這本書遠不止於此。作者通過對這些“老食”的講述,實際上是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社會風情畫捲。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每一個食材、每一個烹飪步驟的尊重,以及他試圖通過這些食物,喚起讀者心中那些被遺忘的記憶。那些關於舊時集市的熱鬧景象,關於傢常便飯的溫暖迴憶,關於特定節日纔能品嘗到的珍饈,都在作者的筆下鮮活起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一些食物背後故事的挖掘,這些故事往往充滿瞭人情味,讓我對這些食物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它讓我明白,食物的味道,往往與它背後的故事和情感緊密相連,而這些,恰恰是現代社會所漸漸缺失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