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藥用植物土壤與肥料(王新民)
定價:24.00元
作者:王新民,金紅
齣版社:化學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12203062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結閤當前藥用植物栽培與應用的發展熱點,詳細介紹瞭土壤的特點和分類、藥用植物的營養與肥料的基礎知識、藥用植物實用栽培管理技術以及教學實驗,既可作為藥用植物相關各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農學、園藝、中醫、中藥學、植保、植物營養等專業師生及從事藥用植物土壤肥料科研、生産、管理人員的參考書,同時對指導農民在種植藥用植物時,能夠科學閤理施肥、提高管理水平,起到積極作用。
目錄
篇 藥用植物土壤基礎理論
章 土壤的物質組成
節 土壤礦物質與岩石的風化
第二節 土壤有機質
第三節 土壤水分
第四節 土壤空氣
第五節 土壤熱量
第六節 土壤養分
土壤農化樣品的采集與製備
土壤含水量的測定
土壤質地的測定
土壤速效養分的測定
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測定(重鉻酸鉀容量法)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性質
節 土壤的孔性、結構性與耕性
第二節 土壤膠體與土壤保肥性、供肥性
第三節 土壤酸堿度
土壤結構形狀的觀察及微團聚體分析
土壤容重的測定及土壤空隙度的計算
土壤pH的測定
第三章 主要土壤類型與利用改良
節 棕壤
第二節 黃棕壤和黃褐土
第三節 褐土與紅黏土
第四節 潮土
第五節 沙薑黑土
第六節 鹽土與堿土
第七節 風沙土
第二篇 藥用植物營養與肥料基本原理
第四章 藥用植物營養的基礎知識
節 藥用植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
第二節 藥用植物獲得養分的途徑
第三節 藥用植物吸收養分的主要特點
藥用植物缺素癥狀的外形診斷
第五章 藥用植物科學施肥的基本原理
節 科學施肥的基本原理
第二節 施肥的生産經濟學原理
第三節 藥用植物營養與施肥
第四節 環境保護與施肥
第六章 常用肥料的特點
節 有機肥料
第二節 化學肥料
第三節 腐殖酸類肥料與微生物肥料
常用化學肥料的定性鑒定
堆肥的積製技術
摻混肥料的配製技術
第七章 藥用植物常用施肥技術
節 藥用植物施肥特點
第二節 施肥技術的主要環節
第三節 施肥方式和方法
第四節 常用施肥技術
第三篇 常見藥用植物營養與施肥技術
第八章 根、根莖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人參
第二節 三七
第三節 大黃
第四節 貝母
第五節 丹參
第六節 甘草
第七節 白術
第八節 白芷
第九節 西洋參
第十節 地黃
第十一節 防風
第十二節 柴鬍
第十三節 當歸
第十四節 芍藥
第十五節 麥鼕
第十六節 遠誌
第十七節 附子(鳥頭)
第十八節 闆藍根
第十九節 知母
第二十節 桔梗
第二十一節 黨參
第二十二節 黃芪
第二十三節 黃芩
第二十四節 黃連
第九章 花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紅花
第二節 金銀花
第三節 菊花
第四節 款鼕花
第十章 果實、種子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山茱萸
第二節 決明(鈍葉決明)
第三節 栝樓
第四節 枸杞
第五節 砂仁
第六節 梔子
第七節 薏苡
第十一章 全草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香茅
第二節 絞股藍
第三節 麻黃(草麻黃)
第四節 紫蘇
第五節 薄荷
第十二章 皮類藥用植物營養特點與施肥技術
節 杜仲
第二節 黃柏
第十三章 常見道地或地産藥材的施肥技術
節 牛膝
第二節 白芍
第三節 何首烏
第四節 山藥
第五節 半夏
第六節 天南星
第七節 白附子
第八節 辛夷
第九節 連翹
第十節 木瓜
第十一節 車前
第十二節 夏枯草
第十三節 酸棗仁
第十四節 丹皮
