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马 心灵的慰藉 张道一民艺学研究

纸马 心灵的慰藉 张道一民艺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道一 著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纸马
  • 心灵慰藉
  • 张道一
  • 民艺学
  • 传统文化
  • 宗教信仰
  • 民间信仰
  • 仪式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010082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179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读者诸君,您见过主要供焚烧的神像吗?您知道什么是“纸马”吗?
  经常有一些朋友问起,不仅是年轻的后学,也有我的同辈,不知“纸马”为何物,是不是艺术。我也不是专门研究此物的,因为关心我们民族的底层文化,在我进入晚年的时候,想把散落于民间的各种形式的艺术收拢起来,探讨真正的文化基础所在。这种艺术又带有宗教的性质,反映出一种信仰和意识,流布于民间,其图像大都是用木版刻印的。艺术虽有高下之分,但不能说不是艺术。从其形式的特点看,它是一种很少被人注意的版画小品。
  有趣的是,这种被称为“纸马”的木版印刷图像,异名很多,如“甲马”“神马”“禄马”等,唯独不说是版画。长期以来,刻印者和使用者都不认为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纸马”,最初确实是单一的马。敬奉神的人要用马请神送神,也要用马驮运敬神酬神的钱财(纸钱和银锞)。但是,神仙很多,所谓“天地三界,十方万灵”,要请的是什么神呢?这样,就出现了内容不同的三种图像:纸马、纸钱和要请的具体神祗。直到现在,还有人将三种图像一起烧。为了简便省事,便将三者合一,或是由神像代表,统称“纸马”,因为马起了沟通、传递的作用。
  木版印刷的“纸马”,主要表现的是神,但不是早期的形式,而是在我国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产物。汉代虽然有了纸,但还不见用纸敬神的记录;唐代开始出现了“以纸寓钱”,在敦煌发现的多种纸钱是用剪刀剪出成串的铜钱或银锭样式,也已有捺印(戳印)的小型佛像。纸马的发展和普及是在宋代,很快流布于全国;明清两代为鼎盛期;进人民国之后,在一些重点地区还能看到不少。随着科学昌明和新知识的传播,烧纸马的风习逐渐减少,有的地区已经消失,所见不多了。
  在古代,纸马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敬神方式,或者说是原有方式的改进。因为人们祭神的目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具体,将有些实际需要变成了愿望的表达。另一方面,纸马的式微,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的进步,但也有人不愿丢掉那个“神”的外壳,采取了“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当现代新的拖拉机之“机神”(吉神)和“汽车之神”的纸马出现后,说明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已经改变,不是求神赐给他拖拉机或汽车,而是“见神提神”,注重安全了。
  纸马为什么要焚烧呢?简单地说,是升天,使它随着火焰的缭绕飘向天界。
  神仙住在天上。如果你要求神,那么多的神仙,你求哪一个呢?即使神仙们“有求必应”,也不能一起都来。神像的纸马如同请帖,须要指明,对应具体的哪一位神仙,他也就“有求必应”了。这样既方便,又不会弄错。
  我不在教派,也没有吸过那个“鸦片烟”。因为神是人创造的,所以我在想,数千年来,社会不断变革,国家变了,人的思想也变了,难道神就永远不变吗?原始神话的神,主要是用虚幻的想象来解释一些大自然的现象,以后宗教出现,打起了“救世解难”的旗号。宗教都有明确的教义和教规,神的职守和级别也很严明。我国的道教曾将一些神话糅了进去,当想象人能通过修炼而升“仙”时,道教也复杂得多了。宗教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大都教人为善。丁光训大主教住在南京,我因为研究工艺美术,写了一本《造物的艺术论》,提到了“谁是造物主?”引起了丁先生的注意,通过朋友介绍而相交。我问他到底有没有上帝?他没有直接回答,非常和蔼地笑咪咪地回问我:“你说呢?”我当然不敢直说有或无。他说:“宗教是一种思想和信仰,对于上帝,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就没有。”听了这话,我恍然联想到:这不就是孔夫子的“祭神如神在”吗!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题解

