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全集 書劄

曾國藩全集 書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曾國藩 著
圖書標籤:
  • 曾國藩
  • 晚清史
  • 書信集
  • 曆史人物
  • 傳記
  • 文化
  • 古代文學
  • 清史
  • 名傢書信
  • 史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妙語書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河北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2111888
商品編碼:29407974060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6-09-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曾國藩全集 書劄

定價:106.00元

作者:曾國藩

齣版社:河北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20211188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在中國曆史上,能夠以書生身份而剋平亂世,戎馬倥傯間亦為學不倦,並在事業和學問上都取得成功的人屈指可數,而曾國藩便是其中之一。他解太平軍之危,救清廷與纍卵之間;有傢書傳世,著書立說,一改桐城派的枯淡之弊。然而又有晚年對天津教案的處置不力。這一切使其文韜武略、傳奇一生始終為人們評說紛紜,也使他成為近代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

曾國藩號稱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集中體現就是這套《曾文正公全集》。《曾國潘全集》由曾國藩的35位門人編校而成,收錄瞭曾國藩一生主要的學問精華,包括奏稿、批牘、書劄、文集、詩集、日記、雜著、十八傢詩鈔、經史百傢雜鈔、經史百傢簡編、鳴原堂論文、求闕齋讀書錄等,從不同的側麵反映瞭這位“韆古*完人”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智慧和實踐,語言平實易懂,同時又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人生心得。全集的編輯者在原文的基礎之上,也進行瞭大量的加工和整理工作,力圖將曾國藩的人格魅力地呈現齣來,將曾國藩的學問傳於後世。

內容提要


《書劄》是曾國藩寫給長官、朋友和僚屬的私人信函。本冊書信按照其寫信的對象進行分類,又對每個人的信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以便讀者查閱。

目錄


目錄

與左宗棠

緻左宗棠鹹豐九年正月十七夜

復左宗棠鹹豐九年=月初四日

緻左宗棠鹹豐九年=月初十日

復左宗棠鹹豐九年=月二十四日

..........

16復鬍林翼鹹豐九年二月十五日

17加鬍林翼鹹豐九年二月十七日

18復鬍林翼鹹豐九年二月二十二日

19復鬍林翼鹹豐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20復鬍林翼鹹豐九年三月初二日

21復鬍林翼鹹豐九年三月十五日

22復鬍林翼鹹豐九年四月十一日

23復鬍林翼鹹豐九年四月十五日

24復鬍林翼鹹豐九年五月十四日

25復鬍林翼鹹豐九年六月初二日

26復鬍林翼鹹豐九年七月十五日

27復鬍林翼鹹豐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28復鬍林翼鹹豐九年八月二十六日早

29復鬍林翼鹹豐九年八月二十八日

30復鬍林翼鹹豐九年九月十六日

31緻鬍林翼鹹豐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32緻鬍林翼鹹豐九年十月初八日

33復鬍林翼鹹豐九年十月初九夜

.........

97加李鴻章片同治六年五月二十八日

98復李鴻章同治六年七月十五日

99復李鴻章同治六年七月二十一日

100復李鴻章同治六年八月初七日

101復李鴻章同治六年九月十七日

102復李鴻章同治六年十月初六日

103復李鴻章同治六年十一月十八日

104復李鴻章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九日

105加李鴻章片同治七年正月初十日

106復李鴻章同治七年正月二十三日

..............

23復李續宜鹹豐十年八月初六日

24緻李續宜鹹豐十年八月=十九日

25復李續宜鹹豐十一年九月初五日

26復李續宜鹹豐十一年九月初九日

27復李續宜鹹豐十年九月=十三日

28復李續宜鹹豐十年十月初五日

29復李續宜鹹豐十年十月=十=日

30復李續宜鹹豐十一年=月=十日

...........

20復郭崑素同治二年五月十八日

21復郭崑素同治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22 復郭崑素同治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23復郭崑素同治二年十月二十日

24復郭崑素同治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25復郭崑素同治三年正月初九日

26復郭崑素同治三年三月十九日

27復郭崑素同治三年四月二十日

28復郭崑素同治三年五月三十日

29復郭崑素同治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30復郭崑素同治三年八月十六日

31復郭崑素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五日

32復郭崑素同治四年正月十八日

33緻郭崑素同治四年閏五月初五日

34復郭崑素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35復郭崑素同治五年五月初四日

36復郭崑素同治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37復郭崑素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38復郭崑素同治七年六月二十三日

作者介紹


曾國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晚清中興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高統帥,後世曾譽為“韆古完人”,被梁啓超稱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國藩1811年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今婁底市縣),1838年考中進士,從此開始瞭輝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曆史上漢族文人為官的高峰,謚號“文正”即為清朝文官的高謚號。曾國藩一生以創立湘軍、開啓中國近代洋務運動以及在識人用人方麵的成就而為世人所熟知。

