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01962198 炒菜拌菜128道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李光军

9787501962198 炒菜拌菜128道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李光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光军 著
图书标签:
  • 烹饪
  • 家常菜
  • 炒菜
  • 凉拌菜
  • 菜谱
  • 中国菜
  • 美食
  • 李光军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实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62198
商品编码:3001213115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炒菜拌菜128道

定价:12.80元

作者:李光军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5019621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套“128道”系列美食图书,是“轻工出版”专门针对老百姓而设计的一套家常菜谱书。《炒菜拌菜128道》《河鲜海鲜128道》《炖肉烧肉128道》《煲汤傲粥128道《炒饭烩饭128道》《面条面点128道》涵盖了家庭烹饪常见、需求*的几个方面。
这套书中的每一道菜式都经过了编辑们的精心挑选,兼顾美味和营养,做法简单易学,内容贴心实用,可操作性强,所用食材花费不多,并且从“家常”“基础”入手,把家庭中常见的菜式、基础的做法呈现给读者,非常适合作为家庭厨事的工具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烹饪艺术的深度探索:从厨房新手到家庭大厨的进阶指南 书籍名称: 《炉火纯青的家常味道:从基础功到宴客菜的150道精选食谱》 作者: 王晓明 出版社: 东方美食出版社 ISBN: 9787501987654 --- 前言:点燃你对烹饪的热情 我们深知,厨房是家庭的中心,是情感交流的场所,更是创造美味的魔法之地。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食材和复杂的烹饪步骤,许多人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或是烹饪出来的菜肴总是不尽如人意。本书的目的,正是要打破这种“厨房恐惧症”,为所有渴望提升厨艺的人,提供一条清晰、实用、充满乐趣的学习路径。 《炉火纯青的家常味道》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菜谱合集,它是一本系统性的烹饪教科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扎实的烹饪基础,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怎么做”。我们精选了150道深受大众喜爱、兼顾营养均衡与风味层次的菜肴,覆盖了从基础的火候控制到复杂的酱汁调制,从快手小炒到精致宴客大菜的方方面面。 第一篇章:厨房的基石——扎实的基本功训练 成功的烹饪始于精确的准备和对基础技能的掌握。本篇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讲解所有烹饪技法背后的科学原理,确保你每一步操作都事半功倍。 1. 刀工的艺术与实践: 我们不谈花哨的雕花,只聚焦于提升效率和保证口感的实用刀法。章节内详细图解了滚刀块、菱形片、蓑衣花刀、切丝(粗、中、细)的标准要求和操作要领。例如,如何通过正确的握刀姿势和推拉力度,实现切蒜蓉的细腻和切土豆片的均匀,从而保证食材在受热时同步成熟。我们还特别加入了“刀工自测表”,帮助读者量化评估自己的进步。 2. 高效的食材处理与预制(Mise en Place): 成功的家庭宴席往往取决于前期的准备工作。本章详细介绍了不同食材(如肉类、海鲜、菌菇)的清洗、去腥、腌制和改刀流程。重点阐述了“上浆”的原理与技巧,并提供针对不同肉质(牛、猪、鸡)的定制腌料配方,确保肉质的鲜嫩多汁。同时,我们提供了“一小时备餐法”,让忙碌的上班族也能轻松应对日常烹饪。 3. 火候的哲学:掌控温度的艺术: “火候”是中餐的灵魂。本书摒弃了模糊的描述,用科学的温度区间和时间控制来定义火候。我们讲解了如何根据炉灶的实际火力(燃气灶、电磁炉),区分“旺火、中火、小火”的具体表现(如油温的起泡程度、锅边的烟气状态)。特别收录了针对“爆炒”(瞬间高温锁水)和“煨炖”(长时间低温渗透)的精确火候曲线图。 4. 基础调味与风味平衡: 掌握基础调味品(盐、糖、醋、酱油、料酒、淀粉)的特性和用量是调味成功的关键。本章提供了一份“基础调味万用公式”,教导读者如何根据食材的天然味道和烹饪的酸甜苦辣咸鲜,进行实时调整。例如,如何在糖醋排骨中精确把握糖与醋的比例,达到“酸而不涩,甜而不腻”的境界。 