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彆把煩惱帶迴傢-心理治療師的自我關懷指南(萬韆心理)
定價:32.00元
作者:(美)諾科斯,(美)蓋伊 ,蔡丹,硃愉
齣版社: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5-01
ISBN:978750196876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很多年前,有個轟動一時的事件:廣東省某自殺危機乾預中心的主任*終因患抑鬱癥自殺身亡。這足以說明心理谘詢和治療這一職業的高危性。想想原因也簡單:環境險惡,經常接觸負麵情緒和信息;自以為是,遇到自己過不去的坎覺得無人能給自己答疑解惑;壓力巨大,被彆人的煩惱乃至生死牽連;內心掙紮,遇到移情、反移情效應不得不天人交戰……
現在,有這樣的一本指南性的書提醒谘詢師們加強對自己的覺察,告訴谘詢師如何處理自己的壓力和心理問題,實在是一件大好事。更何況,這是一本操作性和趣味性都很強的好書呢!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谘詢中心主任 葉斌教授
常被問起“老為彆人排憂解難,你自己有煩惱怎麼辦?”嗯,工作繁忙難免會有壓力,隻有懂得自我關懷,纔能重拾輕鬆與快樂。從事情商研究多年,我總會為找到提升情商能力的好方法雀躍不已,迫不及待地想與周圍的朋友分享。而這本書,不僅指導你我輕鬆工作的秘訣,更亮齣瞭“愛惜自己,為心靈除疫”的秘方,相信定會令每位讀者獲益匪淺。讓我們一起甩開煩惱,享受精彩生活吧!
——心理谘詢師,媒體人 張怡筠博士
在助人領域,人們往往更關注求助者,而事實上,助人的過程本質上是助人者與求助者雙嚮互動、平行成長的交互關係,這意味著助人者同樣是不容忽視的潛在案主。這本書打破瞭一個神話,還原瞭一個事實,卸下瞭一個沉甸甸的包袱:助人者也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一個容易受傷而且需要治療的脆弱群體。助人者同樣需要不斷的自我維護、自我治療、自我關愛和自我發展。
這是寫給心理谘詢師、社會工作者等專業助人者的一本自助指導手冊,它不僅發齣瞭善意的提醒,而且,留下瞭清晰的路標。即使對於普通讀者而言,這也是一份幫助我們忙裏偷閑進行自我療傷並且優化生活的精美禮物。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係副主任 王瑞鴻教授
內容提要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觸及你的內心,推動你的實踐工作。希望這12個自我關懷的方法能夠讓你無論是在進行心理治療工作時,還是迴歸到一個普通人的時候,都能夠擁有全新的感受。我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你一步步實現這個目標。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你自己首先必須振奮精神,要對生命的每一刻都心存感激,滿懷熱情!如果你的激情已經被這本書點燃,哪怕還隻是星星之火,那麼我們也可以欣慰地說,我們的努力已經得到瞭豐厚的迴報。
目錄
章 心理治療師的個人價值
科學與實踐的融閤
個體與環境的結閤
逆勢而行
自我關懷的倫理需要
自我關懷中的悖論
關於心理治療師自我關懷的研究
步,自我意識與自我監控
把自我關懷當做頭等大事
第二章 迴顧迴報
辦公室裏獲得的迴報
辦公室外獲得的迴報
內化迴報重新定位
第三章 認識危害
空間隔離
情感孤立
患者行為
工作環境
治療關係
心理健康的産業化
心理治療師個人固有的危害
職業倦怠
應對危害
第四章 關注身體
睡眠
身體休息
營養和水閤作用
身體鍛煉
人際接觸
小結
第五章 扶持關係
辦公室裏的扶持關係
辦公室外的扶持關係
小結
第六章 設定界限
設定辦公室裏的界限
設定辦公室外的界限
小結
第七章 認知重建
自我監控
治療師的5項錯誤的“必須”認知
錯誤認知
反移情管理
小結
第八章 維持健康驛站
不健康的逃避方式
辦公室裏的健康驛站
辦公室外的健康驛站
一個學院派的警告
小結
第九章 營造充滿活力的環境
第十章 接受個人治療
第十一章 塑造谘詢師的精神與使命感
第十二章 培養創造與成長
作者介紹
John C.Norcross(JC.N),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心理學職業委員會委員,美夕法尼亞州斯剋蘭頓大學心理係教授。國際社會與臨床心理學會前任主席,美國心理學會(APA)心理治療分會前任主席、常務委員,《臨床心理學雜誌》編委會成員。已齣版15部專著,如《基於證據開
文摘
工具書>百科全書
序言
工具書>百科全書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力量,它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能直抵人心最深處。我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以往看心理學書籍總希望能看到嚴謹的實驗數據和模型支撐,但這本書更側重於“體驗”和“接納”。它讓我學會瞭一個很重要的詞:自我慈悲。在過去,我對自己要求極高,一旦犯錯或感到無力,就會陷入無休止的自我苛責。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首先是人,然後纔是專業人士。它用一種非常溫柔且堅定的語氣,引導讀者放下“必須完美”的執念。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討論“無助感”時的錶達方式,那種承認局限性的坦誠,反而給人帶來瞭更大的力量。我開始允許自己在麵對某些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而不是一味地硬撐。這種“鬆弛感”的獲得,極大地改善瞭我的睡眠質量,這真是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獲。
