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魅力剪辑:影视剪辑思维与技巧》还让作者想起了建设有效的、通用的影视艺术教科书的问题。没有或者缺少稳定、成熟、通用的教科书,是我国影视艺术高等教育的一个通病。这些年,我们的影视教师们也写出了不少的专业著述和教科书,但是很少有在全国具有相同专业的教学院校里,甚至自己的教学中正式使用的,更谈不上像我们看到的一些美国影视教科书那样,根据教学效果和时代发展不断修正出版几版、十几版的了。究其原因,一是不少著述是为了评职称、获学位而作,属“理论专著”,不适合课堂教学使用(一个奇怪的行政规定造成了这一现状:教材不能算作评职称的专业著作)。二是一些教师坚持只用自己的教授大纲和教学方法,对国内外他人的教材不屑一顾,不仅不用,连看都不看;不少人士等到退休后,才把自己的教材与经验整理成书出版,可已经无法在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和修改了。
作者简介
周新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国家一级剪辑师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常务副会长
曾剪辑的电影近百部,电视剧几百集
其主要剪辑作品:
电影《大阅兵》陈凯歌导演
1986年获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电影《血色清晨》李少红导演
1992年获第14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最佳影片金奖
电影《四十不惑》李少红导演
1992年获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
1993年获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奖
电影《云南故事》张暧昕导演
1994年获上海影评人大奖
电影《红粉》李少红导演
1995年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6年获印度国际电影节大奖金孔雀奖
电影《黑眼睛》陈圄星导演
第8届金鸡奖最佳新片奖
1997年获华衰奖优秀影片奖
1997年获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电影《荆轲刺秦王》陈凯歌导演
2000年金鸡奖最佳剪辑奖提名
电影《横空出世》陈国星导演
2000年第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
2000年华表奖优秀影片奖
电影《王首先的夏天》李继贤导演
第七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2002年基俘尼电影节康纳奖铜怪兽奖
电影《聊聊》陈国星导演
2002年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
电影《我的法兰西岁月》翟俊杰导演
2004年获华表奖优秀影片奖
电影《日日夜夜》王超导演
第26届南特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青年评委会大奖
电影《没有音乐照样跳舞》李继贤导演
20615年华衰奖童年最佳故事片奖
电影《天狗》威健导演
2006年获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2006年金鸡奖最佳影片奖
电影《西干道》李继贤导演
2007年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电影《公园》尹丽川导演
第56届德国曼海姆海德堡国际电影节国际电影评论人大奖
电视剧《大工匠》陈国星导演
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
电视剧《我们生活的年代》张建栋导演
2008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电视剧称号
2008年度国产电视剧题材贡献奖
2008中国骄子新锐榜年度电视剧
电视剧《潜伏》姜伟导演
第15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
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
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剪辑奖
2009年荣获剪辑行业“突出贡献奖”表彰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什么使电影成为电影,是剪辑。
——《黑客帝国三部曲》剪辑师 扎克·斯坦恩伯格
剪辑是魔术,魔术就是发现一些新的东西,没想到能为电影所用。
——TCEP公司制片人 温迪·爱坡艾伦·里姗
一旦意识到电影是剪辑的组合,那么剪辑就始终是关注之处。
——《英国病人》《冷山》导演 安东尼·明格拉
目录
第一章 从这里走进剪辑
一、七个人和一个电影时代
二、24格里的门道
三、剪辑点: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第二章 为每部电影建起自己的情节走势结构图
一、剧本怎么读
二、建立起情节走势结构图
三、导演和剪辑师:照镜子与一场博弈
第三章 造一座剪辑之塔:从粗剪到精剪
一、为影片号脉
二、粗剪:完成每场戏的戏剧任务
三、精剪:调整细节、完善结构、确立叙事、形成风格
第四章 跳切:让镜头跳舞
一、戈达尔断代电影:《筋疲力尽》12刀引起的大地震
二、让观众的眼睛跳舞:跳切在电影中的运用
第五章 省略:电影中的完形心理学
一、省略为什么能在电影中运用
二、剪辑师如何运用镜头做省略:我们该抽离什么?
