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资料均由出版社提供,可能会与出版后的商品略 有所差异,商品均以到货实物为准。
| 书 名: | 理解人性 |
| 图书定价: | 39元 |
| 作 者: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ISBN 号: | 9787111565550 |
| 开 本: | 32开 |
| 页 数: | 0 |
| 版 次: | 1-1 |
| 本书旨在使普通大众了解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也对这些原理在日常关系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阐述。这里所说的日常关系不仅包括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同伴的关系,还包括人的生活模式。本书的目的在于:首先,指出个体的错误行为如何影响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和谐;其次,教会个体认识自己的错误;后,指导个体如何融入社会生活。商业或科学方面的错误固然代价高昂、令人惋惜,但生活模式上的错误往往会危及生活本身。本书的任务正是要帮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人性。 |
| 导读 活出阿德勒心理学,择你所爱的人生 推荐序一 来自维也纳的心灵教育大师 推荐序二 近看是矮子,远看是巨人 自序 前言 部分 人的行为 章 精神 ‖002 人的精神生活取决于他的目标。 第二章 精神生活的社会层面 ‖010 每一个自发的行为都始于一种欠缺感,其结果都走向一种满足、安静和完满的状态。 第三章 儿童和社会 ‖016 孩子对生活的热爱总是指向他人的,这种社会感会伴随人终生。 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世界 ‖025 我们每个人体验到的都是整个世界中某个非常具体的部分。 第五章 自卑感与力求获得认可 ‖045 获得认可的愿望伴随着自卑感而来,它的目的是使这个个体看起来优于他所处的环境。 第六章 为生活所做的准备 ‖063 所有的困难都会被克服,人类对幸福未来的希冀从未消退。 第七章 性别 ‖086 男性和女性都会得到适合自己的劳动分工机会。 第八章 家庭格局 ‖110 儿童在家里的地位也许会影响到他与生俱来的所有本能、取向、能力等。 第二部分 性格的科学 第九章 总论 ‖120 性格特征不是遗传来的能力的展现,而是人为坚持了某种特殊惯态而习得的。 第十章 攻击型性格特征 ‖144 一旦个体对认可的追求占了上风,他会用更紧张、更激烈的行动追求这个目标。 第十一章 非攻击型性格特征 ‖178 我们面对的是一些从未伤害过他人但是远离生活、远离人类、避免一切接触而且因为离群索居而无法与其他人合作的人。 第十二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 ‖193 通过了解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服务他人、帮助他人以及给他人带来快乐,我们可以轻易地测出他的社会感。 第十三章 情感与情绪 ‖204 情感和情绪与个性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到情绪。 附录 ‖215 |
我平时阅读的习惯比较零散,常常是一本书买了放在床头,时断时续地翻看,很难保持长期的专注。然而,这本书中穿插的一些关于“克服拖延症”和“建立有效人际边界”的小章节,篇幅短小精悍,却异常实用。我试着将其中一个小小的建议——关于如何在表达拒绝时使用“我”的感受而非“你”的行为作为开场白——应用到了上周一次与同事的沟通中,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既维护了我的立场,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对抗。这种立竿见影的实践价值,极大地提升了我继续阅读下去的动力。它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工具箱,随时可以拿出来用一用,感受那种即时反馈带来的成就感,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真正做到了将晦涩的学问转化为可操作的生存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略带复古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有一种温暖的质感,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里面装载了不轻的“干货”。我一直对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非常着迷,总觉得我们日常做出的很多选择,其实都源于一些我们自己都没察觉的深层逻辑。这本书的排版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即使是需要集中精力去啃读的理论性内容,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特别费力。尤其是那些案例分析部分,作者似乎很擅长将抽象的心理学概念,通过贴近生活的场景展现出来,让人有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仅从阅读体验和书籍的物理质感上来说,它已经超越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同类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品,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翻阅它的时候,我甚至会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被精心设计的章节标题,它们本身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钩子,勾引着你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评分说实话,我很少被一本书的“逻辑连贯性”所折服,很多心理学书籍,特别是那些集合了多位学者观点的文集,读起来总显得支离破碎。但这本书的行文结构非常严谨,仿佛是按照一个精心绘制的地图在引导读者。从基础的个体心理结构开始,逐步深入到人际关系中的冲突解决,最后延伸到社会层面的适应与挑战,每一步的推进都显得水到渠成,没有生硬的转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经典研究时的审慎态度,既肯定了前人的贡献,又清晰地指出了其局限性,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非常扎实可靠。这对于我这种既想学习专业知识又不希望被单一理论局限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提供了一个稳定且可信的知识框架,让我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自由的思考和批判。
评分最近这段时间,我的生活状态有点混沌,总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对周遭的人和事都抱持着一种淡淡的疏离感。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也没抱太大期望,只是想找点东西来填补一下空虚的时间。没想到,它居然像一把钥匙,轻轻拨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疑惑。它不是那种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的教条式书籍,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耐心地陪你一起梳理那些盘根错节的情绪线索。有几个章节讲到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社会兴趣”时,我真的愣住了,对照着自己的经历回想,才发现过去很多时候我都在用一种非常片面甚至扭曲的方式理解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那种感觉很奇妙,像是突然间,周围世界原本模糊的背景被调高了清晰度,一些原本看不清的关系和动机开始浮现出来,尽管过程可能有些痛苦,但清晰本身就是一种解脱。
评分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度的人,很多心理学著作的叙述方式对我来说太过跳跃或者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总感觉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却出奇地平实而具有引导性。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会不断地引入一些反问句和思考题,这迫使读者必须停下来,将书中的内容与自身的真实经验进行对接和校准。比如,关于早年经历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那一块,它并没有一味地强调“童年决定论”,而是着重探讨了“个体如何解读和赋予其童年经历以意义”,这种注重“主观建构”的视角,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接受命运的棋子,而是拥有选择和重新诠释自己过往的能力。这种赋权感,比任何空泛的“积极心态”口号都要来得实在和有力,让我对后续的章节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