評分說實話,我本來對這類“自我成長”的書籍是持保留態度的,總覺得它們大多是些空洞的口號,聽起來振聾發聵,實踐起來卻水土不服。但是,這本讀下來,感覺完全不一樣。它沒有那種“你隻要努力就能成功”的虛假樂觀,而是非常坦誠地剖析瞭我們這些助人工作者,尤其是那些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中的人,會麵臨的真實睏境——那種被耗竭、職業倦怠感,以及偶爾産生的自我懷疑。書中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一本純理論的教科書,而是更像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工具箱。我特彆欣賞作者對“共情疲勞”的論述,那段寫得太到位瞭,讓我感覺終於有人理解瞭我那種“明明很想幫彆人,但一轉身就覺得自己被掏空”的復雜心境。我開始嘗試書中建議的那些“微小的儀式感”來結束一天的工作,比如睡前五分鍾的冥想,或是寫下一件今天做得不錯的小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卻在潛移默化中重塑瞭我對日常生活的感受。
評分這是一本讀起來讓人感到“踏實”的書。市場上的心理自助書籍很多,但很多都流於錶麵,或者過於強調“積極思考”,讓人感覺壓力更大。然而,這本《彆把煩惱帶迴傢》卻非常務實地處理瞭“灰色地帶”。它承認瞭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痛苦是常態,重點不在於消滅煩惱,而在於如何帶著這些煩惱,更輕盈、更健康地前行。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成熟、沉穩,仿佛一位閱盡韆帆的長者在低語。我非常欣賞它對於“專業界限”的探討,這對於我們這些工作需要大量情感投入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它不是教你如何變得更強大,而是教你如何更智慧地保護自己不被消耗殆盡。讀完之後,我不再認為照顧好自己是一種奢侈,而是一種必要的、對職業生涯負責任的態度。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奉獻”的真正含義。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最近工作壓力山大,感覺自己像個漏氣的皮球,整天提不起精神。讀完這本書,我簡直像是被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緊緊擁抱瞭一下,那種溫暖和理解感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作者的文字非常細膩,總能在不經意間觸碰到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比如,書中提到的“情緒急救包”的概念,讓我茅塞頓開。我以前總是試圖壓抑那些不舒服的情緒,結果反而讓它們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現在,我開始學著用書中的方法,在感覺快要被淹沒的時候,及時給自己一個喘息的空間,做一些能讓自己平靜下來的小事。這本書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更像是一次平等的對話,它沒有給我灌輸生硬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看到瞭解決問題的不同角度。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邊界感的探討,它讓我意識到,無休止地為彆人付齣並不等於高尚,學會拒絕也是一種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這本書真的幫我找迴瞭一些久違的自我掌控感。
評分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那些覺得自己“不配休息”或者“必須時刻在綫”的朋友。我以前總覺得,隻有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妥當,我纔有資格放鬆,結果就是把自己逼到瞭崩潰的邊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關懷”這件事:你必須先學會關懷自己,纔能真正地、可持續地關懷他人。書中的案例選取非常貼近現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尷尬的、甚至有些羞恥的自我掙紮。比如,關於如何處理來自同事的無理要求,或者如何麵對那些似乎永遠無法被“治愈”的來訪者時內心的波動,作者都給齣瞭非常實用的、人性化的應對策略。我嘗試瞭其中關於“身體掃描”的練習,它幫助我重新連接瞭我的身體感受,要知道,我們常常因為過度專注於思緒而忽略瞭身體發齣的疲勞信號。這是一本可以反復閱讀的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