第一章 人与神
一、人创造了神
二、神主宰着人
三、人死归土为鬼
四、阎王殿与酆都城
五、好人死后成神
六、人怎样升天

第二章 敬神如神在
一、以实物酬神
二、纸钱的出现
三、快马的介入
四、“禄马”内涵的大扩展
五、古典小说中的纸马
六、焚化的神像
七、三纸组合照天烧

第三章 天地与宗教大神
一、天地崇拜
二、三教信仰
三、佛教之神
四、道教之神
五、孔教非教

第四章 全神、众神与远古神:
一、全神
二、佛道全神
三、众神
四、远古之神

第五章 自然之神与农牧之神
一、太阳和月亮
二、星科之神
三、山神土地
四、水火树木之神
五、农业牧业之神

第六章 祖先之神与家宅神
一、家堂轴与三代宗亲
二、家宅之神
三、镇宅平安

第七章 生老病死之神与五福大神
一、生育养育之神
二、长命之神
三、药王与医神
四、丧葬之神
五、五福大神

第八章 灶神与财神
一、灶君(灶王、灶王爷)
二、一家之主
三、耳目之神
四、“三头灶”与“财神进门
五、江南的灶制与灶王
六、财神·增福财神
……

第九章 生活诸事之神
第十章 动物之神

后记·感想

前言/序言

  读者诸君,您见过主要供焚烧的神像吗?您知道什么是“纸马”吗?
  经常有一些朋友问起,不仅是年轻的后学,也有我的同辈,不知“纸马”为何物,是不是艺术。我也不是专门研究此物的,因为关心我们民族的底层文化,在我进入晚年的时候,想把散落于民间的各种形式的艺术收拢起来,探讨真正的文化基础所在。这种艺术又带有宗教的性质,反映出一种信仰和意识,流布于民间,其图像大都是用木版刻印的。艺术虽有高下之分,但不能说不是艺术。从其形式的特点看,它是一种很少被人注意的版画小品。
  有趣的是,这种被称为“纸马”的木版印刷图像,异名很多,如“甲马”“神马”“禄马”等,唯独不说是版画。长期以来,刻印者和使用者都不认为它是一种艺术。
  所谓“纸马”,最初确实是单一的马。敬奉神的人要用马请神送神,也要用马驮运敬神酬神的钱财(纸钱和银锞)。但是,神仙很多,所谓“天地三界,十方万灵”,要请的是什么神呢?这样,就出现了内容不同的三种图像:纸马、纸钱和要请的具体神祗。直到现在,还有人将三种图像一起烧。为了简便省事,便将三者合一,或是由神像代表,统称“纸马”,因为马起了沟通、传递的作用。
  木版印刷的“纸马”,主要表现的是神,但不是最早的形式,而是在我国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产物。汉代虽然有了纸,但还不见用纸敬神的记录;唐代开始出现了“以纸寓钱”,在敦煌发现的多种纸钱是用剪刀剪出成串的铜钱或银锭样式,也已有捺印(戳印)的小型佛像。纸马的发展和普及是在宋代,很快流布于全国;明清两代为鼎盛期;进人民国之后,在一些重点地区还能看到不少。随着科学昌明和新知识的传播,烧纸马的风习逐渐减少,有的地区已经消失,所见不多了。
  在古代,纸马的出现是一种新的敬神方式,或者说是原有方式的改进。因为人们祭神的目的,功利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具体,将有些实际需要变成了愿望的表达。另一方面,纸马的式微,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思想的进步,但也有人不愿丢掉那个“神”的外壳,采取了“旧瓶装新酒”的办法。当现代新的拖拉机之“机神”(吉神)和“汽车之神”的纸马出现后,说明人们的意识和观念已经改变,不是求神赐给他拖拉机或汽车,而是“见神提神”,注重安全了。
  纸马为什么要焚烧呢?简单地说,是升天,使它随着火焰的缭绕飘向天界。
  神仙住在天上。如果你要求神,那么多的神仙,你求哪一个呢?即使神仙们“有求必应”,也不能一起都来。神像的纸马如同请帖,须要指明,对应具体的哪一位神仙,他也就“有求必应”了。这样既方便,又不会弄错。
  我不在教派,也没有吸过那个“鸦片烟”。因为神是人创造的,所以我在想,数千年来,社会不断变革,国家变了,人的思想也变了,难道神就永远不变吗?原始神话的神,主要是用虚幻的想象来解释一些大自然的现象,以后宗教出现,打起了“救世解难”的旗号。宗教都有明确的教义和教规,神的职守和级别也很严明。我国的道教曾将一些神话糅了进去,当想象人能通过修炼而升“仙”时,道教也复杂得多了。宗教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大都教人为善。丁光训大主教住在南京,我因为研究工艺美术,写了一本《造物的艺术论》,提到了“谁是造物主?”引起了丁先生的注意,通过朋友介绍而相交。我问他到底有没有上帝?他没有直接回答,非常和蔼地笑咪咪地回问我:“你说呢?”我当然不敢直说有或无。他说:“宗教是一种思想和信仰,对于上帝,你认为有就有,你认为没有就没有。”听了这话,我恍然联想到:这不就是孔夫子的“祭神如神在”吗!
《千载流光:中国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与审美变迁》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中国传统工艺绵延千年的发展脉络,聚焦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物质形态、技术演进、社会功能以及审美取向的深刻变化。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辅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与文献考据,力图呈现一幅中国传统工艺“活态传承”的动态图景,而非静态的器物罗列。 第一部分:源流溯源与早期形制(先秦至魏晋)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工艺美术的滥觞,重点探讨了史前陶器的文化内涵与技术突破,如新石器时代仰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所蕴含的宇宙观与自然崇拜。进入青铜时代,本书详细剖析了夏商周三代礼器制度对工艺设计的主导作用,分析了“饕餮纹”等典型纹饰的象征意义,以及失蜡法、范铸法等复杂冶金技术的成熟。