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多姿多彩的風士人情:中國茶文化
定價:26.00元
售價:19.0元,便宜7.0元,摺扣73
作者:徐潛
齣版社:吉林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47214831
字數:
頁碼:1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麵,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幾韆年來中國不但積纍瞭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産的物質文化,更積纍瞭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這就是中國特有的茶文化,屬於文化學範疇。《中國茶文化》以四章篇幅,分彆介紹瞭中國十大名茶、茶道、古代茶具與紫砂藝術、茶館文化等內容。
內容提要
《中國茶文化》是基於對中國文化傳統的繼承和普及而策劃的。《中國茶文化》以圖文並茂的方式,介紹瞭中國十大名茶、茶道、古代茶具與紫砂藝術、茶館文化四部分內容。介紹全麵,語言通俗,雅俗共賞。讓它可讀、可賞、可藏、可贈。
目錄
一、中國十大名茶
二、茶道
三、古代茶具與紫砂藝術
四、茶館文化
作者介紹
文摘
碧螺春是中國綠茶之一,因産於江蘇省吳縣太湖洞庭山之上,又名洞庭碧螺春。聽到碧螺春三個字,很多人都會感覺,這真是個美麗的名字,其實,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則美麗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在太湖洞庭西山(洞庭山有東西兩山,東山是太湖邊的半島,西山則是湖中的島嶼)上住著一個叫碧螺的女子,她不僅美麗善良,還有一副圓潤清亮的嗓子,附近的人都很喜歡聽她唱歌,她的歌聲常常飄到與西山隔水相望的東山上,東山上有一個正直勇敢的青年阿祥,他被碧螺優美的歌聲所打動,漸漸對碧螺産生瞭愛慕之情。
有一年,太湖裏齣現瞭一條惡龍,它不僅在太湖上興風作怪,還揚言要劫走碧螺作它的夫人,阿祥為保護百姓和碧螺的安全,勇敢地去找惡龍決戰,他和惡龍連續大戰七個晝夜,雙方都身負重傷,百姓斬除惡龍後將阿祥救迴瞭村裏。為報答救命之恩,碧螺把阿祥抬到自己傢裏,親自為他療傷,但阿祥卻因為傷勢嚴重而一直處於昏迷狀態。有一天,碧螺在阿祥與惡龍交戰的地方發現瞭一株小茶樹,為紀念阿祥大戰惡龍的功績,碧螺將這株茶樹移植到洞庭山上精心嗬護。清明過後,茶樹不僅枝繁葉茂,還吐齣瞭碧嫩的芽葉,碧螺就把它采摘迴傢泡給阿祥喝,沒想到阿祥喝瞭茶後,頓時神清氣爽。此後,碧螺便每天上山采茶給阿祥,阿祥的身體漸漸復原瞭,但是,善良的碧螺卻因勞纍過度,終憔悴而死。為瞭紀念碧螺,人們便把這株神奇的茶樹稱為碧螺茶。
這就是傳說中碧螺春的由來,此外,還有另一種說法是碧螺春本名並非如此,而是叫做“嚇煞人香”茶。據史料記載,在洞庭東山碧螺春峰的石壁上,長著幾株野茶樹,每年的茶季,當地老百姓都會采摘這些茶葉自己飲用。有一年,茶樹長得特彆茂盛,人們采摘時竹筐裝不下,便隻好把茶葉放在懷中,沒想到茶被懷裏的熱氣一熏,發齣瞭奇特的香氣,人們驚呼“嚇煞人香”,該茶便由此得名。後來,清朝康熙皇帝南巡時遊覽太湖,當地巡撫獻上精緻的“嚇煞人香”茶,康熙皇帝品嘗後覺得色香味俱佳,隻是名字不雅,便題名“碧螺春”,這就是碧螺春茶的由來。後人猜測,康熙取名“碧螺春”,不僅是因為該茶來源於碧螺春峰之上,更因為茶葉本身有顔色碧綠、形狀似螺、春天采製的特點,美名配佳茶,此後,碧螺春便成為清廷貢茶,逐漸聞名於世瞭。
如今,在洞庭山上,到處可以看到碧螺春茶,不僅如此,茶樹間還有很多果樹,如枇杷、橘、梅、楊梅、銀杏等,這些果樹和茶樹種在一起,根脈相連,不僅形成瞭綠蔭如畫的美景,還可以使茶樹吸收果香,從而令碧螺春生齣瞭一些獨特的品質,正如當地人所描述的那樣:“花香果味、鮮爽生津”。此外,洞庭山溫和的氣候、豐富的降雨量、濕潤的空氣和肥沃的土壤等優良的自然地理環境,對茶樹的生長也極為有利,使碧螺春形成瞭芽多、嫩香、湯清、味醇的特點,成為茶中珍品。現在,洞庭碧螺春共分為七級,一至七級芽葉逐漸變大,茸毛逐漸減少,500剋一級的洞庭碧螺春,約有六萬五韆個茶芽,而二級碧螺春就隻有五萬五韆個左右瞭。因此,好的碧螺春都是精挑細選的嫩茶,其品質特點是芽葉柔嫩翠綠、披滿茸毛,條形縴細捲麯、像螺一樣,茶泡好後湯色碧綠鮮明,香氣濃鬱芬芳,滋味鮮醇甘厚,由此,碧螺春還得到瞭“一嫩三鮮”之稱(指芽葉嫩,色、香、味鮮)。
當然,洞庭碧螺春的優良品質不隻源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更得益於精細的采摘和製作工藝。碧螺春的采摘有三大特點,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挑得淨。首先,碧螺春茶的采摘從農曆的春分開始,到榖雨結束,和其他茶葉一樣,以清明前采摘的茶葉較為名貴,品質較為細嫩;其次,碧螺春的采摘有一定的標準,通常采一芽一葉,越幼嫩越好,在曆史上曾有500剋乾茶達到九萬個茶芽的碧螺春;再次,采摘下來的芽葉還要進行揀剔,摘除稍長的莖梗及較大的葉片。人們一般按照這個早采嫩摘、一芽一葉、細剔精選的原則,在清晨五點到九點采摘,在中午前後揀剔質量不好的芽葉,然後在下午至晚上炒茶。
……
序言
一、中國十大名茶
二、茶道
三、古代茶具與紫砂藝術
四、茶館文化
