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
大凡一家学术的地位和价值,全恃其在当时学术界上,能不能提出几许有力量的问题,或者与以解答。自然,在一时代学术创始的时候,那时学者的贡献,全在能提出问题;而一时代学术到结束的时候,那时学者的责任,金在把旧传的问题与以解答。宋明六百年理学,大体说来,宋代是创始,而明代则是结束。王守仁尤是明代学者里的重镇。到他手里,理学才达顶点,以后便渐渐地衰落了。所以评论王学的价值和地位,要看他解答问题的一面。那些问题,是从北宋时早已提出,积叠讨论,遗传下来的。现在要讲王学,先讲宋学里面留下的几个问题。
大体扼要地说来,宋代学者所热烈讨论的问题,不外两部:一部是属于本体论的,一部是属于修养论的。他们虽说是意见纷歧,不相统一;但是到底有他们全体一致的见解。他们有全体一致的见解,所以成其为一时代的学风;他们的意见纷歧,不相统一,便在共同的学风下面保存着他们各人的精神和面貌。他们对于本体论共同的见解是“万物一体”,他们对于修养论共同的见解是“变化气质”,许多问题便从这上面发生。
最先提出“万物一体”的主张的,可说是周濂溪的《太极图说》,其次便是张横渠的《西铭》。纷歧的意见,也便从这里引逗。依据常识的观念,万物只是万物,各个个体是各自分离,各自独立的。现在要说各个体并不各自分离,各自独立,像一般的见解。各个体的内质实在是一个更大的全体,而各个体乃其全体之一相。譬如耳目口鼻,只是人面的一相。要叫人弃掉小我的成见,认识大我的真理。这一番理论如何的说起,这一种证据如何的找寻?这是周濂溪、张横渠提出的问题,而为一辈宋儒所热心的讨究的。
……
对于渴望了解中国古代思想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厚礼。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洞察力,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哲学史画卷。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中国哲学“人本主义”特质的强调,以及这种特质如何在不同的思想体系中得以体现。例如,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道家则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对个体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关注。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善于引用古籍中的经典语句,并辅以深入浅出的注释,让那些看似晦涩的文言文也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他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概念的阐释,这些概念不仅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基石,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那些关于生命、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终极问题。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哲学普及读物。作者的知识储备之渊博,可见一斑,但更难得的是,他能够将如此复杂和深奥的哲学内容,用一种极其生动和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中国哲学史中一些关键转折点的分析,比如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汉代独尊儒术,再到魏晋玄学和宋明理学的兴起,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作者的解读让我能清晰地看到思想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碰撞、融合,并最终塑造出新的形态。书中对不同学派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分析,也非常精彩。比如,将儒家与道家在人生态度上的差异,以及法家在治国理政上的侧重点,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曾以为哲学是枯燥无味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语言充满智慧的火花,时不时会出现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论述,让我掩卷沉思。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兴趣,让我渴望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评分读完这本书,内心充盈着一种久违的激动。作者的笔触,仿佛穿越时空,将我带入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致的哲学世界。他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学派或时期,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哲学思想的整体发展。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张力与融合的描绘,那些看似尖锐的对立,在作者的解读下,又显得那么地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丰富多彩的面貌。书中对那些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如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都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不仅仅是复述他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挖掘了他们思想的深层含义及其在后世的演变。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道”的阐释,不同学派对“道”的理解,以及“道”在中国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都得到了非常精彩的论述。这种对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中国哲学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的体会。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甚至忍不住在书页上做笔记,试图将这些宝贵的思想财富内化吸收。这本书是一次涤荡心灵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最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思想的盛宴。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又不乏艺术家般的细腻情感。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将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用鲜活的生命力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对于中国哲学中“情”与“理”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他认为,中国哲学并非一味地强调理性,而是将情感的体验和人生实践置于重要的位置。例如,从孔子的“仁者爱人”,到孟子的“恻隐之心”,再到王阳明“心即理”的论述,都体现了中国哲学对情感的重视和对生命活力的肯定。书中对一些重要哲学概念的解读,也常常能引发我深刻的共鸣。作者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当代的语境,去阐释这些古老的智慧,让我感觉这些哲学思想并没有过时,而是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这次偶然翻到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名字虽然有点学术,但读起来却意外地引人入胜。作者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再到近代思潮的演变,每一部分都像是精心绘制的地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学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不断演进。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枯燥地堆砌名词概念,而是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来阐释深邃的哲学思想。仿佛置身于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亲耳听闻先贤们的智慧之语。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也往往能触及问题的本质,让我对一些曾经困惑不解的哲学命题豁然开朗。例如,关于“天人关系”的探讨,作者层层剥茧,从早期朴素的认识,到后来哲学家的深刻论述,都展现了中国哲学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这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写作风格,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大大深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与古代智慧对话的旅程。
评分??钱穆先生著作系列(简体版):阳明学述要
评分他是反共的,在历史大趋势的判断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这不能不让人考虑他的理论框架能否经得起时间考验。
评分钱穆乃著名国学大师,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著作装订精美,服务周到,感谢备至。
评分看完了,还是要吐槽一下。
评分万事去心闲偃仰,四支由我任舒伸。
评分老年躯体索温存,安乐窝中别有春。
评分中国学术史研究的顶尖著作,写得非常好,纸质也非常好。
评分钱穆是现代中国的一代学术大儒,他的著作每一本都值得认真研读,九州版的书很好。
评分庭花盛处凉铺簟,檐雪飞时软布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