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医案医话医论22:胃气论 清·张锡驹/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正版现货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医案医话医论22:胃气论 清·张锡驹/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锡驹 著,张锡驹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胃病
  • 张锡驹
  • 清代
  • 中医药出版社
  • 古医籍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消化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希尔麦医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29593
商品编码:1013750414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12-01
页数:55
字数:26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胃气论
定价 18.00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
版次 B1
出版时间 2015年12月
开本 16
作者 张锡驹
装帧 平装
页数 55
字数 26000
ISBN编码 9787513229593


内容介绍

《胃气论》录有胃气论及附余49篇,附余括寒热虚实论及辨表寒、辨表热、辨表虚寒、辨表虚热、辨里寒等,另有仁者不为医说等医话三则。全书以阐发胃气理论为主,强调胃气疾病的发展及诊治中的重要意义。



目录

胃气论

附余
寒热虚实论
辨表寒
辨表热
辨表虚寒
辨表虚热
辨里寒
辨里热
辨里虚寒
辨里虚热
辨假虚寒
辨假热
辨热渴
辨虚寒渴
辨虚寒舌燥
辨实热舌燥
辨寒头痛
辨热头痛
辨虚头痛
辨风寒骨痛
辨虚骨痛
辨虚寒腹满
辨实热腹满
辨虚寒不大便
辨实热不大便
辨小便不通
辨呕
辨吐蛔
辨诸腹痛
辨汗
辨俨语
辨发黄
辨吐血
辨衄血
辨厥
辨脉脱
辨面目赤
辨下利
辨疟
辨晕
辨发颐
辨癍疹
辨咽喉
辨咳嗽
辨呃
辨痓
辨噎膈
仁者不为医说
不惑说
杂说
校注后记



