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茶叶的流动 | 作者 | 肖坤冰 |
| 定价 | 50.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29125 | 出版日期 | 2013-07-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341Kg |
| 内容简介 | |
17世纪以来,早由我国福建省武夷山流入西方世界的茶叶,成为导致近代中西冲突与社会变革的关键性物质之一。在近代闽北山区以茶叶产销为中心的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两股文明之流的逆向流动:一方面是中国茶叶向西方世界的传播,尤其是武夷红茶在英国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在原产地崇安县,英国人对正山小种的热捧,调整和重塑了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及当地人的文化图式;另一方面,来自西方的“民族~国家”体制,作为一种“文明”产物对帝制中国造成了巨大冲击。民国时期,国家政权建设逐步在闽北乡村社会中展开。当地的各种势力在对茶利、茶捐、茶权的反复商榷和调适中,都充分运用“民族一国家”的话语,在体制内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因此这也是一个现代国家体制在地方社会逐步建构的过程。《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通过对明朝以降闽北山区茶叶贸易网络的追踪,展现了区域社会在受到本地的历史叙事、海外市场对武夷茶“意义”的重塑、社区中的仪式传统、王朝国家行政力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
| 作者简介 | |
| 肖坤冰,四川资阳人,毕业于厦门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西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区域社会史、物质文化研究、旅游人类学等。曾在《民族研究》《民俗研究》《世界民族》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有《人行草木间:贵州久安古茶树历史人类学考察》。 |
| 目录 | |
| 前言 导论 节相关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武夷茶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分析架构 章闽北山区的地理生态与社会文化背景 节地理生态与环境 第二节闽北的水系网络 第三节想象与现实:神话与地方志中的武夷山 第二章正与外:闽北山区的空间结构 节正岩/外山:武夷岩茶的空间结构 第二节正山/外山:正山小种红茶的空间结构 第三节“香”的世界与武夷山人的文化图式 第四节小结:何之谓“正” 第三章一种新的意义的获得:域外的武夷茶 节武夷茶在俄罗斯:一种新的本真性的获得过程 第二节武夷茶在英国:从正山小种到LapsangSouchong 第三节事件与结构:“正山”之“金骏眉” 第四节小结:茶叶的传记与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四章岩茶产制中的“技”与“术” 节书写历史与口述历史:武夷岩茶(乌龙茶) 制作技术之发明 第二节采茶前的仪式:喊山 第三节武夷岩茶的制作工序(初制) 第四节社区中的仪式与传统 第五节小结:对传统手工“技术”的反思 第五章茶产之争与地方社会变迁 节追根溯源:武夷山中的茶僧、茶商与茶工 第二节“茶禁碑”:晚清闽北乡村社会中的“经纪”治理 第三节寺产与公产之争 第四节小结: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的建构 第六章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新近入手的好书,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如同春日拂过湖面的微风,轻柔却又蕴含着不可抗拒的力量。他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叙事框架,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内敛且富有生活气息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种微妙的情绪波动,那种在抉择边缘的挣扎,都被捕捉得精准而生动。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角色呼吸的起伏,仿佛自己就站在他们身边,目睹着他们人生的转折点。书中的场景描写也极具画面感,无论是熙熙攘攘的市井小巷,还是宁静幽深的古老庭院,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启程,去亲身体验一番。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既有引人入胜的悬念设置,也有让人驻足深思的哲理片段,读完后,心里留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满足感,像是完成了一次漫长而深刻的精神探险。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作品在叙事结构上玩出了新花样,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多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策略,不同的时间线、不同的视角交织在一起,构建出一个复杂却又异常严谨的知识体系。初读时可能会稍感费力,需要集中精力去梳理人物关系和事件脉络,但一旦理清头绪,那种豁然开朗的阅读体验是无与伦比的。作者对于细节的执着令人佩服,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道具、一句寻常的对话,都可能在后文埋下了重要的伏笔,这使得重读时充满了新的发现和乐趣。更让我赞叹的是,作者在处理复杂信息时,展现出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既保持了学术上的严谨性,又避免了说教的枯燥,成功地将深奥的道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场景之中。这本书对读者的智力挑战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给予的回报也同样丰厚,是一本需要用脑子去品味的佳作。
评分说实话,我是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没想到竟被彻底“套牢”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日常”的重新定义。它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它的力量恰恰蕴藏在那些最平凡琐碎的生活片段之中。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和幽默,时不时蹦出的金句,总能精准地击中我心中某个柔软或隐秘的角落。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读完一段话后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甚至会产生“原来我的生活也可以这样被审视和解读”的感悟。这种“生活哲学”的渗透,是许多文学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它不是强行灌输观点,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去反思自己与世界、与他人的关系。读完之后,我的心情并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种熨帖的、被理解的感觉,仿佛和作者进行了一次深度且真诚的交谈。
评分我通常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持有一种挑剔的态度,但这次真的被这本书的“内功”折服了。它最成功之处,在于构建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并非天马行空,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观察和逻辑推演之上。作者似乎拥有某种超能力,能够洞察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并将这些复杂的机制,通过极其简练的句子表达出来。特别是其中关于“时间流逝”与“记忆重塑”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阐释。它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巧妙地借用日常现象作为类比,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对我而言,阅读的过程像是在解开一个层层嵌套的精妙谜题,每解开一层,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就提升一阶。这本书的价值,不光在于它讲述了一个多么精彩的故事,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洞察力的视角去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内页排版也值得称赞,这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整体体验。纸张的选择偏向于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黄色,在灯光下阅读时,眼睛非常舒适,完全没有那种刺眼的漂白感,这在长时间阅读中尤为重要。排版上,行距和字号的比例设计得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文本“呼吸感”十足,不会让人产生拥挤的压迫感。虽然我们不该以貌取书,但优质的载体无疑是对内容的一种尊重。内容本身,则展现出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冷静客观,仿佛作者只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将眼前发生的一切,不加粉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克制的叙事方式,反而比歇斯底里的呐喊更有力量,它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和判断空间,让你自己去填充那些未被明说的情感张力。这是一本在触觉、视觉和思想上都做到精益求精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