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争的逻辑:从普鲁士崛起到两次世界大战
定价:65.00元
作者:苏肄海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1662821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天涯论坛首发连载,当月点击量超过35次万!
126幅地图、图片,还原大国恩怨与博弈。
内容提要
本书以德国的历史为主线,详述了自19世纪后半叶至二战期间欧洲各大国间的矛盾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普法战争为起点解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作者并未详细描述诸多战争过程,而是侧重从历史、战略、外交、技术、经济等宏观角度总结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剖析大国战争的逻辑。
目录
序言
篇德国统一
第1章普鲁士的崛起
普鲁士建国/ 拿破仑的阴影/ 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觉醒
第2章德国统一
统一前的德意志/ 铁与血/ 普丹战争/ 普奥战争
第3章普奥战争中的技术因素
铁路/ 后膛装填的撞针枪/ 电报/ 普法战争/ 德意志帝国建立/《法兰克福和约》
第4章俾斯麦外交的背景
争取俄国的中立/ 不冻港/ 印度/ 沙俄的两杆大旗/ 奥匈帝国
第5章热闹的巴尔干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塞尔维亚的自治/ 希腊独立/ 两次土埃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第6章俾斯麦时代
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 与奥匈帝国结盟/ 《俄德“再保险”条约》/ 德意奥三国同盟/ 两次《地中海协定》
第二篇次世界大战
第1章新路线
威廉二世/ 世间再无俾斯麦/ 大陆均势和光荣孤立/ 追求英国的友谊/ 法俄结盟/ “克鲁格电报”事件/ 殖民地/ 阳光下的地盘
第2章疯狂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
海军战术/ 疯狂的“无畏”/ 提尔皮茨的错误及后果
第3章施里芬计划
第4章欧洲的桶
波斯尼亚危机与俄国的屈服/ 次巴尔干战争/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与俄国的再次屈服/ 萨拉热窝事件
第5章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
俄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塞尔维亚/ 保加利亚/ 土耳其/ 罗马尼亚/ 希腊
第6章技术兵器对于战争形态的改变
次世界大战——马克沁机枪的战争/ 堑壕战/ 般的堑壕生活/ 坦克/ 毒气/ 飞机/ 潜艇
第7章封锁
英国海军对德国的封锁/ 饥饿的德国/ 德国战争经费的筹措/ 德国对英国的封锁——无限制潜艇战
第8章帝国的崩溃
俄罗斯帝国的崩溃/ 美国参战/ 保加利亚的崩溃/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 奥匈帝国的崩溃/ 德意志帝国的崩溃
第9章巴黎和会
俄罗斯问题/ 法、英、美对于处置德国的态度/ 法德疆界问题/ 德国赔款问题/ 《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伤害/ 《圣日耳曼条约》/ 意大利的无理要求/ 《特里亚农条约》/ 《纳伊条约》和《洛桑条约》/ 巴黎和会后法国的安全形势
第三篇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章鲁尔危机
德国赔款问题/ 恶性通货膨胀/ 法国陷入孤立/ 鲁尔危机的结束及《道威斯计划》
第2章德国外交的胜利
与苏联建交/ 《洛迦诺公约》/ 加入国联及《苏德友好中立条约》
第3章大萧条
华尔街的崩溃/ 德国经济的崩溃/ 苏联的工业化
第4章希特勒
希特勒的青少年时代/ 维也纳的流浪汉/ 战争英雄/ 党的/ 啤酒馆/ 希特勒的政治理念/ 夺取政权/ 希特勒的经济奇迹/ 撕毁《凡尔赛和约》/ 吞并奥地利
第5章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 与法国结盟/ 五月危机/ 通往慕尼黑的道路/ 推翻希特勒的密谋/ 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的后果/ 捷克斯洛伐克
第6章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沉重的财务负担/ 英镑霸主地位的动摇/ 工业制造能力和市场的萎缩/ 商船和海外资产剧减/ 大英帝国开始分裂/ 惨重的人员伤亡/ 希特勒的要求似乎是合理的/ 绥靖主义
第7章法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第8章德国为什么选择战争
第9章波兰
波兰的历史/ 三次瓜分/ 波兰复国/ 轮到了波兰/ 英法态度的改变/ 英法结盟/ 德意日结盟/ 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的失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后几天和平的日子/ 闪击波兰/ 苏联从背后捅进一刀/ 静坐战争
第10章法国的战略
法军指导思想的改变/ 马奇诺防线/ 全面防御思想对法国外交的影响
第11章法国
征服挪威和丹麦/ 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计划/ D计划/ 法兰西战役/ 墨索里尼再补一小刀/ 第二次贡比涅停战/ 法国战败的原因及影响
第12章闪电战
闪电战的理论/ 坦克/ 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
第13章轮到了苏联
海狮计划的失败/ 巴巴罗萨/ 来捣乱/ 巴巴罗萨之前的斯大林
第14章苏德战场德军失败的原因
政治上的错误/ 闪电战失灵/ 后期决策失误
第15章苏联赢得胜利的原因
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 苏联的工业化/ 美英的援助/ 苏联的动员能力/ 《第270号命令》和《第227号命令》
第16章二战的参战国及冷战的开始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苏联/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南斯拉夫/ 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 匈牙利/ 希腊
后记
作者介绍
苏肄海,四川大学经济系毕业,静雅思听有声读物网特邀作者,天涯网煮酒论史论坛人气作者,痴迷两次世界大战,熟读几十种相关图书,写作考据严谨、文笔生动。
文摘
序言
