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武当大力擒拿手
定价:26.00元
作者:阎彬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64421465
字数:
页码:15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当派擒拿术,抓筋拿脉,控制关节,技法巧妙,威力强大,贵化不贵抗,顺势牵缠,反敌关节,不但技法巧妙,而且特别重视功力,抓、拿、捏、扣,出手似鹰爪捉物之锋利。《武当大力擒拿手》详细介绍了武当派秘传擒拿法、秘传穿拿拳、七星大力鹰爪功、混元鹰爪功、玄鹰门大力鹰爪功、自然派大力鹰爪功、内传铁爪钢钩鹰爪手,图文并茂,易学易练。
目录
作者介绍
阎彬,从小喜爱武术,就学于天津体育学院。现为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散打一级裁判员。研究方向为体育史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河南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曾创办《郑大体院搏击俱乐部》,教学经验丰富,深得学生好评。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也让我眼前一亮。现在很多武术书籍,要么是图片模糊不清,要么是动作分解过于跳跃,学起来非常费劲。这本书不同,它的图解非常清晰,而且选择了非常优秀的模特或者说练习者来示范,每一个关节的角度、手指的抓握力度,都通过细致的线条勾勒出来。更绝的是,作者在关键的节点上,加入了“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示范”的对比图。我拿其中一个“穿肩锁喉”的动作来对比,书中清晰地指出了,如果手腕角度偏离了三度,会如何直接导致自己先被反制,而正确的角度又能如何精准地卡住对方的颈椎动静脉。这种“避雷指南”式的教学,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是一个对视觉信息非常敏感的人,过去光看文字很难想象出那个空间结构,但有了这些详尽的图文对照,我仿佛能“看”到那个动作的执行路径。这种注重细节、不容许丝毫含糊的制作态度,体现了作者对武术传承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我过去“练武”的认知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塑。我过去总认为武术的精髓在于“爆发力”和“速度”,这本书却一直在强调“松柔”和“粘连”。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论述如何通过深度的放松,来提升神经反应速度和肌肉的耐力,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体能训练的传统理解。他不像那些鼓吹“速成”的书籍那样,告诉你只要练到某个程度就能天下无敌,而是非常现实地指出了,武术的进步是一个长期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的练习都是在优化身体的“信息传递效率”。书中对“听劲”的描述,尤其精妙,它不是用蛮力去感受对方的动作,而是用一种近乎“皮肤触觉”的敏感度去“读取”对方的意图。我合上书本,闭目冥想,尝试去体会那种“与对手的接触点上保持绝对的同步”,那种感觉是如此的微妙而强大。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武术技法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更有效率地运用和感知自己身体的指南,值得反复研读,常练常新。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刚开始翻阅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现在市面上武术类的书籍浩如烟海,真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实在不多。我尤其对那些空泛地谈论“内劲”和“气感”却缺乏具体招式解析的书籍持保留态度。然而,这本书的开篇,那种扎实的、近乎教科书般的文字功底,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者在介绍基础桩功时,对身体重心的细微调整、对呼吸与动作配合的力学分析,都写得极为透彻。我以前总觉得一些基础练习枯燥乏味,但这本书里,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与实战中的应用场景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瞬间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比如,他对“沉肩坠肘”的讲解,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深入到肩胛骨的解剖学层面,告诉你如何通过肌肉的放松来达到真正的“卸力”和“蓄劲”。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专业度瞬间拔高了一个档次。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对照着书中的图解和文字描述,反复练习了其中一个基础的缠丝手,感觉过去一直困扰我的发力不顺畅的问题,似乎找到了关键的突破口。这绝对不是那种只适合泛泛而谈的武术入门读物,更像是一位老前辈手把手地在给你拆解每一个动作背后的原理。
评分从内容的连贯性和体系构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非常成熟。它没有像某些武术书籍那样,将招式零散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建立了一个清晰的层级结构:从基础的马步、桩功开始,过渡到单手基础控制,再到复杂的组合技法,最后上升到对抗性的实战应用。这种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的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认知负荷。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介绍完一套动作序列后,总是会紧接着分析“破法”——也就是针对这套动作的常见破解方式以及如何应对。这种“攻防一体”的思维模式,让学习者从一开始就培养出立体的战场意识,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固定套路”的机器。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它讨论了在狭小空间内,如何利用擒拿手法来卸掉对手的攻击,这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有参考价值,远非擂台上的华丽招式那么脱离实际。整本书读下来,感觉自己不光是学会了几招,更是建立起了一套应对突发情况的逻辑框架。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关于“擒拿”核心理念的阐述,我感觉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但却是极其清醒的那种。过去我看很多武术教学,总觉得擒拿就是抓住对方关节然后扭转,简单粗暴。这本书的视角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势”的转化和“借力打力”的极致运用。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讨论如何通过步伐的微小变化,来制造出对手重心失衡的瞬间,从而让后续的擒拿动作变得“不费力而有效”。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顺应与反制”的辩证关系论述,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武术技巧层面,带有一种哲学的思辨色彩。书中提到,最高明的擒拿不是让你用力去“擒”,而是让对手自己“陷”入你的控制之中。这种描述非常具有画面感。我试着在想象中模拟了几个场景,发现以前自己理解的擒拿动作,往往过于依赖蛮力,一旦遇到体型或力量占优的对手,立马就捉襟见肘。而这本书提供的思路,是建立在对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它教你如何用最小的力气,撬动最大的效能。读到后来,我甚至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于理解人际交往中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可见其思想的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