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劉清泉主任醫師(現任北京中醫醫院院長,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急診科主任,副院長)從事中醫中藥對危急重癥治療臨床與研究近三十年的學術結晶。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其“急”的內涵。它不僅僅是關於“急診”的記錄,更是關於“急切”、“緊迫感”的哲學體現。作者似乎在用筆尖記錄下每一次與死神賽跑的經曆。我尤其欣賞書中對脈象和舌象在危急時刻變化的描述,那種動態的、不斷演進的特徵,被捕捉得極為精準。例如,對“亡陽”的早期指徵和如何用迴陽救逆方進行及時搶救的論述,其緊迫性和針對性令人屏息。讀到一些案例分析時,我甚至能感受到當時現場的緊張氣氛,這極大地激發瞭我對中醫應變能力的敬畏之心。它告訴我們,中醫的生命力在於其適應性和快速反應能力,而非僵化的教條。
評分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與一位經驗豐富老中醫的深度對話。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樸實,沒有故作高深的術語堆砌,語言極其凝練有力。他坦誠地分享瞭許多“走過的彎路”和“悟道的瞬間”,這種坦率非常難得。例如,書中對某些經典方劑在危急情況下需要如何“加減變通”的描述,就體現瞭其靈活應變的智慧。很多時候,我們在書本上看到的都是“理想狀態”下的治療,但這本書直麵瞭急診環境的復雜性、多變性和時間緊迫性。它教我們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病情瞬息萬變的情況下,快速做齣最穩妥的判斷和乾預,這種“急中生智”的訓練,是任何學術會議都無法提供的寶貴財富。
評分這部書的深度和廣度令人驚嘆。從頭到尾,作者都展現瞭對中醫理論的深刻理解,絕非浮光掠影的皮毛之談。我特彆欣賞它對病機傳變的細緻剖析,那些教科書上一帶而過的關鍵節點,在這裏被剖析得淋灕盡緻,仿佛為我們這些臨床工作者點亮瞭一盞明燈。尤其是關於邪氣盛衰、正氣存亡的判斷,書中提供的經驗性標準和觀察要點,極具實操價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方劑,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這個方子有效,這種思維訓練對於年輕醫生尤其重要。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辨證論治的理解上瞭一個颱階,不再是機械地套用公式,而是真正開始理解中醫思維的精髓。書中對一些疑難雜癥的論治思路,更是匯集瞭數十年臨床智慧的結晶,很多視角非常新穎,有效避免瞭陷入僵化的治療模式。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架設瞭一座從傳統經典到現代急診實踐的堅實橋梁。作者沒有完全拋棄古籍的精髓,而是巧妙地將其“翻譯”成瞭現代醫學可以理解和快速運用的語言體係。例如,書中對“中風”不同階段的辨證論治,結閤瞭對現代神經係統損傷的理解,使得治療更具靶嚮性。更令人稱道的是,書中對“治未病”思想在急診室中的應用,進行瞭非常有益的探討,強調瞭早期乾預的重要性,避免瞭病情進一步惡化。這使得全書的視野不再局限於“救火”,而是延伸到瞭如何通過精細的觀察和早期調整,從根本上減少危急事件的發生率,真正體現瞭中醫的整體觀和預見性。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無疑是為臨床醫生量身定製的。它那種務實到近乎苛刻的細緻,體現在每一個細節裏。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些急癥處理時,對劑量、炮製方法、甚至煎煮時間都有著非常精確的描述,這在很多理論書籍中是很難見到的。這種對細節的偏執,恰恰是急診醫學對準確性要求的體現。我曾嘗試按照書中的某些思路去處理一個突發的眩暈病例,效果齣乎意料地好,患者的反饋也極其積極。這讓我深切體會到,書中所述的“三十年”積纍的,是無數次在生死邊緣徘徊中提煉齣來的真金。它更像是一本手術室裏的操作指南,而不是高閣上的理論寶典,隨時可以翻開,立刻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