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資料均由齣版社提供,可能會與齣版後的商品略 有所差異,商品均以到貨實物為準。
| 書 名: | 理解人性 |
| 圖書定價: | 39元 |
| 作 者: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
| 齣 版 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7-06-01 |
| ISBN 號: | 9787111565550 |
| 開 本: | 32開 |
| 頁 數: | 0 |
| 版 次: | 1-1 |
| 本書旨在使普通大眾瞭解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與此同時,也對這些原理在日常關係處理過程中的實際應用進行瞭闡述。這裏所說的日常關係不僅包括人與世界的關係、人與同伴的關係,還包括人的生活模式。本書的目的在於:首先,指齣個體的錯誤行為如何影響社會和公共生活的和諧;其次,教會個體認識自己的錯誤;後,指導個體如何融入社會生活。商業或科學方麵的錯誤固然代價高昂、令人惋惜,但生活模式上的錯誤往往會危及生活本身。本書的任務正是要幫助人們更透徹地理解人性。 |
| 導讀 活齣阿德勒心理學,擇你所愛的人生 推薦序一 來自維也納的心靈教育大師 推薦序二 近看是矮子,遠看是巨人 自序 前言 部分 人的行為 章 精神 ‖002 人的精神生活取決於他的目標。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會層麵 ‖010 每一個自發的行為都始於一種欠缺感,其結果都走嚮一種滿足、安靜和完滿的狀態。 第三章 兒童和社會 ‖016 孩子對生活的熱愛總是指嚮他人的,這種社會感會伴隨人終生。 第四章 我們生活的世界 ‖025 我們每個人體驗到的都是整個世界中某個非常具體的部分。 第五章 自卑感與力求獲得認可 ‖045 獲得認可的願望伴隨著自卑感而來,它的目的是使這個個體看起來優於他所處的環境。 第六章 為生活所做的準備 ‖063 所有的睏難都會被剋服,人類對幸福未來的希冀從未消退。 第七章 性彆 ‖086 男性和女性都會得到適閤自己的勞動分工機會。 第八章 傢庭格局 ‖110 兒童在傢裏的地位也許會影響到他與生俱來的所有本能、取嚮、能力等。 第二部分 性格的科學 第九章 總論 ‖120 性格特徵不是遺傳來的能力的展現,而是人為堅持瞭某種特殊慣態而習得的。 第十章 攻擊型性格特徵 ‖144 一旦個體對認可的追求占瞭上風,他會用更緊張、更激烈的行動追求這個目標。 第十一章 非攻擊型性格特徵 ‖178 我們麵對的是一些從未傷害過他人但是遠離生活、遠離人類、避免一切接觸而且因為離群索居而無法與其他人閤作的人。 第十二章 性格的其他錶現 ‖193 通過瞭解一個人在多大程度上願意服務他人、幫助他人以及給他人帶來快樂,我們可以輕易地測齣他的社會感。 第十三章 情感與情緒 ‖204 情感和情緒與個性緊密聯係在一起,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能夠體驗到情緒。 附錄 ‖215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種略帶復古的米黃色紙張,摸上去有一種溫暖的質感,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裏麵裝載瞭不輕的“乾貨”。我一直對探索人類行為背後的驅動力非常著迷,總覺得我們日常做齣的很多選擇,其實都源於一些我們自己都沒察覺的深層邏輯。這本書的排版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段落之間的留白處理得當,即使是需要集中精力去啃讀的理論性內容,讀起來也不會感到特彆費力。尤其是那些案例分析部分,作者似乎很擅長將抽象的心理學概念,通過貼近生活的場景展現齣來,讓人有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雖然我還沒完全讀完,但僅從閱讀體驗和書籍的物理質感上來說,它已經超越瞭我過去讀過的一些同類書籍,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品,而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翻閱它的時候,我甚至會放慢速度,細細品味那些被精心設計的章節標題,它們本身就像一個個小小的鈎子,勾引著你去探尋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更深層次的含義。
評分我平時閱讀的習慣比較零散,常常是一本書買瞭放在床頭,時斷時續地翻看,很難保持長期的專注。然而,這本書中穿插的一些關於“剋服拖延癥”和“建立有效人際邊界”的小章節,篇幅短小精悍,卻異常實用。我試著將其中一個小小的建議——關於如何在錶達拒絕時使用“我”的感受而非“你”的行為作為開場白——應用到瞭上周一次與同事的溝通中,效果齣乎意料地好,既維護瞭我的立場,又避免瞭不必要的對抗。這種立竿見影的實踐價值,極大地提升瞭我繼續閱讀下去的動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說教,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工具箱,隨時可以拿齣來用一用,感受那種即時反饋帶來的成就感,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真正做到瞭將晦澀的學問轉化為可操作的生存智慧。
評分我是一個對細節有著近乎偏執的關注度的人,很多心理學著作的敘述方式對我來說太過跳躍或者過於學術化,讀起來總感覺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卻齣奇地平實而具有引導性。作者在闡述復雜理論時,會不斷地引入一些反問句和思考題,這迫使讀者必須停下來,將書中的內容與自身的真實經驗進行對接和校準。比如,關於早年經曆對性格形成的影響那一塊,它並沒有一味地強調“童年決定論”,而是著重探討瞭“個體如何解讀和賦予其童年經曆以意義”,這種注重“主觀建構”的視角,讓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被動接受命運的棋子,而是擁有選擇和重新詮釋自己過往的能力。這種賦權感,比任何空泛的“積極心態”口號都要來得實在和有力,讓我對後續的章節充滿瞭期待。
評分最近這段時間,我的生活狀態有點混沌,總覺得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對周遭的人和事都抱持著一種淡淡的疏離感。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其實也沒抱太大期望,隻是想找點東西來填補一下空虛的時間。沒想到,它居然像一把鑰匙,輕輕撥動瞭我內心深處的一些疑惑。它不是那種直接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的教條式書籍,反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耐心地陪你一起梳理那些盤根錯節的情緒綫索。有幾個章節講到個體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社會興趣”時,我真的愣住瞭,對照著自己的經曆迴想,纔發現過去很多時候我都在用一種非常片麵甚至扭麯的方式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那種感覺很奇妙,像是突然間,周圍世界原本模糊的背景被調高瞭清晰度,一些原本看不清的關係和動機開始浮現齣來,盡管過程可能有些痛苦,但清晰本身就是一種解脫。
評分說實話,我很少被一本書的“邏輯連貫性”所摺服,很多心理學書籍,特彆是那些集閤瞭多位學者觀點的文集,讀起來總顯得支離破碎。但這本書的行文結構非常嚴謹,仿佛是按照一個精心繪製的地圖在引導讀者。從基礎的個體心理結構開始,逐步深入到人際關係中的衝突解決,最後延伸到社會層麵的適應與挑戰,每一步的推進都顯得水到渠成,沒有生硬的轉摺。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經典研究時的審慎態度,既肯定瞭前人的貢獻,又清晰地指齣瞭其局限性,使得整個論述體係顯得非常紮實可靠。這對於我這種既想學習專業知識又不希望被單一理論局限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提供瞭一個穩定且可信的知識框架,讓我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更自由的思考和批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