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十六计诠解
定价:60.00元
作者:孙允武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3133807
字数:
页码:4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三十六计诠解》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庚相沿用,有心人便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n今天,《三十六计》丰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军事斗争的范畴,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管理、科技、体育乃至人生哲学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指导生活的重要智慧源泉。
n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计 瞒天过海①
n【原文】
n备周则意怠②,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③。太阳,太阴④。
n——《孙子计篇》
n【译文】
n自以为军事防备极其周密时,其斗志就容易松懈,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就不容易引起怀疑。阴晦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互相排斥;相反,它往往深藏在张扬暴露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交互为用的原则。
n①瞒天过海:原意为瞒着皇帝,平稳地渡过大海。此处指人为地造成对方的错觉,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n②备周则意怠:备,防备。周,周密、周到。意,意志、思想。怠,懈怠、松懈。全句意为:防备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无恐,意志松懈。
n③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这里指的是秘密谋略。阳,这里指公开的行动。对,对立、相反的方面。全句意为:秘密的谋略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而不与公开行动相对立。
n④太阳,太阴:阴阳在古代哲学思想中代表矛盾对立的双方,早见于《易经》一书。相传伏羲从阴阳组成八种图形,即八卦。周文王又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阴阳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风雨阴晴等天时气象、山泽湖川等地理形态,到攻防进退的战术行动,都可以分为阴阳相对的关系。一般来说,柔、暗、后、奇、虚等为阴,刚、明、先、正、实等为阳。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中寓着阳,阳中隐着阴,阴阳又可互相转化。阴阳转化的条件就是阳的转变为阴,阴的必然成阳。
n【评析】
n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的计。所谓“瞒”,即隐瞒。“天”,即天子,也就是皇帝。“瞒天过海”原意是说瞒着皇帝,让他平稳地过海,后来指把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之中,巧妙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来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n本计出自一个传说。相传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30万亲征高丽国。这一日,太宗来到海边,但见白浪滔天,汪洋一片,漫无涯际,便禁不住对怎样才能渡过大海发起愁来了。前部总管张士贵见状,赶忙与众将商议对策,众将们却面面相觑,一筹莫展,
n只有部将薛仁贵于情急之中,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于征伐高丽,我今有一计,定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张士贵听了这话,十分高兴,连忙要薛仁贵把他的计策说了出来……
n几天后,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道拜见唐太宗,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能将海水变干,可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太宗听说有此神奇老人,龙颜大悦,立即命张、薛二人带路,前去会见老人。于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贵下,穿过一条用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个处所。只见这里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迎候。太宗召见了老人,夸奖了他的法术,并且大张筵席,召集群臣与老人一道饮宴作乐……过了许久,忽闻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杯盏倾倒,周围一片摇晃。太宗询问缘由,近臣便揭开帷幕让太宗看,只见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太宗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为何如此波涛汹涌?”这时,张士贵、薛仁贵才从实奏道:“这是为臣用的‘瞒天过海’之计,得一风势,30万大军已经渡过大海,到达东岸了。”这就是传说中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之计。
n秘密的计谋往往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而非常公开的事物往往蕴藏着机密。半夜偷东西和在僻静的小巷里,是愚蠢的行动,不是谋士所应做的事情。这便是瞒天过海之计对后人的启示。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此计中的“天”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只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使“天”变成聋子和瞎子,用“瞒”解除了“天”的威胁,“过海”也就不难了。
n瞒天过海的情形很多,大而言之,可分为以下几种:
n一、阳奉阴违。表面上顺从,暗地里不从。这样就使对方失去警觉,为“过海”创造有利条件。
n二、制象。抓住对方弱点,制象迷雾,以假乱真,从中取利。
n三、转移视听。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使对方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意图。
n四、隐迹潜踪。《孙子兵法》说:“形人而我无形。”即用欺的手段使对方暴露企图,而自己却不露形迹。自己无形而对方有形,当然会无往而不胜。
n瞒天过海之计实际运用十分广泛。在军事斗争中,不少兵家利用敌方思维定式造成的司空见惯,依靠伪装掩护来完成特别任务。在政治外交舞台上,有人把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政治主张之中,或把实质性的外交行动隐藏在闪烁其词的外交套话里面。在商战中,一些精明的商家,利用大众媒介和明星效应,在激烈的市场斗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n人生智谋例说
n孙膑遇难巧自救
n孙膑与庞涓,同是鬼谷子门下弟子。庞涓先下山,并做了魏国的军师。孙膑是鬼谷子好的学生,学到了满腹经纶,总想施展一番。庞涓自知才学不如孙膑,又怕孙膑一旦施展才能,会超过自己,对于自己的前程极为不利。于是便写信利用孙膑欲施展才能、成就功名的心理,把他下山来,为的是使之落入自己的魔掌,永无出头之日。
n孙膑下山来到魏国。魏惠王本想拜孙膑为副军师,同庞涓一起辅佐于他,可是却被庞涓以种种理由加以阻挠,使魏惠王只给孙膑拜了个客卿,暂寓于军师府。
