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舌尖上的中国:庄臣味道
定价:32.00元
作者:庄臣
出版社:广东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807663850
字数:
页码:2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该著作是近期央视(CCTV-1)收视破纪录,意外走红的美食文化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粤菜美食家庄臣先生新力作。
该著作纪录了该片走红的背后故事;纪录了庄臣10年游历、品味中华各地美食后对舌尖上的味道、文化、人生的感悟;并用美食背后的精彩故事我们用“心尖"去品味舌尖上的中国。
内容提要
庄臣(黄海翔),饮食文化者;名厨出身的成功人士,可谓是一位识“弹”识“唱”的美食专家,并担任多个美食节目的主持,多个饮食协会及饮食商会的会长、名誉会长。广州美食旅游大使;被誉为“美食家、食神”; 在爆红的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广州“粤菜”美食家庄臣现身在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为“鲜”代言,他代领摄制组在十余天的时间里走进粤菜。
《舌尖上的中国:庄臣味道》是央视(CCTV-1)美食题材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该书详细记录了该片走红的背后故事,拍摄的幕后发生了哪些趣事?中国八大菜系正在面临怎样的危机?纪录片中删减了哪些故事?以及第六集中现身的广东美食家庄臣先生同你一起分享中国菜的“味道”—文化味、文明味。“神奇的味字,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目录
自序
n时间的味道 庄臣
n引子
n《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庄臣一路走来
n篇 舌尖上的味道
n神州风采
n广饮广食
n第二篇 舌尖上的文化
n食之文化
n美食传说
n第三篇 舌尖上的人生
n街头巷尾
n美食人生
作者介绍
庄臣,美食美酒、时尚生活写作人、制作人、美食家、广州饮食旅游大使。曾在英国学习酒店管理,是改革开放后批打造国际五星级酒店的先行者,曾担任餐饮总监一职多年,目睹过众多政要富豪的饮食爱好,见证了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2012年受邀拍摄《舌尖上的中国》,在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中以“鲜”味作引,带出庄臣其追求天然鲜味的食材。全程参与央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内容策划并担任粤菜文化的主角。
1991年开始参与电视饮食节目的拍摄,1996年起在各类平面媒体开设饮食专栏。2004年始,应《广州日报》邀请,与香港美食家蔡澜同期开设饮食杂谈栏目,随后在该报实用新闻版增设《庄臣食单》至今。目前,正主持着香港亚洲电视本港台逢周日晚八点播出的《广饮广食》节目。
品牌栏目:《广州日报》的《庄臣食单》、中国饭店杂志的《葡萄酒专栏》、美食导报的《与庄臣同醉》、亚洲电视本港台的《广饮广食》、《广州美食地图》、广州电视台的《冠军美食》、广东电视珠江台的《庄臣品酒论味》等。
国家一级评委,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客座教授,2004年获法国国际美食会授勋国际美食博士,2005年荣获广州市授予的“年度餐饮风云人物”和“饮食文化推广家”殊荣。
文摘
大煮干丝 而另一家带有欧陆风情的淮扬菜馆“百合居”,也是一家精品馆 子,它更像酒店的“扒房”。它的出品,其选料更是考究,制作细腻。以 扬州炒饭为例,师傅选用东北大米,以鸡汤烹煮成米饭,佐料爆炒后要 将油分吸去,令炒饭爽口,每个工序都非常严谨,看得出店家的心思,和吃东西的阅历。在百合居还吃了_一款“大煮干丝”,这是一道较为常见的淮扬菜。豆腐干的质量是菜式好坏的关键,店铺的师傅需要到扬州附近的郊县 拿货,如淮阴等地采购。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道豆腐馔,主要用浓汤和 火腿烹制,还加入了炒制水晶虾仁的河虾,十分有味道。我在“苏浙汇也吃过这道菜式,这里却叫“鸡火干丝”,以鸡汤和 火腿烹制,汤汁里加入火腿蓉,使菜肴的味道更加香浓,是荤素之间的 一种融合。上海小食 走到云南南路,我被一家叫“民心”的小食店的蒸乌鱼蛋吸引住 了,这里卖的是小乌鱼蛋,比平时所见的大乌鱼蛋要好吃很多,于是马上 叫了一盘,果然没有失望,其味鲜,口感要比大的优胜,而且鲜而不腥。这就说明,有时候小店的食物也有它的独特之处,所谓美食在民间嘛。走走停停又来到了黄河路的“金八仙”吃“温蟹”,之前在这里吃 过几次,觉得它的卫生条件还可以,吃完后也没出现什么肠胃问题,于 是每每到上海,便忍不住过来瞧瞧。温蟹需要腌制十几小时,吃起来确 实甘香,尤其是蟹膏,更爪人回味无穷,而且越吃越起劲,越吃越上瘾,用试味的心态吃它是好的。温蟹的做法跟新吉士的醉蟹不同,当然 和潮州、宁波的做法也有差异,不过其共通之处都是生腌,所以肠胃较 弱的朋友,要‘小心”这种上海美味。在上海吃东西,到小馆里更感风味,更有乐趣。譬如在吴江路的 小杨生煎包,那是一家每天都要排队等吃的小食店。生煎包是即制即 煎的,所以新鲜,肉香皮嫩。那天晚上差不多11点才到此店,还见到厨 师在做包子,当然还是要排队才可吃到这种上海小食。洋味上海滩 上海外滩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景点,在那里,近年开设了不少餐厅,像“外滩3号”便是其中一家甚有名气的洋菜馆。而外滩对面江的浦东 区,金茂酒店和香格里拉酒店等都是近几年兴建起来的高级酒店。沿 着香格里拉走出江边,那里也有多家酒吧和咖啡厅,从那里可以看到外 滩的全貌,景色宜人,让人豁然开朗。外国人在上海开设的西餐厅也有不少,“地中海”意大利餐厅就 是其一。餐厅老板Palli是我老友,年轻时曾担任戈尔巴乔夫的“御厨”。“地中海”餐厅拥有自己的面包房,新鲜的面包,吃法就不同,再加上 橄榄油,哦!我还喜欢磨点盐在面包上,总觉得味道会醒胃一些。而 Palli的自制意大利面也很正,味道与在意大利吃的别无二致,不过,不 是常吃到他的手艺。中午与久违的好友来到了采蝶轩吃饭,采蝶轩是港式粤菜馆,在上 海已开业多年。采蝶轩楼上便是广州蕉叶餐厅,是一间在上海经营得不 错的东南亚菜馆。蕉叶在浦东的陆家嘴也有分店。上海人很喜欢这种外 来菜,尤其是蕉叶餐厅的舞蹈表演,常常吸引食客的眼球,而它的食物 也有别于广州,比广州更加洋化。饭后,上海老友老姚跟老马说要跟我去 听爵士音乐,我十分兴起。自从2006年从芝加哥拍摄回来之后,一直都 没有碰过正宗的爵士音乐,在上海就可以找到这种“洋文化”。其实我—直在回味半岛酒店“扒房”的面包,新鲜而且有不同的品 种选择。而在十四楼的露天吧,也是一个冥想的好地方。如果单从景观来说,茂月酒店顶楼的酒吧,就更胜一筹了。与浦东 的柏悦酒店相比,虽然风格不同,但是气氛更佳。哦,突然之间想起,那家久违了的在天平路41号的“老吉士”,那几味招牌菜和会讲广东话 的上海经理小李。P22-24
