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养生堂之养生厨房3:养生家常菜
定价:49.80元
作者: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栏目组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2-01
ISBN:97871223119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养生堂》是北京电视台的养生栏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养生堂之养生厨房》出版后也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现《养生堂》栏目组推出新作《养生家常菜》,不仅是一本养生菜谱,还是一本食疗宝典,边看专家讲解的功效边做菜,做菜的过程成了为全家养身体的过程。这不仅是一本家常菜谱,更是全家人的健康指南,一桌养生菜,全家更健康。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89家常对症养生美食,按照面食、米饭、蔬菜、肉类、鱼虾等食材进行详细分类,既包含精美的菜肴,也有主食、汤粥和饮品。每道美食都采用常见原料,易学易做,由*高级厨师亲自主厨、讲解烹饪常识和小窍门,并辅之以来自三甲医院营养专家对食材和菜品养生知识的详细解析。每道养生食谱既是菜谱又是食疗方,既有针对日常养生的,又有针对具体慢性疾病的,日常做来既可食之强健体质,又可做到防病祛病,食疗养生,让我们成为自己的养生专家,与家人一起乐享养生美食,吃出强健体魄。
目录
篇
养生家常主食
面点
三金燕麦早餐饼 2
南瓜饼 4
双色红枣糕 6
莜面墩墩 8
面条
羊肉汤面 10
椿荠炸酱面 12
武汉热干面 14
豉汁鲜香乌冬面 16
饺子包子
西葫芦三鲜饺子 18
紫皮蒜香圆白菜饺子 20
牛肉水煎包 22
家庭灌汤包 24
炒饭
一只番茄饭 26
蒜香豆腐炒饭 28
桔梗鲜虾什锦炒饭 30
虾仁菠萝饭 32
第二篇
养生家常菜肴
素菜
脆爽合菜 36
香干芹菜 38
老醋茄子 40
糖醋素排骨 42
油菜烧二冬 44
蒜香双蔬 46
豉香扁豆丝 48
银耳炒鸡蛋 50
醋溜二白 52
酥香洋葱圈 54
榄菜玉米炆豇豆 56
茄汁煎豆腐 58
三杯菌菇豆腐 60
蚝汁桃仁木耳豆腐煲 62
三心二益麸 64
什锦锅巴 66
黄金山药丸子 68
肉菜
黄豆焖猪骨 70
干煸菌丝 72
腊八蒜熘肝尖 74
大蒜烧肚条 76
葱油腰花 78
蒜薹回锅腊肉 80
冬瓜薏米汆丸子 82
炝莲白 84
砂锅酱牛肉 86
回锅冬瓜 88
滑韧羊肉 90
三杯春笋鸡 92
小鸡炖蘑菇 94
剁椒鸡翅 96
红油鸡丝笋 98
冰糖雪梨鸡 100
柚子鸭 102
无油鱼香茄子 104
鱼虾
酸菜鱼片 106
干烧水煮鱼 108
葱 大黄鱼 110
侉炖鱼 112
豆豉鲮鱼油麦菜 114
桃栗烧鲈鱼 116
松子鳜鱼 118
小黄鱼贴饼子 120
风味蒜香焖带鱼 122
油菜薹炒虾仁 124
鸡头米虾仁 126
鲜虾烧豆腐 128
莲藕板栗鲜虾烩 130
茼蒿豆腐鲜虾烙 132
苦瓜菠萝炒虾球 134
双珍丸子 136
大红大紫虾 138
臊子血虾 140
凉菜
白菜根拌芹菜 142
紫甘蓝拌豆腐丝 144
鲜玉米豌豆沙拉 146
温拌茼蒿 148
冰糖萝卜 150
第三篇
养生家常汤粥和饮品
汤
上汤茼蒿 154
暖冬虾菇汤 156
鸽子煲 158
莲子木瓜乳鸽汤 160
霸王花珍珠龙骨汤 162
粥
花生牛奶粥 164
燕麦薏米红豆粥 166
紫米山楂芝麻粥 168
首乌红糖红枣粥 170
牡蛎皮蛋粥 172
饮品
山药蜜奶 174
香蕉玉米饮 176
鲜山楂核桃饮 178
梨藕苦瓜汁 180
葡萄紫甘蓝汁 182
作者介绍
根据北京电视台《养生堂》节目中的《养生厨房》整理编撰而成。 北京电视台于2009年1月1日起推出大型日播养生栏目《养生堂》。节目以“传播养生之道、传授养生之术”为宗旨,秉承传统医学理论,根据中国传统养生学“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节目内容,每天既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又有针对性的介绍实用养生方法。
文摘
序言
有一本专注于地方小吃历史脉络的书籍,名为《市井烟火:中国地方小吃的流变史》,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的视角独特,它将每一道看似简单的街头小吃,都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作者追溯了“臭豆腐”这种食物的起源,分析了它如何在不同地域因气候和口味偏好而演化出截然不同的形态和发酵方式,探讨了其背后复杂的微生物学和历史迁移因素。书中采用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记录和老照片,那些泛黄的图片和朴实的文字,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生活图景。我最喜欢它的叙事方式,它不是历史学家式的枯燥论述,而是像一个热心的美食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古今,去品味那些快要失传的手艺。书中还收录了一些传统小吃摊贩的访谈录,他们对传统制作工艺的坚守和对生活的热爱,读起来让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早餐和夜宵,其实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它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地方精神的物质载体。
