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8
很多关于饮食的传言也正是抓住了现代人在饮食上的盲点,利用大众常识不足、对传统信条盲目崇拜的弱点在民间根深蒂固。在书中,作者娓娓道来,并没有强烈的抨击,只是用直白易懂的语言摆事实,讲道理,就让这些传言不攻自破。并且以“授人以渔的”的方式用科学的思维方式传授了很多饮食的常识,同时也破解了很多顽固的饮食思维误区。
与其被真假莫辨的传言困扰,不如翻翻这书,自己看个明白。
父母们在朋友圈转的那些“伪科学”实在忍不下去,买本书让他们也看个明白。
"
编辑
"◆粉丝1,000,000+的科普作家。代表作曾获中华**出版物奖。
◆健康从改变观念开始,京虎子的科普摆事实讲道理,有数据不忽悠。
◆马伯庸、周冰联合。吃得聪明、咽得放心,科学养生、明智。
◆饮食健康是的吗?
◆大道至简的饮食习惯是什么样的?
◆杂粮粥真的有那么健康吗?
◆“管住嘴”有哪些技巧?
◆豆腐与女人不得不说的那些故事
目录
"01 生活的态度 //1
02 大道至简的饮食习惯 //5
03 饮食健康是的吗? //13
04 每天一碟“彩虹” //18
05 我吃故我在 //22
06 何时吃? //25
07 边吃边喝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 //28
08 不可小觑的洗手 //32
09 应该不应该吃早餐? //41
10 夜宵 //45
11 如何做到低盐饮食? //48
12 能不能开心地吃鸡蛋? //52
13 吃酸奶能糖尿病、高血压? //65
14 牛初乳没有那么神奇 //68
15 拒绝未消毒的牛奶 //71
16 大麦茶 //76
17 关于绿茶的那些谣言 //81
18 咖啡益处多 //86
19 谈谈饮料 //92
20 细数功能性饮料的“恶” //98
21 富氢水是炒概念 //108
22 有蔬菜吃,就别买清汁 //111
23 醋就是醋,不是药 //115
24 蒜你狠 //119
25 加糖提鲜:中餐的垃圾化 //126
26 枫糖 //130
27 低聚果糖 //135
28 木糖醇 //138
29 花生与过敏那些事 //143
30 香蕉的益处 //151
31 橘能入药,又是什么鬼? //154
32 西瓜:吃瓜群众口福多 //161
33 木耳不治病 //164
34 豆腐与女人 //167
35 巧克力的健康故事 //170
36 柠檬虽好,不要神话 //177
37 枸杞只是一种小水果 //184
38 吃纳豆真的健康吗? //187
39 亚麻籽 //190
40 益生菌的前生今世 //193
41 蛋白粉 //199
42 灵芝 //202
43 辣木籽 //206
44 微波炉值得您操心吗? //209
45 不粘锅涂层的安全问题 //212
46 铝超标有何危害? //215
47 莫让美食背黑锅 //218
48 要怎么吃? //222
49 吃面条? //236
50 吃油炸食物后嗓子疼,不是上火是什么? //240
51 多喝红酒有助健康? //244
52 吃黑米、黑豆、黑芝麻能让白发变黑吗? //249
53 杂粮粥有那么健康吗? //254
54 水果蔬菜在健康上等同吗? //259
作者简介
京虎子,本名王哲。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在新浪微博开设医学科普订阅阅读,出版图书20余部,其中代表作有:《国士无双伍连德》(曾获得第二届中华**出版物图书奖)以及《微战争》《寻找魔球》《疾病的模样》等。
这本书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它不是零散地罗列各种“应该吃什么”的清单,而是从最基础的宏量营养素的相互作用开始,层层递进地讲解了食物在人体内如何被消化、吸收和利用的全过程。我发现作者在讲解“膳食搭配”的黄金法则时,引用了一些非常可靠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支撑,但巧妙地将复杂的科学术语转化为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这种“学术的严谨”与“大众的易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是许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特别是关于“时间营养学”的那一章,它不只是告诉我们早上要吃什么,更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时间段人体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让我对一日三餐的安排有了全新的、基于生物钟的理解。这种深度挖掘底层逻辑的做法,让这本书的指导不再是盲目的跟风,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的“定制化”策略。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扑面而来的健康气息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一探究竟。我尤其喜欢那种带着点复古又充满现代感的排版,字体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在细节处透露出作者对“科学”二字的严谨态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好像作者把多年的经验和心血都浓缩在了这厚厚的纸张里,而不是那些轻飘飘、浮于表面的养生口号。当我随手翻阅到其中几页时,发现插图和图表的制作水平极高,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网络素材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能够直观展示复杂概念的视觉辅助工具。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无可挑剔,即便是经常翻阅,内页也不会轻易松散,这对于一本我打算长期奉为圭臬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光是这份对“质感”的坚持,就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信心——一个在细节上如此用心的人,想必在传授知识时也不会有丝毫的马虎。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值得反复研读的“传家宝”级别的健康指南,远超出了普通食谱书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资源和拓展阅读建议也做得极其到位,显示出作者对读者后续学习的深切关怀。在每一章的末尾,作者不仅仅是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而是给出了一个“行动清单”和“常见误区解析”,让我能够立刻将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并且预先排除了我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推荐了一些他认为同样有价值的学术网站和权威机构的链接,引导有兴趣的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这是一种非常负责任的教育态度,它没有把自己塑造成唯一的真理源泉。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贯穿始终,让我感觉自己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本食谱,而是一套完整的、可以自我迭代升级的健康管理系统。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想去图书馆或网络上寻找作者提到的那些经典研究文献,这表明这本书已经成功地在我心中播下了终身学习的种子。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接地气了,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读起来就像是和一个经验丰富、幽默风趣的老朋友在厨房里聊天。作者在阐述一些看似专业的营养学原理时,总能找到最日常、最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比如他用“能量收支的银行记账法”来形容卡路里平衡,一下子就让我这个对数字敏感度不高的人茅塞顿开。我最欣赏的是它那种不偏激的态度,不像市面上很多极端饮食法的宣传那样,一味地鼓吹“非黑即白”。相反,它提倡的是一种“智慧的平衡”,承认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节奏都有差异,鼓励读者在理解基本原则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点”。这种循序渐进、充满理解和包容的语气,极大地降低了读者对健康饮食的畏惧感,让人觉得“原来健康生活可以这么轻松有趣,而不是一种负担或束缚”。读完第一部分,我立刻就去厨房尝试了书中提到的一个简单的食材替换方案,效果立竿见影,那种被赋能的感觉非常棒。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完全跳脱了传统的“节食”思维定势,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通过优化“结构”和“质量”来实现长期的体重管理和活力提升。它没有一味地鼓吹低脂或者生酮等单一路径,而是强调了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微调日常的烹饪方式和食材选择,来大幅提高营养密度,同时又不牺牲饱腹感。举例来说,书中对“隐形糖分”的揭露和教导我们如何识别加工食品标签的技巧,简直是现代都市人的“救命稻草”。我过去总是在外卖和速食中挣扎,总觉得健康饮食意味着要花大量时间自己备餐,但这本书提供了一套“聪明地选择”的策略,教会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避开饮食陷阱。这不再是一本教人“挨饿”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吃得更聪明”的生存手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购物习惯和外食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