序言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失落的美学”。它描绘的很多场景和技艺,都带着明显的时代更迭的痕迹,很多已经被现代工业化流程取代,甚至正在被年轻人遗忘。阅读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在场感”和“挽歌情结”。作者似乎是这些传统生活方式的最后记录者,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沉默的工匠还是辛勤的农人,都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坚守。当我读到关于某种古老工具的使用方法,或者某种费时费力的传统食物制作工艺时,我都会感到一阵惋惜——这些智慧,如果不是被记录下来,可能就真的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了。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化记录,它更像是一份抢救性的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对逝去美好生活方式的深切缅怀和尊重。它让人在享受文字带来的美好想象的同时,也对我们正在快速抛弃的传统,产生一种重新审视的必要性。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淡淡油墨香气的纸张触感,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慢节奏的年代。封面那几笔写意的山水墨痕,灵动又含蓄,没有时下流行的那种张扬的色彩堆砌,反而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我尤其喜欢它字体排版的讲究,每一页的留白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丝毫没有那种密密麻麻的压迫感。光是捧着这本书翻阅,就是一种享受,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良苦。内页的插图,虽是黑白为主,但线条的精细程度和对场景光影的捕捉,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有几张关于乡间小路的特写,简直让人仿佛能闻到清晨泥土的湿润气息和远处炊烟的味道。这本书,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一种匠人精神,它不仅仅是文字和图片的集合,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对于追求阅读体验和审美享受的读者来说,这本册子的质感本身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时间”的捕捉达到了一个近乎魔幻的程度。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将那些转瞬即逝的、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瞬间,用文字凝固起来。比如他对某位老奶奶揉面团的描写,不是简单的动作记录,而是将那双饱经风霜的手的纹理、揉面时均匀的呼吸声、面团在掌心逐渐变得柔韧的触感,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读到那里,我甚至能感受到自己指尖仿佛也在跟着做着同样的动作,那种带着温度和力量的互动感非常强烈。更妙的是,作者总能巧妙地将这些具体的“物”与宏大的“时代变迁”联系起来,让你在品尝那一口看似简单的食物背后,看到几代人的生活轨迹和情感沉淀。这种叙事手法非常高明,它没有空泛地说教,而是通过最朴素的生活细节,完成了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反思,读完让人陷入长久的沉思,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实在是太适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了。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的长篇大论,而是由无数个精巧的小故事、小片段串联而成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一颗打磨圆润的鹅卵石,独立存在却又彼此呼应。我常常是在午休的间隙,或者睡前翻开随便看看,没想到却总能被某个小小的场景牢牢抓住。尤其是那些关于“等待”的描写,非常触动我。等待粮食成熟的焦急,等待炉火烧旺的耐心,等待亲人归来的期盼,这些情绪被作者用极其克制的笔触描绘出来,没有过度的煽情,但力量却穿透人心。这种段落式的阅读体验,避免了长时间阅读的疲劳感,反而让人对下一个“惊喜”充满期待。它像是一杯精心冲泡的清茶,需要小口慢品,才能体会到那种回甘的悠长韵味,而不是一饮而尽的粗暴满足。
评分我必须得提一下这本书在“感知描写”上的功力,简直达到了“通感”的境界。作者似乎拥有异于常人的感官系统,他描述食物时,往往不是孤立地写味道,而是将听觉、嗅觉、触觉甚至联想到的情绪全部揉碎了重新组合。比如描述一种腌制食品时,他会先写腌制过程中容器盖子与器壁接触时发出的那种低沉、浑厚的“嗡鸣声”,然后紧接着描述阳光透过玻璃瓶折射出的那种带着岁月的琥珀色,最后才触及到那种酸咸交织的复杂滋味。这种多维度的感官轰炸,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真的参与了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我常常是合上书本,忍不住要站起来,去厨房找点什么来满足一下被强烈唤醒的味蕾和想象力。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绝非一般的美食随笔可以比拟,它更像是一场声光色味俱全的感官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