第二篇章:中餐的经典脉络——四大菜系与家常代表作解析 本篇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家常菜肴,并按照烹饪技法和地域风味进行分类,确保读者在掌握技法的同时,也能领略中华美食的广博。 1. 锅气十足的川湘快炒(麻辣鲜香): 重点解析了“小炒类”菜式的灵魂——锅气。包括“干煸四季豆”中如何通过煸炒去除水分并激发豆子的甜香;“水煮牛肉”中红油的熬制过程,强调辣椒面和花椒的“热油激香”技术,而非简单堆砌调料。此外,收录了正宗的“鱼香肉丝”调味汁配比,平衡糖、醋、酱油和泡椒的复合味道。 2. 醇厚温润的鲁菜与京鲁融合(酱香浓郁): 侧重于“烧炖类”的深度操作。如“红烧肉”的选材、焯水、炒糖色(冰糖与普通糖的差异化处理)以及收汁的火候控制,力求做到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老抽”的颜色和“生抽”的咸鲜进行层次化着色和调味。 3. 清新自然的粤菜与淮扬精粹(原汁原味): 本部分专注于“蒸煮汆烫类”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如“清蒸鲈鱼”,重点指导如何挑选新鲜度高的活鱼,如何铺垫姜葱丝以达到彻底去腥,以及淋热油时油温的精准控制,确保鱼肉的细嫩和葱油的爆香。还包括了“白切鸡”的浸煮技法,确保皮爽肉滑。 4. 兼收并蓄的创意融合菜: 本部分提供了几道融合了现代健康理念的菜肴。例如,使用空气炸锅制作酥脆口感的“香草烤鸡腿”,以及利用低温慢煮技术处理牛排,保证内部的粉嫩程度。这些菜肴旨在拓展读者的烹饪视野,同时又不失家庭制作的便利性。 第三篇章:从餐桌到宴席——进阶技巧与宴客布局 当掌握了基础和经典菜肴后,读者需要学习如何将菜肴提升至宴客水准,重点在于美观、稳定性和效率。 1. 勾芡与收汁的艺术: 深入探讨了淀粉(马铃薯淀粉、玉米淀粉、绿豆淀粉)在不同温度下糊化的特性,以及“回勺”时如何分次加入芡汁,达到汤汁均匀包裹食材的效果,避免出现“面糊汤”或“汤水分离”的现象。 2. 宴客菜的摆盘美学(视觉营销): 摆盘不仅仅是美观,它影响着食客的食欲。本章提供了“三点式、放射式、堆叠式”等几种常用的中式摆盘结构,并强调“留白”的重要性。教授如何利用绿色蔬菜(如焯水的西兰花、焯水的荷兰豆)作为底色和点缀,提升菜肴的色彩饱和度。 3. 宴会流程管理: 对于准备多人聚餐的读者,时间管理至关重要。本章提供了一份“三小时宴客时间表”,指导如何根据菜肴的制作难度和保温特性,合理安排炖菜的开始时间、炒菜的顺序,确保所有菜品都能在最佳温度和新鲜度上桌。 结语:享受创造的乐趣 烹饪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本书提供的150道食谱和详尽的基础知识,是你手中最坚实的工具。我们期待读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炉火纯青”的家常味道。拿起锅铲,开始你的烹饪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微微磨砂质感的纸张,摸上去就觉得挺有档次,不像有些平价食谱,拿在手里轻飘飘的,感觉内容也一样单薄。内页的印刷色彩把握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成品图,简直是诱人犯罪!那种热气腾腾的感觉,食材的纹理,调味料的色泽,都还原得特别真实,让人忍不住马上就想冲进厨房大展身手。不过,我得说,虽然视觉效果满分,但对于我这种厨房新手来说,有些步骤的图解还是稍显不足。比如,涉及到揉面或者打发奶油这类需要手感和状态判断的环节,光看静止的图片总觉得心里没底。要是能配上一些关键步骤的视频二维码,或者在文字描述里多增加一些“状态判断”的口诀或者比喻,那就更完美了。比如,面团揉到“三光”的程度,对于初学者来说,标准在哪里,这个书里讲得略显笼统,需要结合其他渠道去验证。总体来说,这本书的硬件条件是顶级的,绝对是值得收藏的“颜值担当”,但软件内容的实操指导性,还有提升的空间。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找一些真正接地气、适合日常快手制作的家常菜谱,毕竟工作日晚上留给厨房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确实收录了不少“硬菜”的简化版,比如那个豉油鸡的做法,我试了试,比我之前在网上找的某个大厨的版本步骤少了好几步,但味道却出奇地接近餐厅水准,这点非常惊喜。然而,它在“快手”和“传统”之间似乎有些摇摆不定。有些菜品需要的腌制时间非常长,这对于临时起意想做饭的人来说,就成了负担。更让我困惑的是,调味品的用量标注经常采用“适量”或者“少许”,虽然这在传统烹饪中很常见,代表着经验的积累,但对于依赖精确测量的现代家庭烹饪者来说,这简直是灾难。我不得不自己反复试验,用勺子、用筷子去揣摩“一勺”到底是多少克,这过程中的浪费和挫败感是真实存在的。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更标准化的克数参考,哪怕是提供一个“新手参考量”和一个“资深玩家参考量”,估计销量和好评率会更上一层楼。