n在此之后,庞涓不断在魏惠王面前说孙膑的坏话,使魏惠王半信半疑。有一次齐国使者慕名而来,欲聘请孙膑去齐国施展才能,被忠心耿耿于魏国的孙膑所拒绝。可是这一点却被庞涓利用,他再一次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虽然表面上人是来到了魏国,但是心中却仍然系念他的齐国。比如这次来的齐国使者,就是来同他私通的。”
n魏王一听,不分青红皂白地大怒:“把孙膑给我抓起来!重重治罪!”孙膑就这样莫明其妙地被处以去掉膝盖骨的重刑。
n这时的庞涓仍然假惺惺地对孙膑表示关怀,并让他在狱中撰写兵书。直到兵书完成,庞涓才暴露出狰狞面目。孙膑此刻才恍然大悟:自己的一切遭遇,原来都是庞涓所为。
n面对这种几乎处于绝望的逆境,怎么办呢?是这样忍辱偷生、默默地死去?还是不甘逆境、不达施展平生抱负、树立功名的目的就绝不罢休呢?在这种险恶的处境下要完成自己的夙愿,是办不到的,看来唯有逃出魔掌一条路可走。那么,怎样逃呢?于是孙膑充分施展过人的智慧,决定装疯以“瞒天过海”,拯救自己。可是,庞涓刚开始并不相信,而且对孙膑施以种种非人的折磨,把他拖入猪圈。孙膑越发表现得癫狂起来,又是哭,又是笑,在猪粪猪尿里打滚,吃猪食,啃臭泥。这样残酷而几乎致命的表演,才使庞涓确认:孙膑真正疯了。再说,他已成残废,不能再成就什么大事了。日子一久,庞涓对此习以为常,逐渐放松了对孙膑的防备。
n孙膑疯了的消息,传遍了大小各路诸侯,同时也被齐王知道了。齐王命淳于髡亲自去魏国,并暗中利用当地柴车,顺利地把孙膑接到齐国来。齐王看到孙膑气宇不凡,正是朝廷需要的有胆有识、博古通今、尤善兵法的谋士,便把他收在大将军田忌部下做了军师。孙膑后来屡建功勋,并终置庞涓于死地。
n序言
我最近读完的另一本书,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近现代都市背景下的悬疑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常老辣,他巧妙地设置了多重的时间线和视角的切换,每一次以为自己接近真相时,总会被新的线索引向完全不同的方向。书中的人物塑造立体而复杂,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蛋,每个人物都有其深刻的动机和难以言说的苦衷,这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尤其是高潮部分的布局,作者将之前埋下的所有伏笔如同精密的齿轮般咬合在一起,那种“原来如此”的震撼感,让人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甚至需要回头重读几章,才能完全理清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解剖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真实面貌,探讨了关于道德、选择与救赎的深刻主题。它完全不同于那些只追求感官刺激的通俗小说,而是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可以反复咀嚼和思考的迷宫。
评分我最近涉猎了一部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史的深度研究专著。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肃然起敬,它完全颠覆了我对一些经典艺术作品的既有印象。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画作风格的简单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政治环境、宗教思潮以及赞助人的复杂意图。尤其是关于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如何利用艺术作为权力工具的那几个章节,分析得入木三分,数据详实,引用了大量一手文献资料,令人信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时间机器,亲历了那些艺术家们在工作室里的挣扎与辉煌。这本书的学术深度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但即便是作为初学者,也能被作者那种探索真理的热忱所感染。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权力、信仰与美学如何相互作用的社会史研究,读起来非常酣畅淋漓,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艺术史”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前阵子看了一本关于未来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的科幻小说,它的想象力之宏大,简直突破天际。故事设定在一个技术高度发达,但社会结构却面临崩溃边缘的反乌托邦未来城邦。作者构建的虚拟世界观极其复杂而自洽,从能源分配系统到公民信用评估机制,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缜密的逻辑推敲,让人在感到震撼的同时,也对现实世界中的某些趋势产生了深深的警醒。这部小说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不是从高层领导者或反抗军的角度展开,而是聚焦于一个底层数据维护员的视角,通过他观察到的系统“小故障”来逐步揭示整个宏大体系的腐朽与虚伪。情节推进极具张力,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伴随着伦理困境的爆发,使得故事在激动人心的动作场面之下,隐藏着对人类自由意志与技术依赖性的深刻哲学拷问。读罢掩卷,脑海中充斥的不是简单的娱乐快感,而是对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深忧思与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触感,散发着一种古籍特有的韵味,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细读。封面设计上,它没有采用那种过于直白的图像堆砌,而是用了一种留白和写意的风格,几笔写意的泼墨勾勒出一种深邃的意境,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被这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所吸引。内页的排版也下了不少功夫,字体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兼顾了传统书籍的美感,行距和字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书脊的装订结实有力,即便是经常翻阅,也让人相信它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案头常备的佳作。总的来说,从外到内,这本书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在接触它的瞬间,就对其中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预见到了一场与古代智慧的深度对话。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无疑是让一本好书升华为经典的第一步。
评分有一本关于自然哲学的散文集,读起来的感觉就像是夏日午后,在老藤树下的摇椅上,听着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且富有诗意,他似乎拥有一种旁人难以企及的敏感,能够捕捉到自然界中那些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瞬间——比如清晨露珠滑落的轨迹,或者一块被苔藓覆盖的石头上光影的变化。他的文字里没有生硬的科学术语,取而代之的是充满画面感和生命力的描绘,让人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这本书的节奏缓慢而舒展,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漫步,而不是信息的快速摄取。它教会我放慢脚步,去真正地“看见”我们生活周围的世界。读完之后,我的心境变得非常平和,对那些日常的喧嚣似乎有了一种隔绝感,内心深处被一种清澈的宁静所充盈。这是一种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文字,它滋养的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灵魂的休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