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走嚮世界叢書(續編):西徵紀程
定價:38.00元
作者: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
齣版社:嶽麓書社
齣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553806150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光緒十二年(1886年)劉瑞芬以駐英使臣往倫敦赴任,鄒代鈞托曾國荃介紹充隨員同行,鄒代鈞*鍾叔河、曾德明、楊雲輝主編鄢琨校注的《鄒代鈞西徵紀程(精)/走嚮世界叢書》即為他曆時四十一晝夜旅行三萬馀裏的紀錄。作者一行人乘船從上海齣發,經東海、南海,西行過馬六甲海峽,進印度洋,繞亞丁灣、紅海,入地中海,至法國馬賽,然後改乘火車、渡輪至英國倫敦。日記中對沿途經過國傢和地區的方位、地勢、疆域、山川、海洋、政教、曆史、風俗、物産、時事等有詳細的記述。此次行程四十一晝夜裏有三十晝夜是在航行船上,所見其實有限。鄒代鈞發揮自己專長,對所經各地的曆史沿革加以考證,*錄成編,彌補瞭所見的不足。其中,對越南、緬甸、印度、伊朗(俾路支)、意大利、法蘭西、英國等與中國有*多淵緣的諸國,都有較詳細的介紹。鄒代鈞是純粹的地理學者,但他對地理學以外的事物,也有的關注。他詳細介紹瞭法國兩院議事製度,英國“君民共主”的立法議政、刑事訴訟等情,頗多贊賞之意。
內容提要
“走嚮世界叢書”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國齣使 、考察、遊曆西方各國的記錄,全都是親身經曆的見 聞,共收書65種。這和已齣版的“初編”35種一起構 成瞭早期中國人走嚮世界、認識世界、記錄世界、剖 析世界、接納世界艱難曆程的全景圖。鄒代鈞*鍾叔 河、曾德明、楊雲輝主編鄢琨校注的《鄒代鈞西徵紀 程(精)/走嚮世界叢書》為其中一冊。
目錄
叢書新序叢書原序叢書凡例敘論:一個地理學者的觀察(鄢琨)鄒代鈞西徵紀程鄒代鈞西徵紀程索引與簡釋
作者介紹
無
文摘
無
序言
無
關於翻譯作品的質量,我一直抱持著一種既審慎又期待的態度。一本好的譯作,應該像一麵完美拋光的鏡子,既要清晰地映照齣原作的意圖和神韻,又不能留下任何“翻譯腔”的痕跡。最怕的就是那種直譯的痕跡過重,導緻句子結構生硬,語感彆扭,讀起來像在啃一塊沒有調味的硬麵包。我更欣賞那些譯者本身就具備深厚文學素養的作品,他們不僅是語言的轉換者,更是文化的橋梁搭建者。他們能夠理解原作中那些微妙的文化隱喻、曆史典故,並找到最貼切的、符閤目標語言習慣的錶達方式,讓中文讀者在閱讀時,能夠無縫地進入到那個外來的世界觀中去。這種“化境”的翻譯,是真正體現譯者功力的地方,也是決定一本書能否被視為經典的重要因素。
評分最近對旅行文學的理解又有瞭新的深化。我發現,真正優秀的旅行文學,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景點打卡記錄或者風土人情的堆砌。它更像是一場與“在場者”精神的對話,是作者通過行走對自身內在世界的重新審視和構建。我欣賞那些能夠將地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進行有效映射的文字。比如,當作者描述穿越一片荒漠時,我們讀到的不應隻是風沙的肆虐,而應是人類麵對虛無時的孤獨感和韌性。我更喜歡那些帶有哲學思辨色彩的遊記,它們不急於給齣答案,而是提齣更深刻的問題。這種文學形式,本質上是關於“如何存在於一個陌生環境之中”的思考。如果一本書僅僅是告訴我“哪裏好玩”,那它就失敗瞭;如果它能告訴我“我在那裏明白瞭什麼”,那它就成功瞭。這種對“行路意義”的探討,是我閱讀旅行文學的核心訴求。
評分我總覺得,現在的齣版市場太注重“快餐式”閱讀體驗瞭。很多新書都像被強行加速的電影,節奏過快,信息量爆炸,讀者還沒來得及消化前一個概念,作者就已經跳到瞭下一個論點。我個人更偏愛那種“慢閱讀”的文本,那些需要我停下來,甚至需要閤上書本,泡上一壺茶,靜靜迴味上幾分鍾纔能繼續下去的書。這種書往往具有豐富的“留白”——作者不把話說滿,把解讀的空間留給讀者,讓讀者有參與構建意義的過程。這種文本的張力,來自於它對語言的精準掌控和對敘事節奏的深沉把握。它不討好讀者,不迎閤市場,而是堅持一種更內斂、更具穿透力的錶達方式,讓人在重讀時總能發現新的光亮。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老派的精緻感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細細摩挲封麵上的每一個細節。紙張的質感很棒,摸上去有一種沉甸甸的厚實感,這對於需要反復翻閱和珍藏的讀物來說太重要瞭。我特彆欣賞他們對於字體和版式的選擇,既保留瞭曆史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閱讀的舒適度,排版疏密得當,閱讀起來絲毫不費力,即使是對於那些篇幅較長的段落,視綫也能保持流暢。裝幀的工藝也體現瞭齣版方對書籍本身的尊重,那種精裝的棱角處理得非常到位,拿在手裏既有分量感,又不會有廉價的粗糙感。而且,這種係列叢書放在書架上,那種統一的視覺衝擊力簡直是強迫癥患者的福音,每一本都像藝術品一樣,讓人有集齊的衝動。我甚至會花點時間去研究一下書脊上的文字排列,那種小小的匠心,總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愉悅。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重視,使得閱讀體驗本身就上升瞭一個層次,仿佛不僅僅是在閱讀文字,更是在收藏一段時光的切片。
評分我最近在琢磨一個關於曆史敘事角度的問題,就是如何平衡官方史料的宏大敘事與個體經驗的微觀記錄。市麵上很多曆史書籍,要麼過於注重年代的更迭和政治的波瀾,把人讀得昏昏欲睡;要麼就是一味地追求獵奇,把曆史人物扁平化成符號。我期待能找到一本既有紮實的史料支撐,又能深入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肌理之中的作品。我希望作者能夠放下身段,用一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筆觸,去描繪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細節,比如一頓飯的滋味,一次夜雨的感受,或者一次不經意的眼神交匯。能將時代背景的厚重感與人性的柔軟麵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那樣的文字纔真正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讓我“感覺”到曆史,而非僅僅是“知道”曆史的書籍,那種能夠喚醒讀者共情能力的作品,纔是真正有價值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