《胃气论》 内容梗概 《胃气论》是清代医家张锡驹倾毕生心血所著的医学巨著,以其精深的理论、辨析入微的论证和临床经验的总结,成为中医胃病学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全书围绕“胃气”这一核心概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及治疗中的至关重要地位,为后世中医认识和治疗脾胃疾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内容宏富,体系严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胃气理论的源流与辨析 张锡驹首先追溯了“胃气”概念在中医古籍中的发展演变。从《黄帝内经》“饮食入胃,游溢精被,常营周身”的论述,到《伤寒杂病论》中对胃气的重视,张锡驹一一梳理,指出历代医家对胃气的理解和侧重。他认为,胃气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食物消化吸收能力,更是涵盖了脾胃的功能状态、气化能力、升降协调,甚至渗透到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力。 针对一些将胃气简单等同于胃酸分泌或消化酶的现代观点,张锡驹在书中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他强调,中医的胃气是整体性的、动态的、与气血津液、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的概念。胃气的强弱,直接反映了脾胃运化的盛衰,而脾胃又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保护和培植胃气,是维持人体健康和抵御疾病的关键。 二、脾胃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张锡驹在书中详细阐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他将脾比作“仓廪之官”,负责受纳水谷,腐熟运化,并输布精微于全身;将胃比作“水谷之海”,负责受纳和初步消化食物。两者一主受纳,一主运化,相互依存,协同作用,共同完成人体的消化吸收过程。 他尤其强调了脾胃的相互关系。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纳不足,则脾无所运;脾运失司,则胃纳亦受影响。两者之间,气机升降协调至关重要。胃气以降为顺,以降纳水谷;脾气以升为用,以升输精微。若升降失常,则脾胃功能紊乱,病变丛生。张锡驹还指出了脾胃与肝、心、肺、肾等脏腑的密切联系,认为脾胃的功能状态,不仅影响消化吸收,更与人体的气血生成、津液代谢、情志活动,乃至整体的免疫力息息相关。 三、胃气虚损的病因病机 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胃气虚损的病因病机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阐述。张锡驹将导致胃气虚损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类: 1. 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辛辣、油腻,或饥饱不均,长期暴饮暴食,都会损伤脾胃阳气,耗伤胃阴,导致胃气虚弱。 2. 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而肝木乘脾土,亦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长期的精神压力和不良情绪,是导致胃病的重要诱因。 3.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尤其是体力劳作,会耗伤脾胃之气;长期思虑过度,也会暗耗脾胃精气。 4. 外邪侵袭: 寒邪侵袭,直中脾胃,易伤脾阳;湿邪阻滞,碍脾运化。 5. 久病体虚: 慢性疾病,尤其是消耗性疾病,会使脾胃功能减弱,胃气日渐虚损。 6. 年老体衰: 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功能自然衰退,胃气也随之不足。 在病机方面,张锡驹认为胃气虚损的根本在于脾胃功能失调,具体表现为: 胃气虚弱: 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减退,表现为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嗳腐吞酸。 脾气虚弱: 脾的运化和输布功能减退,导致水谷精微不能充分吸收,出现腹泻、乏力、消瘦等症状。 升降失调: 胃气不降,出现恶心呕吐;脾气不升,则精微物质下注,出现腹泻。 寒热错杂: 胃气虚损,易感寒邪,出现腹痛喜温;但若感受外邪,或体内宿有郁热,则可能出现虚实夹杂的寒热错杂之证。 痰饮内生: 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水湿停聚,酿生痰饮,常表现为胸闷、咳痰、肢体沉重等。 四、胃气虚损的辨证分型 张锡驹在《胃气论》中,根据胃气虚损的轻重程度、兼夹证的特点,以及病位的不同,将胃气虚损辨证分型,并对各种证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常见的辨证分型包括: 1. 胃阳虚: 胃阳不足,功能减退,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少纳呆,腹部冷感,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2. 胃阴虚: 胃阴亏损,失于濡养,症见胃脘灼痛,嘈杂不适,口干咽燥,消瘦,饥不欲食,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3. 脾胃气虚: 脾胃共同受损,气机不振,症见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弱。 4. 寒邪犯胃: 外来寒邪直中脾胃,伤及胃气,症见胃脘疼痛剧烈,得温痛减,恶食,呕吐清水,腹泻,舌苔白腻,脉紧。 5. 湿邪困胃: 湿邪阻滞脾胃,运化失司,症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恶心欲呕,肢体困重,大便粘滞不爽,舌苔厚腻,脉濡滑。 6. 食滞胃脘: 饮食不慎,积滞不化,阻滞胃气,症见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或呕吐酸腐之物,矢气频频,舌苔厚腻,脉滑。 五、胃气虚损的治法与方药 张锡驹在《胃气论》中,针对不同的证型,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和方药。其治法总则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强调培植胃气,恢复脾胃功能。 1. 温补脾胃,培植胃气: 适用于胃阳虚、脾胃气虚证。常用附子、干姜、白术、茯苓、人参、党参等温补脾胃的药物。代表方如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2. 滋养胃阴,生津止渴: 适用于胃阴虚证。常用生地黄、麦冬、玉竹、石斛、沙参等滋阴生津的药物。代表方如益胃汤、沙参麦冬汤等。 3.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适用于肝郁乘脾,胃气不舒所致的胃痛。常用柴胡、白芍、枳壳、陈皮、香附等疏肝理气的药物。代表方如逍遥散、四逆散等。 4. 芳香化湿,和中理气: 适用于湿邪困胃证。常用砂仁、豆蔻、藿香、佩兰、苍术等芳香化湿的药物。代表方如平胃散、胃苓汤等。 5. 消食导滞,行气散结: 适用于食滞胃脘证。常用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消食导滞的药物。代表方如保和丸。 6. 寒温并用,攻补兼施: 对于一些虚实夹杂的证型,张锡驹主张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灵活变通。 此外,张锡驹还强调了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起居有常在胃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药物治疗是手段,而改善生活方式才是根本。 六、临床应用与价值 《胃气论》以其深刻的理论内涵、严谨的临床论证和丰富的临床实践,对后世中医治疗脾胃疾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胃气”这一核心概念,还为脾胃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可靠的依据。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 理论价值: 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脾胃学说,对“胃气”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临床价值: 为历代医家诊治各类胃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有效的方药,许多经典方剂均来源于或受到本书的启发。 启示价值: 提醒后世医者,治疗脾胃疾病,切不可拘泥于症状,而应深入探究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重视“胃气”的保护和培植。 总而言之,《胃气论》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的胃病学经典著作。它所倡导的“重视胃气”、“培植正气”的治疗理念,至今仍是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本书的问世,无疑为中医脾胃学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胃气论》,我就被它散发出的浓厚历史感所吸引。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整体风格都很统一,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我一直对中医的“整体观”非常着迷,而“胃气”的概念,在我看来,正是这种整体观的一个缩影。它不仅仅是胃的功能,更是整个生命系统活力的重要体现。张锡驹先生的这部著作,我猜测一定会深入探讨“胃气”与人体的元气、津液、神志等等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很多疾病的根源都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有关。重温古籍,学习古人对“胃气”的深刻认识,对于我们理解和维护自身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老实说,我对于中医古籍的阅读一直抱有一种敬畏和谨慎的态度。毕竟,语言的隔阂、文化的差异,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都可能成为理解的障碍。然而,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接触和学习古籍的门槛。特别是《胃气论》这部著作,虽然名字听起来聚焦于一个具体的概念,但我相信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胃气,作为脾胃功能的重要体现,在中医理论中几乎贯穿始终,影响着身体的方方面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古人是如何从“胃气”的盛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又是如何根据“胃气”的变化来制定治疗方案的。或许,其中一些看似朴素的论述,蕴含着解决现代某些疑难杂症的钥匙。

