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精)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春华 著
图书标签:
  • 丝绸
  • 中国古代
  • 设计素材
  • 锦绫
  • 装裱
  • 纹样
  • 图案
  • 传统文化
  • 艺术设计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74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6509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顾春华著的《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装裱锦绫卷)(精)》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子课题“中国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中锦绫纹样的信息提取与设计元素分析”的研究成果。本书主要采集了手卷、立轴两种古书画形制的包首、天头、地头、隔水、副隔水等部位的纹样信息,精选其中的142幅锦绫纹样绘成矢量图,并附上所采集的原图和简要的纹样分析。希望通过对古书画装裱丝绸材料纹样的研究,拓宽中国传统纹样研究的视野,为古今书画装裱纹样等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参考资料。

内页插图

目录

装裱锦
装裱绫
文物图片来源(数字为本书纹样编号)
后记
敦煌壁画的色彩秘密:一卷穿越千年的飞天彩绘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深入敦煌莫高窟的斑斓世界,探寻那些历经千年风霜依然熠熠生辉的壁画色彩技艺与设计精髓。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或艺术断代研究,本书聚焦于壁画颜料的物质性、色彩的象征意义及其在佛教造像中所扮演的叙事角色。我们摒弃对壁画题材的宏观梳理,转而进行微观的、材料学的考察,力求揭示出古代匠人如何利用有限的天然矿物和植物提取物,构建出既符合宗教教义又具备高度审美价值的视觉体系。 第一章:来自大地的颜料——矿物基底的秘密 本章详细剖析了敦煌壁画中最为核心的无机颜料来源。首先,我们将目光投向构成壁画亮色基调的朱砂(汞硫化物,鲜红色)、铅丹(四氧化三铅,橙红色)和雄黄(硫化砷,明黄色)。我们不仅讨论了这些矿物的物理特性,如颗粒大小如何影响着色力与附着力,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在不同朝代的使用频率和地域差异。例如,早期洞窟中对昂贵朱砂的节制使用,以及曹氏归义军时期对本土赭石(铁氧化物,土红色)的广泛依赖,这些都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物料获取途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敦煌壁画中特有的“石青”与“石绿”的运用。这些源自孔雀石和蓝铜矿的绿色与青色,在壁画的佛光、菩萨宝冠和净土场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通过对实物样本的成分分析,还原了匠人对这些矿物进行精细研磨、淘洗、乃至“蒸炼”以求达到特定色调的过程。我们还将对比盛唐时期与晚唐五代时期在青绿色调使用上的细腻变化,这种变化并非随机,而是特定时期审美风尚与技术成熟度的体现。 第二章:植物的馈赠与化学的魔术——有机染料的运用 与矿物颜料的恒久稳定不同,有机颜料的保存状况往往更具挑战性,但也更富含化学研究的趣味性。本章着重探讨了如茜草(深红色)、栀子(黄色)和靛蓝(深蓝色)等植物提取物在壁画中的应用。 我们重点考察了“白土”作为有机染料载体的重要性。在很多情况下,天然的植物染料色泽偏淡或透明,为了使色彩饱和并固着于墙体,匠人常会将植物汁液或浸泡液与特定的白色矿物基料(如高岭土或白垩)混合。本书通过模拟实验,重现了古人如何控制温度、酸碱度来提取最纯净的靛蓝,以及如何利用蛋清或动物胶作为媒染剂来固定这些易褪色的色彩。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朝代对靛蓝的使用偏好,发现早期壁画中靛蓝常用于描绘佛陀袈裟的深邃褶皱,而中晚期则更多地被用于描绘天空与水域,体现了色彩语汇的演变。 第三章:色彩的叙事学——宗教语境下的色谱解读 色彩在敦煌佛教艺术中绝非单纯的装饰,而是严谨的“语汇”。本章脱离物质层面,进入到色彩的符号学与功能分析。我们按照佛教的“五方五佛”体系,系统梳理了五种基本色(青、赤、黄、白、黑)在特定场景中的功能定位。 例如,红色(赤色)在描绘火焰、光芒与大日如来时所体现的“威严”与“智慧”;而淡雅的青色与白色组合,则常用于表现菩萨的“慈悲”与“空灵”。书中特别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洞窟壁画——如第158窟的药师佛、第220窟的反弹琵琶——进行局部色彩的微观剖析,解析匠人如何通过相邻色彩的对比度、饱和度差异,来引导观者的视觉焦点,从而强化壁画的故事叙事节奏。我们还将对比不同时期对“金色”的表达手法,从早期使用金箔贴饰,到盛唐时用矿物颜料模仿的“土金”效果,揭示出审美取向的转移。 第四章:壁画的技法与修护的挑战——工艺的传承与损毁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焦点转向技法层面,探讨了“打底”、“起稿”、“敷色”与“晕染”的完整流程。我们详细介绍了“灰泥打底”的配方,包括对沙土、草筋和草木灰的严格比例控制,这是壁画耐久性的基础。 重点阐述了晕染(如晕染佛像的脸庞和身体的体积感)的精妙之处,这种技法依赖于对颜料湿度的精确把握,以及多层薄涂的叠加。同时,本章也客观分析了现代修护工作对壁画颜料层带来的潜在影响,并对比了不同代际修护专家采用的材料与理念差异。通过对敦煌壁画色彩生命周期的追踪,本书为研究古代材料科学、工艺美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全书辅以大量高精度细节图和实验数据图表,旨在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严谨的参考,同时也为对古代美术工艺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打开一扇通往敦煌色彩深处的奇妙之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中国传统纹样的书籍汗牛充栋,很多都是重复和低质量的翻印,买回来常常让人大失所望。但这本《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给我的感觉是脱胎换骨的。它的选材显然是经过了极为苛刻的筛选和考证,那些罕见的、仅仅在少数考古报告中出现过的精美织锦,竟然也被系统地收录了进来,并且是以高清的、未经过度现代修饰的面貌呈现。这种对“原真性”的追求,是任何一个真正想挖掘传统宝藏的人所看重的。我感觉这套书的编辑团队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联络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才能汇集如此全面且高质量的资料,这绝对是资料汇编领域的里程碑式工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光是捧在手里摩挲着那层锦绫的质感,就已经让人心生欢喜。封面那种古朴而又不失典雅的晕染效果,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丝绸织就的黄金时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内容厚重、阅读起来有些枯燥的学术专著,但拿到实物后,那种精装的厚重感与内容本身的视觉冲击力形成了完美的平衡。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图录,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从边缘的烫金处理到内页纸张的选择,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制作者对“中国古代”这一主题的敬畏与热爱。光是翻阅目录,那些对纹样起源的划分,就已经展现出作者在梳理庞大素材时的严谨与匠心。我迫不及待想看看那些失传已久的织造工艺是如何被这些精美的图样所记录和传承下来的,这套书本身就是对古代手工艺的一种致敬礼赞。