评分我最近刚读完的这本《舌尖上的风土人情》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美食人类学著作。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菜肴的做法,而是深入挖掘了特定地域的饮食文化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南山区某个少数民族的传统祭祀食物的制作过程,那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仪式和信仰的载体。书中记录了大量鲜活的口述史料,采访了许多年迈的匠人,他们对食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那种近乎苛刻的坚持,让人深深震撼。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了一种古老的腌制技术,这种技术是如何应对当地湿热气候,并成为当地人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那些烟火气混合着香料的味道,感受到那种历史沉淀下来的厚重感。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巧妙,它以“味觉地图”为线索,将地理、历史、气候和烹饪技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文化图景。对于那些对美食背后故事感兴趣,又想了解地域文化差异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宝藏级别的读物,它拓宽了我对“吃”的理解边界,让我意识到每一口食物都可能蕴含着一段未被记录的历史。
评分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食材科学的专业书籍,名字叫《分子美食的底层逻辑》。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烹饪的传统认知,它把厨房变成了实验室,把食材的结构和反应过程讲得清晰透彻。作者似乎是一位深谙化学原理的资深厨师,他用严谨的科学语言解释了为什么打发蛋白需要稳定的酸性环境,为什么低温慢煮能最大程度保留肉类的汁水和风味。这本书的图表和示意图做得极其精美,许多复杂的分子结构变化都被可视化了,即便是对化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通过这些图示快速抓住核心概念。我尤其欣赏它对“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的深入剖析,清晰地展示了温度和时间是如何精确控制食物风味走向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教你具体的菜谱,而是教会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从而让你在任何烹饪场景下都能进行科学的预判和调整。读完后,我尝试用书中提到的乳化技巧去制作沙拉酱,效果简直是惊人的稳定和细腻,那种掌控全局的成就感,是单纯模仿菜谱无法比拟的。对于那些追求极致烹饪体验和技术突破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传统食疗的书,名叫《药膳拾遗》,作者是位老中医,写得实在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不像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养生指南,它娓娓道来,从古籍中寻觅食材的药性,再结合现代营养学的观点进行阐释。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季节人体最需要的滋补重点,并配有详细的食谱图解,即便是厨房新手也能轻松上手。我特别喜欢它对“食补”的辩证看法,强调的是“因人而异,顺应自然”,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某种“超级食物”。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脾胃的重要性,列举了十几种健脾和胃的家常小食的做法,每一种都用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比如山药、莲子、薏米等,但通过不同的搭配和火候的控制,功效却大相径庭。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慈祥的长辈在传授毕生经验。而且,它不仅关注“吃什么”,更关注“怎么吃”,比如什么时候空腹、什么时候饭后食用效果最佳,这些细节的阐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经验。读完后,我感觉对自己的日常饮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不再是机械地遵循食谱,而是带着对食材的理解去烹饪,充满了乐趣和对健康的敬畏。
评分我最近拜读了一本关于“轻断食与间歇性禁食”的健康指南,书名是《身体的自愈时钟》。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现代和实用,它没有鼓吹极端节食,而是基于最新的生物学研究,推崇一种符合人体自然节律的进食模式。作者清晰地阐述了胰岛素敏感性、细胞自噬等复杂的生理过程,但行文流畅,逻辑清晰,读起来毫无压力。书中不仅提供了详细的四周实践计划,包括不同模式(如16/8、5:2)的优缺点和操作指南,还非常人性化地设计了“过渡期”的饮食建议,避免了初学者可能出现的身体不适。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禁食窗口期”的营养补充建议,作者强调,在可以进食的时间段内,更需要保证食物的质量,而不是放纵暴饮暴食。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健康博主的亲身实践案例,这些真实的反馈大大增强了读者的信心。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循序渐进和科学严谨性,它提供的不是一时的捷径,而是一种可以融入长期生活方式的健康策略,让我对“少吃一点,吃好一点”有了更科学的认识和执行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