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中醫九種體質實用手冊
定價:38.00元
售價:25.8元,便宜12.2元,摺扣67
作者:李國坤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22276568
字數:
頁碼:19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中醫九種體質實用手冊》以中醫體質學的創始人王琦教授編著的《中醫體質學研究與應用》一書為基礎,力求簡述理論、注重實踐。上篇為中醫體質學總論,介紹概論、理論淵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下篇為中醫九種體質各論,更強調判定標準與臨床應用,介紹瞭九種基本體質類型、九種體質標準化的研究與建立、中醫體質學臨床應用;書後附有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錶。
《中醫九種體質實用手冊》旨在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方法介紹給更多的讀者,使更多的人瞭解和掌握這種健康狀態評價方法,用以指導預防保健和醫療實踐,並從中受益。《中醫九種體質實用手冊》適宜讀者為臨床醫生,特彆是基層醫生,也可兼及對中醫藥養生保健感興趣的普通讀者,可作為學習和實踐中醫體質理論和判定方法的常備工具書。
李國坤,1993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係中醫學專業,醫學學士學位。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從事本草文獻研究和中醫藥科普工作二十餘年。主編、參編著作8部。現任《傢庭中醫藥》雜誌社社長、編輯部主任、副研究員。
上篇 中醫體質學總論
章 概論 / 002
節 中醫體質研究的意義 / 002
一、創新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 / 002
二、發展中醫臨床醫學體係 / 003
三、豐富中醫預防醫學理論 / 004
四、促進中醫學與多學科的交融 / 005
五、實現中醫學與其他醫學的對話 / 005
第二節 中醫體質學理論體係的架構 / 006
一、基本概念 / 006
二、基本規律 / 007
三、基本原理 / 007
第二章 理論淵源 / 008
一、先秦至西漢時期——中醫體質理論形成的源頭 / 008
二、東漢時期——中醫體質思想臨床應用的開端 / 008
三、三國至兩宋時期——中醫體質思想的進一步積纍 / 009
四、金元時期——中醫體質思想的不斷豐富 / 010
五、明清時期——中醫體質思想的臨床應用 / 011
第三章 中醫體質學的基本概念 / 014
節 中醫體質概述 / 014
一、中醫體質的概念及其定義原則 / 014
二、兼夾體質的概念 / 015
第二節 體質辨識 / 016
一、體質辨識的概念 / 016
二、體質辨識的原則 / 016
三、體質辨識的內容 / 018
第三節 “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 / 019
一、“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的概念 / 019
二、以“辨體—辨病—辨證”診療模式帶動中醫診療體係的創新 / 020
三、辨體論治的意義 / 021
第四節 體質三級預防體係 / 027
一、一級預防 / 027
二、二級預防 / 031
三、三級預防 / 031
第五節 概念延伸 / 032
一、中醫體質與模塊思想 / 032
二、中醫體質與轉化醫學 / 034
三、中醫體質與4P醫學 / 035
四、中醫體質與健康醫學 / 037
第四章 中醫體質學的基本原理 / 039
節 四個基本原理 / 039
一、生命過程論 / 039
二、形神構成論 / 041
三、環境製約論 / 042
四、稟賦遺傳論 / 043
第二節 三個關鍵科學問題 / 044
一、體質可分論 / 044
二、體病(證)相關論 / 045
三、體質可調論 / 047
第五章 中醫體質學的基本規律 / 048
節 體質形成 / 048
一、先天因素 / 048
二、後天因素 / 054
第二節 體質生理 / 069
一、體質與形態結構 / 070
二、體質與年齡 / 070
三、體質與性彆 / 077
四、體質與心理 / 078
五、體質與適應能力 / 081
六、體質的生理特點 / 084
第三節 體質與證候的關係 / 087
一、體質與證候的區彆 / 087
二、體質與證候的關係 / 091
第四節 體質與疾病的關係 / 093
一、體質與發病 / 093
二、體質與病證的演變 / 100
第五節 體質與治療 / 104
一、體質與治則 / 105
二、因人施治依據 / 107
三、辨體用方 / 110
四、調體宜忌 / 116
五、體質與治療反應 / 118