三、跳出节奏、省出余韵:影片《雷》的剪辑分析
第六章 多重蒙太奇奏响的电影协奏曲
一、追本溯源话蒙太奇
二、用多重蒙太奇重塑电影
第七章 构建电影时空的“立交桥”
一、剪辑是解构和重建电影时空结构的“柳叶刀”
二、用“立体剪辑”构建时空“立交桥”
第八章 商业片剪辑:捧一席视觉的盛宴
一、商业电影的兴起
二、变幻凌厉的商业片剪辑
第九章 艺术片剪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用影像说出心中的话
二、剪出影片的灵魂
附录 镜头语言基本知识一览
后记
精彩书摘
要强调的是,这种碎片式叙事,虽然在非主线情节上大刀阔斧地省因略果,快速推进,但在影片要表达的主题,也就是关键情节点或是高潮营造上则不惜花费大量篇幅,细细地展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和关系。比如《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展现兄弟情、爱情的地方都是如此。这种详略得当的处理,也正是剪辑师很好地拟定和把控住了情节走势结构图的结果。
2.一段落或一场戏里的镜头力量配比坐标
整部影片有大的情节走势结构体系,每一个段落也有自己小的坐标轴。也许,电影剪辑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个建立其独有的结构体系和坐标轴的过程。
当情节走势结构图建立之后,剪辑师心中就有了整体剪辑思维和用力的方向,知道详略的地方。他就能根据走势图去审视素材,确定叙事方式,再去具体构架出一场场戏的剪辑坐标来。这就像前面我们说到读剧本,还要去找段落里的结构方式一样,我们也要弄清楚一场戏里的镜头力量配比坐标。但这和建立整体的情节走势结构图又不相同。
如果把一部电影中一个段落或一场戏里的叙事时间、叙事速度当作坐标的X轴,把这场戏中人物的情绪、情节的高潮当作Y轴的话,段落剪辑就是在这个坐标轴上按照这场戏在整体的情节走势结构图中所处的轻重程度,做不同的镜头力量分配,然后再在这场戏中按照前面所讲的读剧本时做小的段落结构图的方式,打出一个又一个的坐标点,以控制好这场戏的节奏和人物情绪。哪些地方是情节的高潮,人物情绪的高潮,是要渲染的,那么这个点在坐标轴上一定打得比较高,两点间的距离也一定比较长,因为我们要用比较大的力量来实现它或者说推高它;反之,哪些地方是推进叙事的,是过渡连接的,在坐标上的点就会比较低,距离也会比较短。我们讲的这个“两点间的距离”的长短并不是表示剪辑的节奏快慢和剪辑点的多少,而是说这个段落(一组镜头链)的总体长度,是剪辑师分配给它的力量的多和寡。这一个个的坐标点到最后会连成抛物线,我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个段落的叙述速度(节奏)的快慢、情节点的设置位置和人物情绪的高低起落。要强调的是,除了节奏快慢,剪辑率也是力量分配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剪辑率,就是在一个段落的镜头链组成中,我们决定分布几个剪接点,以及每个剪接点对应的镜头所留的长度。一般来说,如果在一个段落里,每个剪辑点所留的长度大致相当的话,会形成一种经由重复产生的节奏,这和动作相似的镜头组接相类似,都是观众在观影时因为镜头的某种重复感(或是画面内容、或是摄影机运动、或是这里我们说的镜头长度)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感受。但这种节奏如果不断持续,就会让观众感觉疲劳,从而失去兴趣。所以当我们想渲染高潮或情绪时,一是往往会改变节奏,或快一些(让镜头长度变短、增加剪辑率),或慢一些;二是在这个高潮段落中,本身也不采用相同的剪辑率,常常会让后一个镜头比前一个镜头短一点,然后逐步加多剪辑点,形成越来越快的感觉,让观众由心理上的动荡引发紧张感,起一种强调作用,此时抛物线逐步上升,到了顶端,再用相反的方式,让其慢慢回落,高潮段落做完,回到原来的剪辑节奏上,进行叙事推进。
当然,段落剪辑的镜头力量配比坐标轴中的抛物线,根据叙事线索多少的不同和结构的相异,会呈现出多种数量和形态来。这些数量和形态与最初的剧本比起来,可能大致相同,也可能有了很大的改动,但总是要根据导演的创作意图将其拍摄风格推向极致。
下面,我们通过《天狗》来说一说情节走势结构和段落剪辑的镜头力量配比坐标的一些建立方式。
《天狗》的立意是什么?是个人坚守正义和群体追逐利益的对峙,批判的是集体在蒙昧中对于法律的践踏和强权的妥协,也颂扬了退伍军人狗子对于人性和正义的坚守。
依据剧本的情节走势结构图,首先可以拎出这样一条大线:
狗子进村受到村民欢迎——狗子退礼——孔家兄弟亲自邀约狗子喝酒拉拢他——狗子被打——狗子护林打死人。
……
