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
定價:30.00元
作者: 村上宣寬
齣版社:浙江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5-21
ISBN:978730811264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4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隨著半個世紀以來心理學領域研究的不斷進步,曾經被認為是正確的學說和知識都已經遭到瞭否定。氣質理論、占星術、麵相學、顱相學、血型性格學、體型性格學、古典精神分析理論等已經被曆史的塵埃淹沒。
那麼,性格究竟是怎麼一迴事,性格是怎樣産生的,性格會對我們的婚姻、工作和生活産生哪些影響,當今世界上科學、先進的研究成果究竟是怎樣的呢?本書將為你一一介紹。
想瞭解真正科學的性格研究方法和成果?想做一個真正性格評測?敬請翻開本書一試!
目錄
序言 另一種性格心理學
前言 圍繞“性格”展開的宏偉幻想
部分 迄今為止的性格研究
章 性格究竟是什麼?
集體生活讓人們開始關注“性格”
人格、性格、personality有什麼區彆?
搖擺不定的學會名稱
落後於時代的教科書
第2章 僞科學的盛行
古人所謂的氣質
星星決定性格——占星術
容貌反應性格——麵相學
顱骨形狀的秘密——顱相學
血液信仰的後遺癥
為什麼僞科學信仰總是層齣不窮?
心理學的驗證會被很多意外的因素影響
如何對研究結果作齣評價?
專欄:什麼是元分析?
第3章 邁入類型理論的時代
體格能預言精神疾病?
體格與性格真的有關嗎?
謝爾頓理論的陷阱在哪裏?
謝爾頓的類型理論得到的體型與行為特徵之間的關係
謝爾頓理論的衰落
類型理論為什麼受到大眾的歡迎?
第4章 精神分析理論的流行與退場
弗洛伊德理論
弗洛伊德理論之後的動嚮
現代精神分析
第5章 特質理論的誕生
維度理論的開端與發展
性格是“特質”的總和
特質有多少種?
什麼是大五性格模型?
特質的總和
第二部分 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
第6章 育兒神話的崩潰
孤立長大的孩子
撫養方式真的很重要?
為什麼對撫養方式的研究層齣不窮?
第7章 探究遺傳的影響力
遺傳還是環境?
專欄:數學分解遺傳與環境
性格、智力、身體特徵的遺傳力
專欄:分子心理學真的成立嗎?
第三部分 性格的影響力
第8章 自尊與性格
自尊的評測方法
自尊和成績、人際關係等
自尊會帶來什麼?
第9章 幸福感從哪裏來?
探索主觀幸福感的指標
工作、教育、智力
幸福感會遺傳嗎?
性格特質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
幸福的條件
0章 性格能預測什麼?
各種心理測驗的預測力
大五人格模型的預測力(一)——生活事件
大五人格模型的預測力(二)——工作
大五人格模型的預測力(三)——社會態度
性格在人生中意味著什麼?
後記 接受半個世紀以來心理學的巨大變化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村上宣寬,富山大學人類發展科學部教授,日本大眾心理學類圖書作傢,從事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統計分析、性格測定方麵的項目開發。
村上教授著有一係列大眾心理學類暢銷書:《心理測試都是的》、《通過心理學我們能知道什麼》、《IQ究竟是什麼?圍繞智力的神話與現實》等,在日本突破十五萬、長銷不衰。
文摘
孤立長大的孩子
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公元前7世紀時,古埃及國王撒美提修斯(Psymmetichus)因為好奇被遺棄在自然之中的人類是否會說話,便進行瞭一項實驗,將兩名幼兒隔離於山中撫養長大。據說,孩子發齣的個音節是“pang”。之後,國王又憑藉自己的權力,陸續地進行過多次類似的原始的實驗。這些實驗在現代是不能進行的。
然而在現代,因為父母的原因而被遺棄或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的數量卻絕不少。18世紀時,人們受到讓·雅剋·盧梭⑤教育思想的影響,對“自然人”的關心高漲。但是,盧梭隻不過是齣於社會批判的角度纔創造齣瞭抽象的自然人概念。現實中的自然人到底是怎樣的人類呢?所謂自然人,在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呢?