下篇 中醫九種體質各論——判定標準與臨床應用
第六章 九種基本體質類型 / 122
節 九種基本體質類型的命名依據 / 122
第二節 九種基本體質類型特徵錶述的方法 / 122
第三節 九種基本體質類型的內涵 / 123
一、平和質(A型)內涵 / 123
二、氣虛質(B型)內涵 / 123
三、陽虛質(C型)內涵 / 124
四、陰虛質(D型)內涵 / 125
五、痰濕質(E型)內涵 / 126
六、濕熱質(F型)內涵 / 127
七、血瘀質(G型)內涵 / 128
八、氣鬱質(H型)內涵 / 129
九、特稟質(I型)內涵 / 130
第七章 九種體質標準化的研究與建立 / 131
節 中醫體質量錶的編製 / 131
一、中醫體質量錶編製的原則 / 131
二、中醫體質量錶的編製過程 / 132
三、中醫體質量錶的性能評價 / 133
四、中醫體質量錶日文版和英文版的開發 / 134
第二節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的建立 / 134
一、判定標準的建立 / 134
二、判定標準的使用方法 / 135
第三節 體質辨識技術研究 / 135
一、兼夾體質判定的雷達圖 / 136
二、三維中醫體質模型 / 137
三、中醫體質判定計算機自修正係統 / 137
第八章 臨床應用 / 138
節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的臨床應用 / 138
第二節 體質與疾病的相關性及臨床應用研究 / 139
第三節 不同病種與體質的相關性及臨床研究結果 / 141
一、呼吸係統疾病 / 142
二、心腦血管疾病 / 142
三、神經係統疾病 / 142
四、消化係統疾病 / 143
五、泌尿生殖係統疾病 / 143
六、內分泌和代謝疾病 / 143
七、免疫係統疾病 / 144
八、皮膚病 / 144
九、其他疾病 / 144
第四節 九種體質辨體用方 / 145
一、平和體質辨體用方 / 145
二、氣虛體質辨體用方 / 146
三、陽虛體質辨體用方 / 147
四、陰虛體質辨體用方 / 148
五、痰濕體質辨體用方 / 148
六、濕熱體質辨體用方 / 150
七、血瘀體質辨體用方 / 150
八、氣鬱體質辨體用方 / 151
九、特稟體質辨體用方 / 152
第五節 體質與亞健康 / 153
一、體質與亞健康概述 / 153
二、中醫體質與亞健康的相關性 / 154
三、根據體質調整亞健康狀態 / 155
附錄
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 / 158
一、總體要求 / 158
二、重點任務 / 159
三、完善政策 / 165
四、保障措施 / 166
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 / 169
一、基本形勢 / 169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 170
三、重點任務 / 172
四、保障措施 / 178
五、組織實施 / 179
中醫九種體質發展曆程 / 180
中醫體質學科研課題一覽錶 / 182
中醫體質學科技奬勵一覽錶 / 183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錶 / 184
我將這本書推薦給瞭幾位同事,他們反饋的意見大多集中在“茅塞頓開”這個詞上。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工作節奏快,飲食不規律,各種小毛病層齣不窮,但又不願意花大量時間去醫院“慢慢看”。這本書恰好填補瞭這個空白,它提供瞭一個快速自檢和初步乾預的框架。我個人最欣賞的是,書中對不同體質在四季中的保養側重點有詳細說明。例如,夏季濕熱重,對痰濕質和濕熱質的人來說,如何避暑祛濕,書中給齣的建議非常具體,包括推薦的茶飲和穴位按摩方法,連操作步驟都寫得一清二楚。這錶明作者不僅是理論傢,更是實踐者。此外,書中還涉及到瞭在特定體質下,如何應對突發小病(比如感冒、上火)的居傢處理原則,這對於傢庭備用藥箱的配置也提供瞭指導性的參考。它不是讓你完全替代醫生的診療,而是讓你在日常生活中,成為自己身體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纔是真正的健康教育。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打破瞭許多人對中醫養生的刻闆印象——認為那是老太太的秘方,或者充滿瞭玄學色彩。這本書的論述邏輯非常清晰,結構緊湊,閱讀體驗流暢。作者在介紹每一種體質時,都會先給齣簡明的“自測錶格”,這使得讀者在閱讀理論介紹之前,就能有一個初步的自我定位,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目的性。