文摘


序言



《曾國藩全集·書劄》並非一本具體的書籍,而是泛指曾國藩一生留下的書信總集。它承載著這位晚清重臣、儒將,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爭議和影響力的人物,在波詭雲譎的時代洪流中所思、所感、所為的真實軌跡。若要為這批浩瀚的書信內容勾勒齣一個“不包含此書內容”的簡介,我們不妨將其比作一座巨大的、層層疊疊的博物館,而簡介則是其中一張導覽圖,它不指嚮具體的展品,卻能引導您理解這座博物館的整體格局、價值所在,以及如何去“看”。 這座“博物館”的入口,便是曾國藩其人。他並非憑空而降,而是深深烙印在那個時代。他齣生於湘鄉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刻苦,屢試不第後,終於在道光年間躋身仕途。然而,與許多一帆風順的士大夫不同,曾國藩的仕途並非坦途。他曾因“雕蟲小技”之語受到皇帝不滿,也曾被同僚排擠,在官場中跌跌撞撞。他的書劄,便是他行走在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留下的足跡。 一、 曆史風雲的縮影:傢國命運的交織 《曾國藩全集·書劄》最直接、最宏大的價值,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觀察晚清曆史的獨特視角。彼時,中華大地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巨變: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敲開瞭古老帝國的國門,太平天國運動如烈火般席捲江南,腐朽的清政府在內憂外患中搖搖欲墜。曾國藩,作為清廷倚重的肱股之臣,其命運與國傢興衰緊密相連。 他的書劄,便是這場曆史大戲的現場直播。當他在傢書中嚮母親匯報軍情,提及戰役的艱難與士兵的疾苦時,我們讀到的不僅僅是傢人的牽掛,更是那個時代無數傢庭在戰亂中的普遍寫照。當他與湘軍將領、與地方官員、甚至與皇帝本人通信時,我們能窺見他如何調兵遣將,如何權衡利弊,如何在國傢危難之際,以一己之力挑起拯救王朝的重擔。他對於洋務運動的看法,他對西方技術和製度的初步認知,對中國如何應對時代挑戰的思考,都隱藏在他字裏行間。通過這些書劄,曆史的宏大敘事不再是冰冷的數據和結論,而是鮮活的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抉擇與擔當。 二、 治軍理政的智慧:從“一介書生”到“擎天之柱” 曾國藩最令人稱道的成就,無疑是他組建和領導湘軍,並最終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這期間,他展現齣的非凡軍事纔能和政治智慧,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他的書劄,恰恰是解讀這些智慧的鑰匙。 在他的軍事書劄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如何從一個“綠營無用”的現實齣發,摸索著建立一支“有血性”的新式軍隊。他關注士兵的訓練、裝備、糧餉,更關注他們的士氣和紀律。他並非天生的軍事傢,而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反思,從失敗中學習,從經驗中提煉。他與部下的通信,透露齣他對戰爭的審慎態度,對勝敗得失的深刻反省,以及在極端壓力下如何保持冷靜和決斷。 在政治和行政管理方麵,曾國藩的書劄同樣展現齣其高超的手段。他與各級官員的往來,涉及官僚體係的運轉、地方的治理、人纔的選拔與使用、以及如何處理復雜的政治關係。他注重“公”、“誠”、“勤”、“慎”,強調以身作則,用人唯纔,剛柔並濟。他對於官場潛規則的洞察,對如何在一個龐大而僵化的體製內推動改革的思考,以及他如何平衡朝廷的期望與地方的實際情況,都在他的書劄中有所體現。他對待部下,既有嚴格的要求,也有寬厚的情誼,這種“恩威並施”的領導藝術,也是他能夠凝聚人心、成大事的重要原因。 三、 修身養性之道:一位儒者的內心世界 曾國藩作為深受儒傢思想浸潤的士大夫,其書劄更深刻地揭示瞭他作為一個人,一個儒者的內心世界和人生哲學。他將儒傢“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踐行於自身,不斷進行自我反省和道德錘煉。 在他的傢書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對妻兒的關愛,更是他對子女教育的殷切期望,他對傢族道德傳承的重視。他教育子女讀書,學習聖賢之道,但更強調實踐和品德。他寫給傢人的信,往往充滿瞭樸實的生活細節,但也透露齣他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對世事無常的感慨,以及在功名利祿麵前保持清醒和淡泊的態度。 同時,曾國藩的書劄也展現瞭他作為一位“求諸己”的實踐者。他有自己的睏惑、痛苦,也有自己的堅持和信念。他會因為仕途的不順而苦惱,會因為戰爭的失利而自責,但他總能通過反思和學習,找到前進的方嚮。他對於“讀書”的理解,並非僅僅是皓首窮經,更是將聖賢之道融匯於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他對“道德”的追求,並非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每一個具體的行為和決策中。他的書劄,是一部關於如何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內心寜靜、實現自我價值的生動教材。 四、 治學育纔的理念:為國傢培養棟梁 曾國藩不僅是一位軍事傢和政治傢,他也是一位傑齣的教育傢。他興辦湘學,培養瞭大批人纔,其中包括李鴻章、左宗棠等日後叱吒風雲的人物。他的書劄,也為我們展現瞭他在這方麵的理念和實踐。 他對於人纔的認識,並非隻看學曆或名氣,更看重一個人的品德、能力和潛力。他善於發現和啓用那些被埋沒的“璞玉”。他與自己培養的人纔通信,既有指導和鞭策,也有鼓勵和支持。他會根據不同人的特點,給予不同的建議和幫助。他對學生們寄予厚望,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國傢的棟梁,承擔起時代的責任。 在治學方麵,他強調“實事求是”,反對空談和虛僞。他鼓勵學生們廣泛涉獵,但更注重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他對學生們在學業上的進步和睏難,都給予瞭高度的關注。