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农村体育场地供需矛盾与有效供给研究
定价:35.00元
作者:张玲燕,孔庆波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64424411
字数:
页码:19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农村体育场地供需矛盾与有效供给研究》针对农村体育场地现状、经济学视角下农民体育健身与消费行为分析、体育认知视角下农民体育健身行为分析、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价值挖掘、现代体育与农村体育的现代化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其研究结果具有的参考价值。
目录
章 农村体育场地的供需现状
节 农村体育场地的供需矛盾与低效使用
第二节 农民对体育场地的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章 经济学视角下农民体育健身与消费行为分析
节 农民收入水平现状
第二节 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民体育健身的影响
第三节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主要措施
第五节 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和消费行为的主要措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体育认知视角下农民体育健身行为分析
节 农民体育思想观念
第二节 农民体育思想与健身行为之间的矛盾
第三节 农民体育思想和认知行为滞后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农民体育健身态度内化的路径挖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挖掘
节 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和特征
第二节 发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
第三节 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体育与农村体育的现代化发展
节 现代体育
第二节 农村体育的现代化发展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孔庆波,教育学博士,重庆文理学院体育科学发展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体育教育学。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体育局科研项目1项、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项目1项,人才引进项目1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重点项目1项。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和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其他省部级项目多项。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等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省级期刊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调,配上简洁的字体,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感觉。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这点对于深入研究这类题材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作者在排版上也下足了功夫,图表和文字的结合处理得很巧妙,让人在阅读枯燥的数据和理论分析时,也能保持一定的阅读兴趣。尤其是那些案例分析部分的插图,虽然不是特别精美,但却很贴合实际,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些具体的乡村场景中,让人对问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不过,话说回来,整体的阅读体验确实是提升了不少,看得出来编辑团队在这本书的制作上花了不少心思,从封面到内页的细节处理都体现了一种对读者的尊重。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作者显然在文献综述部分做了大量的梳理和消化工作,引用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相当全面且具有代表性。尤其在方法论的选择上,能够看出作者试图融合定量分析的严谨性和定性研究的深入性,这使得最终的结论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触及到了问题的深层结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界定“供需矛盾”和“有效供给”时所采用的那些细致入微的指标体系,这些体系的建立过程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让人感觉作者对农村体育发展的现实脉络有着深刻的洞察。虽然在某些模型构建的细节上,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晦涩,但整体而言,它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研究范式,为后续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指导,绝对是值得收藏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于“可持续发展”这一宏大概念在具体“体育场地”这一微观层面的拆解与落地。作者没有停留在指出矛盾的层面,更着重于探讨“有效供给”的路径设计,这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全书的精华所在。其中对于社区参与式管理、资源整合共享机制的构想,显得尤为前瞻和具有操作性。它似乎在无形中为地方政府和社区管理者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指出了如何将冷冰冰的设施转变为真正服务于民、被民众接纳和使用的公共资源。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将宏观的政策目标,通过深入的实证研究,转化为了一套可以被理解、被执行的微观策略,真正体现了“研究为实践服务”的价值导向。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基层实际情况的把握相当接地气。书中描述的那些散落在全国不同地区的体育设施的利用现状,以及村民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遇到的各种“软性”障碍,比如缺乏专业指导、活动组织松散等问题,写得真实而鲜活。这绝不是闭门造车能写出来的,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访谈积累。特别是对于一些“沉睡”的体育场地,作者没有简单地归咎于资金不足,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化习惯、群众基础和管理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整本书的分析视角非常立体。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简单的“硬件投入”背后,其实隐藏着多么复杂的社会和管理议题,读完后,对乡村振兴的大图景也有了更细致的理解。
评分从文学性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倒是比较平实,但正是这种朴实的文字,反而增强了其作为研究报告的说服力。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直奔主题,使得信息传递的效率非常高。尤其是在案例的穿插运用上,作者的笔触显得非常克制和精准,每一个引用的故事或数据点,似乎都是为了支撑前面提出的某个核心论点而精心挑选的。虽然这让它在阅读趣味性上可能比不上那些畅销的通俗读物,但对于追求知识密度和逻辑深度的读者来说,这种高效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宝贵的。它更像是一份严谨的学术报告,但又比一般枯燥的报告多了一份对现实问题的关怀,平衡得恰到好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