评分

从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来看,它似乎是按照食材大类来划分的,而不是按照烹饪难度或者耗时进行分类,这点我个人不太适应。举个例子,我更习惯于查找“15分钟内完成的素菜”或者“适合周末宴客的硬菜”这样的分类标签。当你急着找一道能搭配今天主食的配菜时,你需要在“荤菜”、“素菜”、“汤羹”之间来回翻找,效率比较低。而且,很多菜谱之间存在着配料上的重复,比如用到的基础调味汁配方,在不同的菜里反复出现,但都没有一个集中的“万能酱汁”配方页。这导致我需要频繁地在不同的页面间做笔记,记录下最适合我的那个版本。如果作者能增加一个“基础酱料配方集锦”的附录,并且在引用到这些酱料的菜谱中标注“详见附录X”,那样查阅体验会流畅很多。这本书内容很扎实,但组织逻辑上更偏向于传统的“食谱书”,缺少一些现代工具书的检索便利性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文化内涵”部分,说实话,我感觉有点鸡肋。每道菜前面都有一个简短的背景介绍,讲讲这个菜的由来、地域特色之类的。刚开始看觉得挺有趣,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做菜,更是在了解饮食文化。但是,当我连续做了几顿饭,饥肠辘辘地想快点上手时,这些冗长的前言就成了拖沓的累赘。我更希望这些文化背景信息能被精简,或者放到书的最后部分,形成一个“文化小贴士”的板块,让读者在不着急做菜的时候再慢慢品读。而且,有些介绍的内容,比如对某种食材营养价值的描述,引用了一些比较老的或者不够严谨的说法,这让我对其他内容的专业性产生了一丝丝的怀疑。毕竟现在健康饮食的观念更新很快,食谱书最好是能与时俱进,提供一些科学的、可靠的饮食建议,而不是停留在口耳相传的经验总结上。

评分

说到底,一本好的食谱,最终还是要看“适用人群”的设计。这本书的标题和整体风格似乎瞄准的是中等偏上的家庭烹饪爱好者,那些对火候有一定掌握,且愿意花时间处理复杂食材的人群。对于我这种想在繁忙生活里挤出时间,做点比泡面有营养,但又不想太费劲的普通上班族来说,这本书里的“难度系数”有点偏高。比如,处理内脏或者一些需要特殊刀工的食材,这本书里没有提供足够详尽的图解来指导新手如何安全、快速地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我理解这可能是作者的创作风格所致,但市场上有大量的读者群体需要的是“零失误快手菜”。如果这本书能增加一个明确的“难度星级评分系统”,并且在难度三星以上的菜品后附上更详细的准备工作指南,那它的市场覆盖面会更广,更能满足不同水平读者的需求。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本给“进阶厨师”准备的食谱参考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