他的書劄,可以說是對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一種生動注解,也是對如何培養有擔當、有作為的現代人纔的深刻啓示。 五、 時代的鏡子,人性的寫照 總而言之,《曾國藩全集·書劄》並非簡單的一堆信件,它們是一麵時代的鏡子,映照齣晚清中國跌宕起伏的曆史;它們也是一幅人性的畫捲,展現瞭曾國藩作為一位政治傢、軍事傢、教育傢、以及一個普通人的復雜而真實的內心世界。 閱讀這些書劄,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那個時代的挑戰與機遇,理解中國近代史的復雜脈絡,理解一個偉大的靈魂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以其智慧、毅力和道德力量,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它們提供的是一種“看”的方式:不是去簡單地尋找“答案”,而是去感受“過程”,去體會“思考”,去領悟“選擇”。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智慧的結晶,更是對每一個試圖在時代洪流中尋找自我價值的人,無聲卻有力的指引。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體驗上,我必須點贊其注釋體係的完善性。對於一些地方的典故、官職的變遷,或是當時特有的方言術語,注釋都給得及時且精準,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避免瞭頻繁中斷查閱的煩惱。許多曆史人物的名字和事件,如果不是通過這樣詳盡的注解串聯起來,很容易在腦海中形成模糊的印象。這本書的注釋工作,簡直就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導遊,在你疑惑的瞬間,便為你點亮前方的路標。這體現瞭齣版方對普通讀者的關懷,知道嚴肅的史學著作,如果不加以適當的引導,很容易成為少數專傢的“自娛自樂”。正是這種細緻入微的配套服務,使得本書的知識密度得以高效地傳遞。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真是讓人愛不釋手。翻開扉頁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我特彆欣賞齣版社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字體選擇的古樸典雅,與曾公那個時代的氛圍很是契閤。閱讀過程中,光影投射在泛黃的書頁上,仿佛能聞到墨香,感受到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撲麵而來。裝幀設計上沒有過多花哨的修飾,保持瞭對這位曆史人物應有的尊重和肅穆,這對於一本嚴肅的傳記或文集來說至關重要。我記得我是在一個安靜的午後,泡瞭一壺清茶,慢慢地品讀,那種心境的沉澱是其他快餐式閱讀無法比擬的。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每一次的摩挲和翻閱,都是一次與古人精神世界的深度對話。我把這本書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它本身就是一種精神的坐標,提醒著我處世應有的審慎與堅韌。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字風格變化多端,展現瞭非凡的駕馭能力。時而如山嶽般沉穩莊重,筆力遒勁,透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威嚴;時而又在私密的信劄中流露齣人性的柔軟與細膩,那種對傢人朋友的深切關懷,讓人感覺到他絕非一個冰冷的政治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復雜個體。這種在不同文體間遊刃有餘的切換,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張力與層次感。我尤其喜歡那些充滿哲思的段落,它們寥寥數語,卻蘊含著對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穿透力。這種文學與思想的完美融閤,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史料匯編,成為瞭值得反復咀嚼的文學經典。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啓發,在於它對“修身”這一主題近乎苛刻的探討。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成就,其根基在於品格的錘煉,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那個時代對“完人”的極緻追求範本。我尤其關注其中關於自律與反省的篇章,那些每日惕厲自省的記錄,對於今天這個充斥著浮躁與即時滿足的社會,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我試著模仿書中所倡導的“日課”習慣,雖然效果遠不及書中主人公,但僅僅是這種“嚮內求索”的過程,就已讓我獲益匪淺。它教導的不是如何投機取巧,而是如何耐得住寂寞,在漫長的時間跨度裏,用持之以恒的努力雕刻自我。這種內在的力量,比任何外在的權勢或財富都更加持久和可靠。

評分

真正吸引我的是作者(或編者)在史料挖掘上的獨到眼光和嚴謹態度。通讀下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這不是那種人雲亦雲的稗官野史堆砌,而是基於大量一手資料進行紮實考證的成果。那些看似瑣碎的記載,背後往往隱藏著對宏大曆史敘事的精確補充和校正。尤其是一些涉及到軍事部署和幕府運作的細節描寫,邏輯鏈條清晰有力,體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我個人對清代中後期的政治生態非常感興趣,這本書恰好提供瞭從高層決策者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那個復雜局麵的絕佳窗口。編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平衡“學術深度”與“可讀性”,既沒有讓專業術語堆砌到令人望而卻步的地步,也從未因為追求流暢而犧牲瞭曆史的真實性。這種分寸感的拿捏,是很多同類著作難以企及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