评分

我注意到,这套书的装裱形式——“锦绫卷”这个概念本身就极具匠心。它试图模仿古代丝织品卷轴的展示方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平装书无法给予的。当我轻轻拉开其中一卷(如果它真的可以像卷轴一样展开或被特定方式展示),那种仪式感和对历史的尊重感油然而生。它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可触摸的古代艺术展厅。这种对载体本身的重视,反过来也提升了内容的可信度和艺术价值。它告诉我们,古代的丝绸不仅仅是布料,更是文化与权力的载体,而这种展示方式,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神圣性。我期待它在实际应用中,能否真的在视觉上带给我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视觉艺术创作的设计师,我对于“素材”类书籍的要求是极高的,它们不仅要具有研究价值,更要能提供直接的创作灵感。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将图样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了专题性的、有逻辑的分类。例如,对龙凤纹样的不同历史时期演变,不同地域风格的对比,都做得极为清晰。我尤其欣赏它在展示单个纹样时,对局部细节的特写处理,那几乎是纤维级别的清晰度,能让人清楚地看到古代匠人走线的力度和色彩的搭配逻辑。这种高保真的图像呈现,对于需要复原古代纺织品纹样的同行来说,是无价之宝。它不仅仅是给你看“是什么”,更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传统符号语境的理解,远超一般的图集范畴。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套图系对于非专业读者的意义,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中国古代美学核心的窗口。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其上的纹样承载了古人对宇宙、自然乃至社会秩序的理解。这本书的编排,即便是对纹饰不甚了解的人,也能通过其丰富的色彩变化和结构对称性,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那种内敛而又磅礴的力量。它摒弃了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转而用最直观的视觉语言进行沟通,这对于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领域的活化利用,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这不单单是“好看”,更是“有用且有深度”的典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