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平和質”的描述,很多養生書籍往往隻關注“病態”體質的調理,而這本書花瞭相當的篇幅來闡述如何保持和優化“平和質”,這是一種積極的、鼓勵性的健康觀。它教會我們,最好的養生,是順應自己的天性,而不是強行改變。在食譜搭配上,它也沒有一刀切,而是提供瞭大量的食材選擇範圍,這對於現代人多樣的飲食習慣來說非常友好。例如,對於陰虛體質,書中推薦的滋陰食物種類繁多,避免瞭長期食用單一食物帶來的厭倦感。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平易近人的中醫鄰傢顧問,隨時為你解答疑惑,指導你邁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樸實,沒有花哨的裝飾,一看就知道是那種注重內容的實用工具書。我拿到手後,首先被它清晰的排版吸引瞭。內頁的紙張質量適中,不會因為反光而影響閱讀體驗,而且字體大小非常閤適,即便是晚上在昏暗的燈光下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吃力。這一點對於需要經常翻閱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書中對各種體質的劃分和描述都非常細緻,引用瞭不少經典中醫理論,但又不失現代醫學的視角,使得內容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每種體質的調理方法時,不僅給齣瞭食療建議,還結閤瞭情誌調養和起居作息的指導,這種全方位的調養思路,讓我覺得非常貼閤中醫的整體觀。雖然我之前對中醫略有瞭解,但這本書還是讓我對不同體質的細微差彆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例如,對於氣鬱體質和痰濕體質的區分,書中的描述和案例分析讓我豁然開朗,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可以清晰地對照自身狀態進行判斷。這種嚴謹又不失親和力的敘述方式,是它最大的優點之一。
評分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嘗試運用書中學到的知識來調整我的日常習慣。我一直覺得自己容易疲憊,認為是工作壓力大導緻的,但書中關於“濕熱質”的描述,比如容易口苦、大便粘膩等癥狀,讓我警覺到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勞纍。我根據書中建議,調整瞭飲食結構,減少瞭辛辣油膩的食物攝入,增加瞭清淡的粥飲。說來也怪,堅持瞭一周多,那種身體沉重、提不起精神的感覺真的有所緩解。這本書的實用性在於,它沒有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行動指南”。它不是那種高深莫測,需要深厚中醫功底纔能理解的書籍,即便是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也能很快上手。每種體質的“調理側重”和“禁忌事項”都被總結得非常精煉,可以直接用作日常的參考卡片。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食療方時,常常會列齣幾種不同口味的替代方案,這體現瞭作者的細心,畢竟“好吃”是堅持下去的前提嘛。它讓我對“治未病”有瞭更切身的體會,不再覺得那是遙不可及的養生口號,而是可以落實到每一餐每一天的具體行動。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結構層次分明,這對於查找資料的效率太重要瞭。它不像有些專業書籍那樣晦澀難懂,而是采用瞭分章節介紹不同體質,每章內部又細分為體質特徵、病理傾嚮、調攝原則、具體方案等模塊。我發現,即便是臨時需要查閱某一特定體質的信息,也能迅速定位。作者在行文過程中,非常注重用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比如,解釋“陽虛質”時,會用“像壁爐裏的火不夠旺”這樣的比喻,讓人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問題所在——能量不足,運化不力。這種翻譯式的講解,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更值得稱贊的是,它並沒有過度神化中醫,而是以一種科學嚴謹的態度來介紹這些傳統智慧。書中會穿插一些關於體質形成原因的探討,涉及到遺傳、環境、生活習慣等多個維度,讓讀者能更全麵地理解自己的體質是如何形成的,從而進行更有效的乾預,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吃什麼藥就好”的簡單邏輯。這種注重溯源和整體性的分析,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養生指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