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茶葉的流動 | 作者 | 肖坤冰 |
| 定價 | 50.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29125 | 齣版日期 | 2013-07-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內容簡介 | |
17世紀以來,早由我國福建省武夷山流入西方世界的茶葉,成為導緻近代中西衝突與社會變革的關鍵性物質之一。在近代閩北山區以茶葉産銷為中心的區域社會發展過程中,實際上包含著兩股文明之流的逆嚮流動:一方麵是中國茶葉嚮西方世界的傳播,尤其是武夷紅茶在英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瞭在原産地崇安縣,英國人對正山小種的熱捧,調整和重塑瞭閩北山區的空間結構及當地人的文化圖式;另一方麵,來自西方的“民族~國傢”體製,作為一種“文明”産物對帝製中國造成瞭巨大衝擊。民國時期,國傢政權建設逐步在閩北鄉村社會中展開。當地的各種勢力在對茶利、茶捐、茶權的反復商榷和調適中,都充分運用“民族一國傢”的話語,在體製內尋求解決問題的渠道,因此這也是一個現代國傢體製在地方社會逐步建構的過程。《茶葉的流動:閩北山區的物質、空間與曆史敘事(1644-1949)》通過對明朝以降閩北山區茶葉貿易網絡的追蹤,展現瞭區域社會在受到本地的曆史敘事、海外市場對武夷茶“意義”的重塑、社區中的儀式傳統、王朝國傢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的動態發展過程。 |
| 作者簡介 | |
| 肖坤冰,四川資陽人,畢業於廈門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西南民族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區域社會史、物質文化研究、旅遊人類學等。曾在《民族研究》《民俗研究》《世界民族》等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二十餘篇;著有《人行草木間:貴州久安古茶樹曆史人類學考察》。 |
| 目錄 | |
| 前言 導論 節相關學術史迴顧 第二節武夷茶的研究意義 第三節研究視角與分析架構 章閩北山區的地理生態與社會文化背景 節地理生態與環境 第二節閩北的水係網絡 第三節想象與現實:神話與地方誌中的武夷山 第二章正與外:閩北山區的空間結構 節正岩/外山:武夷岩茶的空間結構 第二節正山/外山:正山小種紅茶的空間結構 第三節“香”的世界與武夷山人的文化圖式 第四節小結:何之謂“正” 第三章一種新的意義的獲得:域外的武夷茶 節武夷茶在俄羅斯:一種新的本真性的獲得過程 第二節武夷茶在英國:從正山小種到LapsangSouchong 第三節事件與結構:“正山”之“金駿眉” 第四節小結:茶葉的傳記與文化範疇的再生産 第四章岩茶産製中的“技”與“術” 節書寫曆史與口述曆史:武夷岩茶(烏龍茶) 製作技術之發明 第二節采茶前的儀式:喊山 第三節武夷岩茶的製作工序(初製) 第四節社區中的儀式與傳統 第五節小結:對傳統手工“技術”的反思 第五章茶産之爭與地方社會變遷 節追根溯源:武夷山中的茶僧、茶商與茶工 第二節“茶禁碑”:晚清閩北鄉村社會中的“經紀”治理 第三節寺産與公産之爭 第四節小結:國傢政權在鄉村社會的建構 第六章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內頁排版也值得稱贊,這無疑提升瞭閱讀的整體體驗。紙張的選擇偏嚮於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米黃色,在燈光下閱讀時,眼睛非常舒適,完全沒有那種刺眼的漂白感,這在長時間閱讀中尤為重要。排版上,行距和字號的比例設計得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處,使得文本“呼吸感”十足,不會讓人産生擁擠的壓迫感。雖然我們不該以貌取書,但優質的載體無疑是對內容的一種尊重。內容本身,則展現齣一種近乎紀錄片式的冷靜客觀,仿佛作者隻是一個忠實的記錄者,將眼前發生的一切,不加粉飾地呈現在我們麵前。這種剋製的敘事方式,反而比歇斯底裏的呐喊更有力量,它留給讀者巨大的想象和判斷空間,讓你自己去填充那些未被明說的情感張力。這是一本在觸覺、視覺和思想上都做到精益求精的作品。
評分這本新近入手的好書,著實讓我體驗瞭一把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春日拂過湖麵的微風,輕柔卻又蘊含著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敘事框架,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內斂且富有生活氣息的方式來展開故事。我尤其欣賞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種微妙的情緒波動,那種在抉擇邊緣的掙紮,都被捕捉得精準而生動。讀到某些章節時,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角色呼吸的起伏,仿佛自己就站在他們身邊,目睹著他們人生的轉摺點。書中的場景描寫也極具畫麵感,無論是熙熙攘攘的市井小巷,還是寜靜幽深的古老庭院,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啓程,去親身體驗一番。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張弛有度,既有引人入勝的懸念設置,也有讓人駐足深思的哲理片段,讀完後,心裏留下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滿足感,像是完成瞭一次漫長而深刻的精神探險。
評分我通常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持有一種挑剔的態度,但這次真的被這本書的“內功”摺服瞭。它最成功之處,在於構建瞭一個極具說服力的世界觀,這個世界觀並非天馬行空,而是建立在一係列紮實的觀察和邏輯推演之上。作者似乎擁有某種超能力,能夠洞察事物運作的底層邏輯,並將這些復雜的機製,通過極其簡練的句子錶達齣來。特彆是其中關於“時間流逝”與“記憶重塑”的探討,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闡釋。它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巧妙地藉用日常現象作為類比,讓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對我而言,閱讀的過程像是在解開一個層層嵌套的精妙謎題,每解開一層,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就提升一階。這本書的價值,不光在於它講述瞭一個多麼精彩的故事,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視角去看待我們習以為常的一切。
評分說實話,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開始閱讀的,沒想到竟被徹底“套牢”瞭。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日常”的重新定義。它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麵,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它的力量恰恰蘊藏在那些最平凡瑣碎的生活片段之中。作者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帶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沉靜和幽默,時不時蹦齣的金句,總能精準地擊中我心中某個柔軟或隱秘的角落。我發現自己經常會讀完一段話後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深意,甚至會産生“原來我的生活也可以這樣被審視和解讀”的感悟。這種“生活哲學”的滲透,是許多文學作品難以企及的高度。它不是強行灌輸觀點,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讀者去反思自己與世界、與他人的關係。讀完之後,我的心情並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種熨帖的、被理解的感覺,仿佛和作者進行瞭一次深度且真誠的交談。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作品在敘事結構上玩齣瞭新花樣,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像傳統小說那樣綫性推進,而是采用瞭多綫索並行推進的敘事策略,不同的時間綫、不同的視角交織在一起,構建齣一個復雜卻又異常嚴謹的知識體係。初讀時可能會稍感費力,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人物關係和事件脈絡,但一旦理清頭緒,那種豁然開朗的閱讀體驗是無與倫比的。作者對於細節的執著令人佩服,每一個看似不經意的道具、一句尋常的對話,都可能在後文埋下瞭重要的伏筆,這使得重讀時充滿瞭新的發現和樂趣。更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處理復雜信息時,展現齣一種高超的平衡藝術——既保持瞭學術上的嚴謹性,又避免瞭說教的枯燥,成功地將深奧的道理融入到生動的故事場景之中。這本書對讀者的智力挑戰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給予的迴報也同樣豐厚,是一本需要用腦子去品味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