第十五節 荊芥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構建理論體係方麵確實做到瞭極緻,但代價是犧牲瞭閱讀的趣味性和直觀性。如果說藥用植物的種植是藝術,那麼這本書就是在描述繪製這幅畫所用的顔料的分子結構。例如,它花瞭大量的篇幅來討論有機質在土壤中的腐殖化過程,描述瞭微生物群落如何參與營養循環,以及不同氣候條件下這種循環速率的變化。這些信息量巨大,信息密度高得讓人喘不過氣來。我試著將書中的某些觀點應用到我現有的種植實踐中,比如嘗試用特定的微生物菌劑來改良土壤結構,結果發現,書本上的理想狀態與實際田間的復雜多變存在巨大鴻溝。它提供的是“理想模型”,而不是“應對突發狀況的策略庫”。因此,對於那些期待能從中找到快速提升産量的秘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可能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的參考典籍,而不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閱的“工具書”。它的價值在於深度,而非廣度。
評分這部書,說實話,我本來是衝著它名字裏那個“藥用植物”去的,想著能學點兒關於草藥種植的實戰經驗。結果呢,翻開書頁纔發現,我的期待可能有點偏差。它更像是一本深入到土壤微觀世界的探險記,而不是一本手把手的農傢小冊子。比如,書中對於不同土壤質地對植物根係生長的影響,分析得極其透徹,那什麼團粒結構、孔隙度,感覺我不是在看農業技術書,而是在研讀地質學報告。作者似乎對“土”這個字有著近乎偏執的鑽研精神,每一個章節都在強調“基礎”的重要性,土壤的pH值、有機質含量、陽離子交換量這些指標,被拿齣來反復解剖,配以大量的圖錶和實驗數據,讀起來頗有種在啃硬骨頭的勁頭。如果你隻是想知道“這草該施點什麼肥”,那這本書可能會讓你失望,因為它會先帶你走一遍“為什麼這個土壤適閤種這種草,以及怎樣從分子層麵改造它”的長徵。這種嚴謹固然可敬,但對於我這種急於見效的實踐派來說,多少有點麯高和寡瞭。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而不是一連串復雜的化學反應式。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編排邏輯極其傳統,基本上是按照“土壤-水-肥-植物響應”的順序層層遞進,這種組織方式保證瞭知識體係的完整性,但對於追求效率的讀者來說,跳轉起來很不方便。我個人更傾嚮於“問題導嚮型”的學習,比如“我的植物葉子發黃瞭怎麼辦?”然後直接跳到相關的解決方案。但這本書不會給你現成的答案,它會要求你先弄清楚這個黃葉現象可能由哪幾種土壤酸堿度異常、哪幾種微量元素缺乏,以及哪種水肥配比不當引起的。它的思維方式是“溯源”,從最基礎的環境因素開始分析。舉個例子,關於氮肥的使用,它沒有直接給齣推薦用量,而是詳細闡述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速率如何受土壤溫度和含氧量的製約,讀完之後,你會明白為什麼同一個劑量在不同季節效果迥異,但你可能還是不知道下周該施多少剋。這是一種“授人以漁”的終極形態,但過程略顯漫長且枯燥。
評分我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有點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冰山,大部分內容都隱藏在水麵之下,堅實但冰冷。作者對細節的關注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比如在討論磷肥的固定問題時,涉及到瞭鐵離子和鋁離子的絡閤反應機製,以及如何通過調節土壤有機酸來降低這種固定效率。這部分內容非常精彩,展示瞭作者紮實的化學功底。然而,這種對化學和物理過程的過度聚焦,使得關於“藥用植物”本身的生物學特性和種植管理經驗被衝淡瞭。我甚至覺得,這本書的書名應該改為《藥用植物生長環境的物理化學基礎研究》,可能更為貼切。它為我們理解環境要素提供瞭堅實的科學基石,但如果指望它能手把手地指導你如何防治病蟲害,或者如何進行采收後的加工處理,那麼這本書提供的幫助是間接的、需要讀者自行轉化和引申的,它提供的理論深度遠超其實踐指導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非常學術化,簡直就是一本教科書的翻版,充滿瞭嚴謹的邏輯鏈條和密集的專業術語。我尤其關注瞭關於“肥料效應”的那幾個章節,原本以為會介紹市麵上常見的復閤肥或者有機肥的使用技巧,結果它卻把肥料的營養元素吸收機製,從植物細胞壁滲透壓講到光閤作用效率的動態變化。閱讀過程中,我不得不頻繁地查閱背景資料,不然很多論述根本無法理解其深層含義。它不像那種鼓勵你大膽嘗試的園藝指南,反而像一個給研究生設定的閱讀清單,要求你具備紮實的生物化學和土壤學基礎纔能流暢閱讀。不得不說,作者在資料搜集和體係構建上是下瞭大功夫的,脈絡清晰得像一張精密繪製的電路圖,但正是這種“完美”的結構,讓普通讀者感到瞭一種距離感。它沒有留下太多“人情味”的討論空間,一切都是基於科學原理的推導,非常“硬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