《光影的炼金术:电影叙事结构与视觉语言》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电影制作的核心——叙事结构与视觉语言的交织,旨在为电影学习者、独立制片人以及所有对电影艺术有深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精妙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我们不再关注单一的剪辑技术,而是将视野提升至更宏观的层面,探讨如何利用镜头运动、场景调度、光影布局和声音设计,去构建一个复杂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世界。 第一部分:叙事结构与原型构建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电影叙事的底层逻辑。我们认为,一个伟大的故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经过时间检验的结构模型之上。 1. 经典三幕剧的解构与重构: 详细分析英雄之旅的十七个阶段,不仅仅是罗列步骤,更重要的是阐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和文化共鸣。我们探讨如何有意识地打破或颠覆这些经典结构,以适应现代观众对新鲜感的追求,例如如何在前三十分钟内完成“激励事件”,以及如何巧妙地隐藏“中点转折”。 2. 场景的结构学: 场景是故事的基本单元,但并非简单的动作堆砌。我们引入“场景密度”的概念,分析一个场景中包含的信息量(情感、信息、冲突)与场景长度之间的平衡关系。通过分析多部经典电影的剧本,展示如何通过场景的排列组合,逐步构建角色的内在弧光与外部冲突的螺旋上升。我们特别关注“潜文本”的营造,即画面和对话之外,通过环境和角色的细微反应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3. 角色驱动的叙事: 探讨角色动机的层次性。一个有力的角色需要清晰的“需求”(Want)和深刻的“需求”(Need)。本书提供了一套角色塑造工具,包括“恐惧映射表”和“秘密日记”练习,帮助创作者深入角色的潜意识。我们强调,角色的选择和决策必须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唯一驱动力,而非依赖偶然事件。 第二部分:视觉语言的语法与修辞 如果说叙事是骨架,那么视觉语言就是血肉。本部分将电影视为一种“可被观看的语言”,细致阐述其语法规则和修辞手法。 1. 摄影的哲学: 深入探讨景别、角度和运动的心理学基础。广角镜头带来的空间压迫感、长焦镜头带来的情感抽离感,以及仰视与俯视对权力关系的暗示。我们分析如何运用“非自然”的摄影角度(如荷兰角)来表达角色的精神错乱,并区分“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在不同叙事阶段的应用。 2. 光影的绘画艺术: 光影不仅是照明,更是情感的载体。本书系统梳理了伦勃朗光、蝴蝶光、分离光等经典布光模式,并结合现代数字照明技术的应用,讲解如何通过色彩温度(冷暖色调)和光比(高光与阴影的对比度)来预示故事的基调和角色的命运。例如,如何使用低调光来营造悬疑,或使用高调光来强调纯真与理想。 3. 空间与环境的叙事功能: 探讨“布景”和“美术”如何成为无声的演员。一个封闭的房间如何限制角色的自由,一片荒芜的景观如何象征内心的空虚。我们分析空间调度(Mise-en-scène)中,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如何体现其社会地位或情感状态,以及环境设计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而非仅仅是背景装饰。 第三部分:声音与节奏的隐形雕塑 电影的完成度往往依赖于其听觉体验。《光影的炼金术》将声音视为与视觉同等重要的叙事工具。 1. 对白与非对白声音的平衡: 探讨对白的功能性(信息传递)与情感性(语气、停顿)。更重要的是,我们聚焦于“环境声场”的构建。一个精心设计的环境声(Ambience)能瞬间将观众带入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并强化角色的感知。 2. 节奏的建立与打破: 本部分超越了简单的场面切换速度,深入讨论“时间感”的操控。我们分析长镜头如何拉伸时间,营造紧张感;短促的蒙太奇如何压缩时间,制造冲击力。节奏不仅仅是视觉的快慢,更是情感的起伏和呼吸的控制。我们会展示如何通过声音设计(如心跳声、时钟声)来主动控制观众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 3. 音乐的潜意识引导: 音乐是情绪的催化剂。本书旨在教授创作者如何避免俗套的“注脚式配乐”,转而探索如何利用音乐的“不和谐性”来制造不安,或通过“主题再现”来呼应角色的内心变化。我们分析了作曲家如何巧妙地将音乐元素融入到角色对白或环境声中,实现无缝过渡的听觉体验。 结语:电影语言的整合 最终,本书强调,真正的电影魔力来自于上述所有元素——叙事、视觉、声音——的有机融合。它不是一套孤立的技巧手册,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像电影制作人一样思考”的指南。通过对无数经典与当代作品的案例分析,读者将学会如何审视一部影片,不仅看到“发生了什么”,更能理解“它是如何被讲述的”,从而掌握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有力、令人难忘的光影作品的炼金术。 适合读者: 电影专业学生及教师 独立电影制作人与编剧 对电影艺术理论有深入研究兴趣的爱好者 寻求提升视觉叙事能力的摄影师和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