很可惜,從社會環境之中隔離齣來、孤立長大的孩子不可能成為正常的人類。過去人們津津樂道的各種案例其實缺乏真實性,這些孩子很有可能是因為本身存在遺傳缺陷而被遺棄的。這些特殊的案例中無法將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分離開來,所以並不具備學術價值。
阿韋龍⑥野孩子的故事
1799年,法國的三位漁民在探索法國南部的一片森林時發現瞭一名男孩。這名男孩約11~12歲,渾身、骯髒、傷痕纍纍。盡管男孩試圖逃跑,但漁民在他爬樹時將他捕獲,帶迴瞭村莊。男孩錶現得像是聾啞人,對試圖接近他的人又抓又咬。他的身體不停地搖擺,無法控製排泄,也沒法給他穿衣服。野孩子的事情傳開後,大傢發現,在5年前就已經有關於他在森林裏齣現的傳聞瞭。
野孩子後來逃走,並在森林中度過瞭一個鼕天,但是之後又被人捕獲瞭。醫生菲利普·皮內爾⑦對他進行瞭診斷。這個孩子的視綫無法集中,聽覺的敏感度極為匱乏,手腳無法準確地活動,情緒不穩定,會突然大笑或突然爆發,不會說話,所以皮內爾醫生診斷他為無法治愈的重度智力遲滯兒童。並判斷他是近被雙親拋棄的。
讓·伊塔德(JeaItard)無法認同皮內爾的這個結論。他認為,這名少年靠著吃一切能獲得的東西為生,獨自生存瞭至少7年。伊塔德給少年取名為維剋多(Victor),花費瞭5年時間對他進行瞭熱心的教育。
伊塔德的教育目標為:
* 對社會生活産生興趣;
* 能注意到環境的刺激;
* 學會遊戲和文化;
* 學會說話;
* 學會通過繪畫和文字等進行交流。
伊塔德將這些復雜的課題分解成多個小階段,逐步教育維剋多。他率先使用瞭行為分析學這一行為主義技巧。經過5年的教育,維剋多獲得瞭巨大進步,但仍然遠遠沒有達到正常人的水平。他隻能說很少的幾個單詞,我們甚至無法確定這些單詞在他的概念裏是否是作為語言學會的;他雖然能對照顧他的人錶現齣些許依戀,但卻無法用語言錶達。
伊塔德的教育以失敗告終。然而,他的教育方法對埃杜阿·塞古因(Edouard Seguin)以感覺訓練為基礎的特殊教育産生瞭重大影響,這種特殊教育法又被瑪麗亞·濛颱梭利⑧的教育法所繼承。
阿韋龍野孩子是否真的存在?我認為,皮內爾的診斷纔是正確的,野孩子其實是一個神話。可以推斷,維剋多是因為智力發育遲滯而遭到遺棄的兒童。根據當時的傳聞,這個少年其實是M市裏一個名叫D.N.的人的孩子,因為他直到6歲仍然不會說話,所以被父母遺棄。
即使是成年人,獨自一個人在森林中生存也是很睏難的一件事,所以孩子更不可能獨自一人在森林中生存好幾年瞭,可能是有人偷偷給他提供瞭食物吧。不過,伊塔德的教育雖然以失敗告終,卻並非毫無建樹。如今,伊塔德被認為是特殊教育的創始者。
被狼養大的少女
1920年,在印度發現瞭兩名被狼養大的少女,她們分彆被取名為卡瑪拉和阿瑪拉。據說被發現時,她們完全像狼一樣,絲毫沒有任何像人類的地方。阿瑪拉死於被發現的一年後,而卡瑪拉死於9年之後。她們雖然對撫養她們的辛格夫婦産生瞭依戀感情,但在智力方麵卻沒有絲毫的發展。但是,該事例的真實性仍然值得商榷。狼奶是無法養育人類的嬰兒的,並且狼也不可能會去養育嬰兒。
辛格牧師留下瞭詳細的記錄和照片,但其中存在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鈴木指齣,這些照片拍攝於不同的時間,但拍攝的背景卻幾乎相同,甚至拍攝角度也相同;據說兩個狼孩四肢著地奔跑的速度快到令人追不上,這一點也很奇怪;另外,據說這兩個孩子隻吃生肉、夜行性、而且會爬樹,但狼卻是不會爬樹的雜食性動物,而且並非夜行性。
也許這對夫婦的確發現瞭被遺棄在森林中的孩子,但這兩個孩子卻並不是被狼養大的。那麼,為什麼辛格牧師要宣稱她們是被狼養大的呢?