特别关注了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对工艺生产的标准化影响,如漆器、玉器的生产规模与技术精细度的飞跃,以及丝绸之路开辟后,中西工艺元素初次碰撞所激发的创新火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兴盛如何深刻影响了雕塑、绘画与金银器皿的风格,其“清瘦”、“空灵”的审美趣味,标志着中国艺术从写实向写意过渡的重要阶段。 第二部分:鼎盛与多元的交响(隋唐至宋元) 隋唐五代,国力强盛,工艺百花齐放。本书将唐代工艺置于世界性交流的背景下考察,分析了长安城内坊市制度对工艺生产的组织影响。重点论述了唐三彩的釉色技术如何达到古代陶瓷的巅峰,以及金银器皿上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奇特造型。宋代是士大夫文化成熟的时期,本书认为,宋代工艺的特点是“内敛的精致”与“文人趣味的渗透”。从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烧制工艺与审美哲学差异,到文人画审美对家具、文房用具设计的影响,宋代工艺体现出对材质本真美和极简主义的追求。 元代,民族融合加深,制瓷业的中心南移与青花的成熟被视为工艺史上的里程碑。本书细致分析了景德镇制瓷业的组织模式变革,以及青花图案中元代蒙古文化与汉族传统的复杂交织。 第三部分:集大成与程式化(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是中国传统工艺集大成、也日益走向程式化的时期。明代中晚期,市民经济的崛起促进了日用工艺的繁荣,尤其是家具制作工艺的成熟——榫卯结构的精巧与木材纹理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本书对明式家具的“简、雅、精”进行了深入的美学解读,并探讨了这一时期官营作坊与民营作坊在技术传承与创新上的张力。 清代,宫廷审美对工艺的控制力达到顶峰。本书着重分析了康乾盛世时期,宫廷对各类非凡技艺的征集、整合与再造。例如,象牙雕刻、珐琅彩的烧制,以及广绣、苏绣等地的织绣工艺,在技术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复杂程度。然而,随着工艺的过度装饰化和对西方技艺(如鈇金、玻璃制作)的吸收,本书也辩证地指出了清代后期,传统工艺在创新活力方面趋于衰退,逐渐走向僵化和迎合审美品位的阶段。 第四部分:现代转型与当代困境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近代以来,审视西方工业化浪潮对中国传统手工艺体系的颠覆性冲击。探讨了从“洋货”冲击到“国潮”复兴的百年变迁中,手工艺者如何在新旧观念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本书特别关注了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分析了在市场化驱动下,传统工艺在保持“匠人精神”与适应现代生活需求之间的张力与融合。探讨了当代设计师如何从传统工艺的技术母体中汲取灵感,实现跨界创新,使古老的技艺在当代语境下重获生命力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断代史叙事,采用“技术—审美—社会功能”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传世实物(包括博物馆藏品和考古新发现)的微观观察,结合历史文献、地方志和口述史料,力求重建工艺制作的物理过程与社会背景。书中包含大量精选的实物图版和技术剖析图,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中国工艺美术通史解读。它不仅是一部工艺技术史,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审美情趣与生活哲学的文化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展现出一种极为平衡的学术审慎与人文关怀。它在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的基础上,构建起了坚实的理论框架,但同时,它又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术语堆砌,使得普通读者也能毫不费力地进入其构建的世界。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传播的热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模糊的文化现象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他敢于提出疑问,也勇于承认局限,这种坦诚反而增加了文本的可信度和魅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一种尊重历史留痕的治学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细腻,作者的叙述带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温和与克制,绝非那种浮于表面的浅尝辄止。他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存在于民间生活肌理中的微妙情感和复杂的人性光辉。读起来,我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穿梭在那些古老的村落里,亲眼目睹那些手艺人如何将一生的情感与技艺倾注于手中的物件。那种对“人”的关怀,超越了简单的民俗记录,更像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口述历史。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精细的刻刀,在平凡的表象下,雕刻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时代变迁留下的印记。特别是对某些失传技艺的追溯和描述,充满了敬畏与痛惜,让人在感动之余,也深思我们与传统究竟应以何种姿态相处。

