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名家雅谈:文化名家谈食录
定价:26.80元
作者:杨耀文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1-01
ISBN:97878072415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般来说,人们谈吃,只谈它们的好吃与不好吃,但是文学名家谈吃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仅是在谈吃,而是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由吃而引发的情感上面,使人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既得到了美食的享受,更有着心灵上的强烈共鸣。这本书便收录了一些关于各地饮食的文章,不仅使我们在视觉上“品尝”到了各地的名吃,同时我们还能看到隐藏在这“吃”的背后的一个个小故事,还收录了关于饮食的风俗习惯的文章,是真正的名家之作。
目录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羊肝饼 周作人
南北的点心 周作人
苋菜梗 周作人
吃 菜 周作人
谈吃 夏丐尊
藕与莼菜 叶圣陶
饮食在福州 郁达夫
宴之趣 郑振铎
爆炒米花 丰子恺
吃 的 朱自清
论吃饭 朱自清
扬州庖厨 曹聚仁
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 俞平伯
劝 菜 王力
奇特的食品 王了一
蜜汁红苕 王了一
咬莱根 朱湘
吃 饭 钱钟书
东北风味 端木蕻良
回忆家乡味 戈宝权
家乡情与家乡味 陈荒煤
荔枝蜜 杨 朔
谈北京风味 王世襄
鱼我所欲也 王世襄
春菰秋蕈总关情 王世襄
饥饿之忆 韦君宜
红楼饮馔谈 周汝昌
关于豆腐 郭风
地 瓜 郭风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吃食和文化 汪曾棋
手把羊肉 汪曾祺
萝 卜 汪曾祺
五 味 汪曾祺
《学人谈吃》序 汪曾祺
家常酒菜。菌小谱 汪曾祺
野蔬之癖 艾煊
节日的吃 新凤霞
吃喝之外 陆文夫
星期三的晚餐 宗璞
吃 喝 李国文
饮食文化意识流 邓友梅
喝豆汁儿 韩少华
我爱喝稀粥 王蒙
吃的五W 王蒙
闲话煎饼果子 高维晞
薯 忆 杨闻宇
食 趣 霍达
昆仑之吃 毕淑敏
陕西小吃小识录(节选) 贾平凹
民食天地 舒婷
春 卷 舒婷
吃好不易 池莉
红楼饮馔谈 周汝昌
关于豆腐 郭风
地 瓜 郭风
故乡的食物 汪曾祺
吃食和文化 汪曾棋
手把羊肉 汪曾祺
萝 卜 汪曾祺
五 味 汪曾祺
《学人谈吃》序 汪曾祺
家常酒菜·菌小谱 汪曾祺
野蔬之癖 艾煊
节日的吃 新凤霞
吃喝之外 陆文夫
星期三的晚餐 宗璞
吃 喝 李国文
饮食文化意识流 邓友梅
喝豆汁儿 韩少华
我爱喝稀粥 王蒙
吃的五W 王蒙
闲话煎饼果子 高维晞
薯 忆 杨闻宇
食 趣 霍达
昆仑之吃 毕淑敏
陕西小吃小识录(节选) 贾平凹
民食天地 舒婷
春 卷 舒婷
吃好不易 池莉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翻此书,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一堆名人对米其林餐厅的点评或是对稀有食材的追捧,结果却大出所料,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中国胃”的坚守与变迁。作者的选材视角极其独到,没有聚焦于宏大的宴饮场面,反而捕捉了许多生活化、甚至有些朴素的场景。譬如,某位文人坚持在异乡也要找到最接近家乡风味的某样小吃,这种执着背后,是对故土情结的深沉寄托。文字的铺陈极具画面感,你几乎能闻到那缕从老旧炉灶上升腾而起的炊烟味,感受到食材在柴火上慢慢滋润的声响。这种细腻的捕捉,使得“食”不再是孤立的体验,而是与记忆、地域和身份认同紧密相连的载体。它让人明白了,真正的文化,往往就藏在这些日常琐碎,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家常便饭”里。读完后,我对待家里的几道老菜,都多了一份敬意和新的理解。
评分这本《名家雅谈:文化名家谈食录》真是一股清流,它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也没有那种浮夸的炫耀性美食描述,而是以一种非常朴实、近乎散文的笔调,带你走进那些文化巨匠们的餐桌世界。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吃”这件事的哲学探讨,它绝不仅仅是果腹之需,而是深入到文化传承、个人心性乃至时代变迁的一个切面。比如,书中某位大家谈起他童年时一块简单的粗粮饼,那份回忆里蕴含的对艰苦岁月的敬畏和对食物本真的珍视,读来让人百感交集。文字的功力可见一斑,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让人感觉仿佛就是坐在他们身边,听他们轻声细语地分享着那些烟火气中的高雅趣味。这不像是一本教你烹饪的书,倒像是一本教你如何“品味”生活的书,从那些看似寻常的饮食片段中,提炼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了一番审视和回味。那种韵味,是需要慢慢咂摸的。
评分对我而言,阅读这本《名家雅谈》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断食”与“重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速食文化和碎片化的感知,但这书却要求你慢下来。它讲述的每一段“食谈”,都蕴含着一种生活哲学的沉淀。例如,某位大家谈论“不时不食”的观念,并不是简单的节气养生,而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对生命周期的尊重,这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伦理的精髓。作者在转述这些观点时,克制而精准,没有加入过多的现代解读或个人臆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名家之音”。这种对原貌的尊重,使得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显得厚重且值得玩味。它让我反思,我们现代人是不是在追求“吃得好”的同时,丢失了“吃得对”、“吃得有滋味”的那份心境。这本书无形中给我提供了一个回归本源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变化非常丰富,仿佛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多位文史大家共同的口述整理,充满了兼容并包的魅力。有时候,它的笔调是极其考据的,会引用大量古籍来佐证某个地方的饮食习俗的由来,考证的严谨程度让人佩服,读起来像是在进行一场学术漫步,但又不失趣味性。可转眼间,又会跳跃到一种近乎诗意的抒情模式,描绘起某位大家品茗时那种“心与茶合一”的境界,语句优美,充满禅意,让人读得心神宁静。这种在严谨与浪漫、历史与个人感受之间的自如切换,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极具层次感。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既满足了对文化深度有追求的读者,也能让那些只是想找点轻松阅读的读者,在优美的文字中找到慰藉。京华出版社的编校功底也值得称赞,排版疏密得当,让阅读过程非常舒适。
评分我很少看到一本书能将美食的世俗性与文化的超脱性结合得如此自然而然。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贬低任何一种食物,而是将食物放在了特定历史人物的生命体验中去考察。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位大家在谈到家乡菜时,那种夹杂着乡愁的复杂情感,远超出了食物本身的味道。有人描述母亲做的某道菜,那种味道里藏着战乱时期的坚韧,藏着离家漂泊的孤寂,食物成了唯一的慰藉与坐标。文字的质感非常醇厚,不是那种时髦的、轻飘飘的网络用语,而是带着一股书卷气和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感。它让人明白,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但当它与智慧、记忆和情感交织在一起时,就升华为了一种精神食粮。这本书,就是一场关于文化记忆的盛宴,吃完了物质的满足,留下的却是精神的富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