我個人對茶的品鑒有著自己的一套心得,也樂於與人分享。我發現,很多人對茶的認知仍然停留在“解渴”的層麵,對於茶的香氣、滋味、以及飲後在口腔和喉嚨中留下的迴甘,缺乏深入的體驗和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從認識茶葉的外形、香氣開始,逐漸領略不同茶葉的獨特韻味。書中關於茶的衝泡方法、水溫的選擇、以及如何品鑒一杯茶的技巧,是否能夠有詳細的指導?例如,對於綠茶的鮮爽,紅茶的醇厚,烏龍茶的香韻,普洱茶的陳香,是否能夠有具體的描述和品鑒指南?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地域的特色茶,以及與之相關的風土人情之間的聯係,充滿瞭好奇。是否會有關於西湖龍井的清雅,安溪鐵觀音的蘭香,雲南普洱的醇厚,信陽毛尖的鮮嫩等具體介紹?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與他人交流茶文化時,一本權威而實用的參考書。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就被封麵那濃鬱的東方韻味深深吸引,柔和的茶色基調,點綴著幾筆寫意的花鳥,無不透露齣一種沉靜而悠遠的東方美學。我本身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茶,這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精神寄托。書中精美的插圖和考究的排版,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古色古香的茶館,耳畔是潺潺流水聲,鼻尖是裊裊茶香,眼前是身著旗袍的女子,輕柔地衝泡著一盞陳年的普洱。我曾多次嘗試在市麵上尋找關於中國茶文化的書籍,但很多都流於錶麵,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商業化,很難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書。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深入瞭解中國茶的起源、發展,以及它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所呈現齣的獨特風貌。更希望它能描繪齣那些與茶結緣的人們,他們的人生故事,他們的情感寄托,那些在茶煙繚繞中流傳下來的風土人情。這本書的定價也比較閤理,印刷質量也很不錯,作為一本集知識性、藝術性和收藏性於一體的書籍,它的價值不言而喻。
評分近年來,隨著中國文化走嚮世界,茶作為中國最具代錶性的文化符號之一,也受到瞭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我曾有幸在一次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嚮外國友人介紹中國茶道,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茶承載的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情感,更是一種普適性的東方哲學和生活智慧。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和分享的平颱。我希望它能夠係統地梳理中國茶文化的脈絡,從茶葉的種類、製作工藝,到飲茶的方式、茶具的演變,再到茶在文學、藝術、宗教中的地位,都能夠有深入淺齣的闡述。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那些在傳承和發展茶文化的過程中,那些默默付齣、貢獻力量的茶人、茶農、以及文化研究者們的故事。他們是茶文化的活水源頭,他們的故事纔最能打動人心,最能展現齣茶文化的生命力。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中國茶文化傳播的希望。
評分我一直覺得,茶是一種能夠撫慰人心的神奇飲品。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一杯熱茶,不僅僅是潤喉解渴,更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契機,一種放慢腳步,感受生活美好的方式。我尤其喜歡那些承載著曆史印記的古老茶種,它們仿佛是大地的精華,曆經歲月的沉澱,蘊藏著無數的故事。這本書的標題“多姿多彩的風士人情:中國茶文化”讓我眼前一亮,它點明瞭茶與人、與地域、與風土之間的緊密聯係,這正是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閱讀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細膩地展現齣,在中國的各個角落,茶是如何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如何成為他們社交、娛樂、甚至信仰的一部分。那些關於茶的傳說、民俗、甚至是詩歌,都應該在這本書中得到生動的呈現。它不僅僅是關於茶葉本身的介紹,更是關於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一種連接古今的紐帶。我期待書中能有豐富的案例和生動的故事,讓我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我一直認為,閱讀一本書,最重要的是它能否在精神層麵與我産生共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關於茶葉的知識介紹,更是一種情感的觸動,一種對生活的感悟。我期待書中能夠描繪齣那些關於茶的感人故事,那些在茶香中流淌的親情、友情、愛情。例如,一傢人圍坐在爐火旁,一邊品茗一邊拉傢常的溫馨畫麵;朋友們在茶館裏,邊品茶邊暢談人生的知己之情;甚至是文人墨客,在茶香的陪伴下,揮毫潑墨,創作齣傳世佳作。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展現齣茶在中國人心目中,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精神的慰藉,一種連接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它應該是一種能夠打動人心,引發思考,讓人在品味茶香的同時,也品味人生的書籍。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心靈的洗禮,一種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