评分

我被书中那种对“物”的独特视角深深吸引住了。它不把民俗物品简单地视为物件,而是将其视为承载了集体记忆和个体生命力的“容器”。每一个被提及的器物、每一个被描摹的场景,都仿佛拥有了自己的呼吸和故事。作者的观察角度非常独特,他没有采用高高在上的学术俯视,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平视的、充满同理心的姿态去解读这些凝固的文化符号。这种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民艺知识,变得生动而可感,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这种将“物性”与“人情”高度融合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工艺价值的认知,让我意识到,它们远不止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历史见证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古典韵味的纸张质感,配合上朴实却又饱含深意的封面图案,瞬间就把我拉入了一个宁静的、充满手工温度的世界。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作者对内容打磨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那种留白处理,不拥挤,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呼吸和沉淀,阅读体验极为舒适。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一场与匠心精神的对话,而不是简单地获取信息。装帧的细节处,比如扉页的处理,也显示出设计者对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让人忍不住想要仔细端详每一个角落。这种对形式美的追求,与书中探讨的主题似乎有着某种内在的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让人心神安宁的氛围。我常常在忙碌一天后,捧着它,光是看着封面和摸着纸张,就能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放松,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心灵慰藉”。

评分

读完之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走出房间,去探寻身边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这本书如同一个温柔的催化剂,激活了我内心深处对“慢生活”和“手工制造”的向往。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不再满足于批量生产的便利,转而开始关注其背后的故事和制作者的用心。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给予的。它没有直接教导你如何生活,但通过对传统民艺生命力的展现,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去寻找并珍惜那些能够安顿灵魂的、有温度的连接点。读完它,世界似乎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值得珍视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