评分

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真是太让人惊喜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回溯传统中医的智慧,寻找那些被历史尘埃掩盖的瑰宝,总能带来别样的启迪。拿到这本《胃气论》,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它的装帧就非常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让人赏心悦目,充满了收藏的价值。我特别喜欢这种能够让读者穿越时空,直接与古代医家对话的感觉。那些字里行间流淌着的,不仅仅是医学理论,更是他们对生命、对疾病、对人体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经验。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其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看着那些古朴的文字,想象着张锡驹先生当年是如何在静谧的烛光下,字斟句酌地写下这些医学精粹,我就已经感到一种莫名的敬畏和感动。我相信,这本《胃气论》一定蕴含着解决现代医学难题的宝贵线索,等待着我去发掘和领悟。

评分

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简直是中医爱好者的福音!我之前就一直想找一些权威可靠的古代医籍原文来学习,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是杂乱无章,要么是翻译生硬,很难体会到原文的精髓。这次《胃气论》的出版,正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和专业的态度,让人一看就觉得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著作。我非常好奇张锡驹先生在“胃气论”这个主题上,究竟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创新。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胃气”是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概念,它不仅关乎消化吸收,更牵涉到人体元气的生成和生命力的强弱。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深入理解“胃气”在古人眼中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

拿到这本《胃气论》,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分量”。不是指物理上的重量,而是它所承载的学术厚度。作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一员,它被如此郑重地整理出版,本身就说明了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虽然对胃气的概念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并非第一次接触,但真正深入研究其古代的渊源和内涵,还是通过这套丛书才得以实现。张锡驹先生的这部著作,名字就极具指向性,直击中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核心理论。我期待从中能够了解到,在那个时代,医家们是如何理解“胃气”的生理功能,它与哪些脏腑、经络有着怎样的联系,以及在临床上,又是如何通过观察和调理“胃气”来治疗各种疾病的。尤其是在现代人普遍存在消化系统问题,亚健康状态普遍的当下,重温古人的智慧,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治疗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