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西方現代音樂概述 |
| 作者/主編: | 鍾子林 |
| 齣版社: | 人民音樂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103007020 |
| 齣版年份: | 1991年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08頁 |
| 開本: | 1/32 |
| 圖書定價: | 22.00元 |
| 實際重量: | 181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序言20世紀音樂的變化及其原因初探
部分1945年以前
章民族主義音樂
節概述
第二節匈牙利
1.簡況
2.巴托剋
作品選介:《神奇的滿大人》
第三節英國
1.簡況
2.沃安·威廉斯
作品選介:《倫敦交響麯》
第四節美國
1.簡況
2.艾夫斯
作品選介:《新英格蘭的蘭個地方》
《第四交響麯》
第二章新古典主義音樂
節概述
第二節斯特拉文斯基
作品選介·《浦契涅拉》
《詩篇交響麯》
第三節德國
1.簡況
2.興德米特
作品選介:交響麯《畫傢馬蒂斯》
第四節意大利
第五節法國
1.簡況
2.奧涅格
作品選介:《火刑堆上的貞德》
3.米約
作品選介:《屋頂上的牛》
第三章錶現主義音樂
節概述
第二節奧地利
1.簡況
2.勛伯格
作品選介:《期待》
《月迷彼埃羅》
《一個華沙的幸存者》
3.貝爾格
作品選介:《沃采剋》
《小提琴協奏麯》
4.威伯恩
作品選介:《五首管弦樂小品》
《交響麯》
第四章其他
節布裏頓
作品選介:《彼得·格蘭姆斯》
第二節微分音音樂、噪音音樂
1.微分音音樂
2.噪音音樂
第二部分1945年以後
第五章序列音樂
節概述
第二節梅西安
作品選介:《圖朗加利拉交響麯》
《異國鳥》
第三節布列茲
作品選介:《沒有主人的錘子》
第六章電子音樂
節概述
第二節斯托剋豪森
作品選介:《青年之歌》
《金粉》
第七章偶然音樂
節概述
第二節凱奇
作品選介:《方塔娜混閤麯》
第八章尋求新的音色
節概述
第二節希納基斯、潘德雷茨基、利蓋蒂、貝裏奧、剋拉姆
1.希納基斯
2.潘德雷茨基
作品選介:《廣島受難者的哀歌》
3.利蓋蒂
4.貝裏奧
作品選介:《交響麯》
5.剋拉姆
作品選介:《孩子們的原始呼聲》
第九章其他
節亨策
作品選介:《第四交響麯》
第二節簡約派、第三潮流、新浪漫主義
1.簡約派音樂
2.第三潮流音樂
3.新浪漫主義音樂
結束語迴顧與展望
附:主要參考書目
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學術嚴謹性與文本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絕非那種故作高深的學術著作,佶屈聱牙的術語堆砌並不會齣現,但同時,它也遠非那種膚淺的音樂普及讀物,其對音樂思潮的辨析和曆史節點的把握,體現瞭紮實的學理功底。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現代性”這一核心概念的持續追問。什麼是現代,音樂如何迴應這種現代性的焦慮與解放?作者沒有給齣單一的答案,而是通過展示不同學派、不同作麯傢在麵對傳統崩潰時的不同應對策略,引導讀者自行思考。例如,勛伯格的十二音體係與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錶麵上看似南轅北轍,但在作者的梳理下,它們都指嚮瞭對既有秩序的重構需求,隻是路徑不同。這種辯證式的敘述,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不再將現代音樂視為一堆破碎的、難以欣賞的音響集閤,而是將其視為人類精神探索的一係列重要文本。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的章節劃分非常清晰,每一部分都像是精雕細琢的模塊,可以獨立成章,也可以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係。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跨界影響時的細膩筆觸。現代音樂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它與哲學、政治、科技進步息息相關。書中對兩次世界大戰後歐洲音樂版圖的變化,以及美國音樂在二戰後如何異軍突起,都有著非常精煉且有力的論述。特彆是對歐洲“達姆施塔特學派”的討論,作者沒有陷入技術細節的泥潭,而是精準地抓住瞭其背後的理性主義衝動。這種敘事策略使得閱讀過程中的“信息負荷”得到瞭有效管理,知識點層層遞進,不會讓人感到頭暈目眩。對於想要係統性掌握西方音樂從浪漫主義晚期到後現代思潮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最可靠的導航圖,它讓原本紛繁復雜的音樂史脈絡變得有跡可循,有章可依。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一本教材的範疇,它更像是一部充滿智識魅力的文化史詩。作者在行文中展現齣的那種冷靜而又充滿敬意的態度,使得即便是討論到那些最具爭議性的音樂流派(例如極簡主義或不可知論音樂),也保持瞭極高的專業水準,沒有偏頗地進行批判或盲目推崇。對於曆史事件的引用,無論是音樂界內部的爭論還是外部的文化衝擊,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充實瞭內容,卻不喧賓奪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總結部分對未來音樂發展趨勢的審慎展望,雖然沒有給齣肯定的預言,但其對技術與人文交織點的觀察,至今讀來仍具有啓發性。總而言之,這是一部信息密度極高,但閱讀體驗卻極為順暢的著作,它不僅傳授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瞭讀者獨立思考和批判性聆聽的能力,是嚴肅學習西方現代音樂不可或缺的基石。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激發瞭我重新去聆聽那些“聽不懂”的音樂的勇氣和興趣。過去,麵對一些前衛的作品,我常常因為缺乏背景知識而望而卻步,總覺得那隻是噪音的堆砌。然而,在閱讀瞭關於具體作麯傢(比如巴托剋或梅西安)的創作背景和其對傳統音高係統的革新意圖後,我帶著新的視角去重聽瞭他們的作品。驚喜地發現,那些曾經令我睏惑的音響結構,現在聽來竟然充滿瞭邏輯和張力。這種“激活聽覺”的體驗是任何純粹的音樂欣賞指南都無法比擬的。作者的文字像是一把鑰匙,幫我打開瞭理解這些“陌生”音樂的大門,讓我明白欣賞現代音樂的關鍵不在於去“喜歡”它的鏇律,而在於去“理解”它的動機和追求。這讓我的音樂體驗深度得到瞭顯著提升,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索者。
評分這部作品的廣博視野和深刻洞察力,著實讓我對西方音樂的演變曆程有瞭一個全新的認識。作者的敘述邏輯嚴密,從早期對傳統調性的解構,到後來的序列主義、偶然音樂,乃至電子音樂的興起,每一個階段的過渡都處理得極為自然流暢,仿佛帶領讀者走進瞭一條清晰的曆史長廊。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於那些關鍵性音樂傢及其作品的分析,並非簡單的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創作背後的哲學思辨和社會語境。比如,在談到德彪西的印象主義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和聲色彩的描繪上,而是聯係到瞭當時的繪畫藝術和文學思潮,構建瞭一個立體的文化背景,這使得音樂的“意義”更加鮮活可感。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學習音樂史,更是在與那個時代最富創造力的頭腦進行對話。那些復雜的理論概念,在作者的筆下變得觸手可及,即便是音樂科班背景不深的人,也能抓住核心脈絡。這種將深奧學術內容轉化為易於理解的闡釋能力,是衡量一部優秀教材的關鍵指標,而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為我打開瞭理解現代音樂復雜性的一個重要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