最近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权力结构和国家战略的书籍,尤其是探讨小国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生存,以及大国如何通过巧妙的外交和军事部署来维护自身利益。我读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没有直接讲述具体的战役,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国家在制定战略时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以及它们如何在这种复杂博弈中寻找平衡点。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资源分配、地缘政治考量、以及意识形态输出的理论,这些都为理解国际关系的动态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模型和图表来解释复杂的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理论变得更加易于理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历史上的那些经典案例,思考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是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终决策的。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背后都隐藏着无数次精密的计算和艰难的抉择。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思想史和观念演变的书,它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战争”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如何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变化的。书中没有直接描述战争的残酷,而是着重于分析那些推动战争的思想源泉,比如民族主义的兴起、帝国主义的扩张逻辑,以及对“正义战争”的不同解读。作者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人类群体性暴力行为的深层动因。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集体无意识”和“群体极化”如何影响战争决策的论述感到着迷。这本书让我明白,战争并非仅仅是武器的碰撞,更是观念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对抗。理解这些思想层面的演变,对于理解宏观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我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叙事学和历史写作方法的书籍,它们探讨了如何将零散的历史信息组织成连贯、引人入胜的故事。我读到的一本书,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历史事件,而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分析了历史叙事中的叙事者立场、视角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塑造读者的情感共鸣。书中强调了“讲故事”的重要性,认为历史学家不仅是事实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诠释者和传播者。作者通过对不同历史著作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同一个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叙事者笔下,可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选择和加工的。这本书提醒我要批判性地阅读历史,并对叙事者背后的意图保持警惕,多方面地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是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力量感的风格,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隐约可见模糊的战火剪影,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宏大的历史叙事。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好,并非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带有一点细微纹理的哑光纸,感觉很厚重,读起来也比较舒适。我一直对军事史和国际关系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深入剖析战争背后逻辑的著作。普鲁士从一个弹丸小国崛起为欧洲强权的历程,本身就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案例,而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复杂而庞大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揭示其中隐藏的那些推动力量和决策逻辑的。这本书的书名“战争的逻辑”就预示着它并非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对历史进程的深度解读,这一点让我非常期待。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我之前未曾思考过的视角,让我对那些熟悉的事件有新的认识。
评分我最近读到了一本关于历史分析的书,虽然内容不涉及具体的战争细节,但它探讨了宏观历史趋势如何塑造个体命运,以及在重大历史转折点上,那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如何可能引发蝴蝶效应,最终导向巨大的历史变革。这本书的作者逻辑严谨,论证充分,他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的交叉分析,构建了一个关于历史动力学的理论框架。虽然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丰富,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作者对“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作用的辩证思考。他没有简单地将历史视为一连串命中注定的事件,而是强调了在特定条件下,多种可能性的存在,以及人类主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不再仅仅是记住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而是去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和潜在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