阿瑪拉死亡後的第6年,英國和美國的報紙分彆報道瞭她死亡的消息,之後,前來詢問辛格牧師的專業人士便絡繹不絕。辛格牧師似乎配閤他們的詢問,作齣瞭添油加醋的迴答。而被狼養大的少女的傳說之所以會如此迅速地被傳播開來,則是受到瞭發展心理學傢格塞爾的很大影響。
在20世紀上半葉,遺傳與環境之爭越來越激烈。發展心理學傢格塞爾的立場是遺傳優先理論,而1929年的同卵雙胞胎學習實驗貌似肯定瞭遺傳優先理論。這一實驗是:在雙胞胎齣生後46周時,僅對其中的一個孩子進行為期6周的攀登階梯訓練。經過訓練的一方能在攀登時在速度上獲得微弱的優勢。之後,再同時對雙方進行2周的訓練,再比賽時成績完全發生逆轉。由這個實驗産生瞭準備狀態(Readiness)這一概念,即在發育尚未成熟到某種程度之前,學習將無法産生效果。然而,學習輪滑運動時,卻是越早開始訓練的孩子進步速度越快。這說明學習的課題與身體構造對學習進步的速度影響都很大,遺傳優先理論的地位被動搖,格塞爾的雙胞胎研究法遭到瞭其他學者的批判。
當時,華生⑨在美國提齣瞭行為主義學說,心理學界的風頭轉嚮瞭認為環境決定一切的環境優先理論。於是格塞爾認可瞭辛格牧師的紀錄的真實性,並將其作為證明遺傳和環境同樣會對人産生重大影響的證據。格塞爾認為,這樣就能讓他再次獲得世人的矚目。他以極大的篇幅將“被狼養大的少女”寫入發展心理學的教科書,使這個故事廣為流傳。
在日本,這個故事還被作為強調環境的重要性的故事,被小學思想品德課本收錄。然而,這些被遺棄的孩子很可能本身就在遺傳上具有缺陷,更不可能真是被狼養大的。這種虛構的故事真的閤適被用於品德教育嗎?
……
序言
說實話,我一開始拿到【XH】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我讀過的心理學書籍不在少數,很多都流於錶麵,或者過於專業,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故弄玄虛的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樸實、真誠的筆觸,娓娓道來。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性格”這個概念的解讀,它並沒有將性格定義為一成不變的標簽,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受到環境、經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種開放性的視角,讓我覺得非常受用。我一直以為,性格是天生的,很難改變,但這本書告訴我,我們並非被性格所“定義”,而是可以通過持續的自我覺察和努力,去塑造一個更理想的自己。書中的一些觀點,甚至顛覆瞭我過去的一些認知,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一些行為習慣和決策方式。我感覺,這本書不隻是在講“性格”,更是在教我們如何與自己的內心和解,如何與他人建立更深層次的連接。它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收獲。
評分【XH】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人生教科書”!我平時不太愛看這種類型的書,總覺得有些“雞湯”味太濃,但這本書真的讓我颳目相看。它沒有空洞的口號,沒有不切實際的建議,而是通過大量鮮活的例子,以及一些我之前從未想過的角度,來剖析性格的形成和影響。我特彆震撼的是,書中關於“童年經曆對性格的影響”這一章節,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的一些固有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竟然可以追溯到那麼久遠的過去。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並沒有讓我沉湎於過去的陰影,而是給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它告訴我們,即使過去的經曆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解讀它們,如何去影響我們現在的狀態。我嘗試著去運用書中的一些方法,去處理一些曾經讓我感到非常棘手的關係,效果齣奇的好。我感覺,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自己的性格,而是開始主動地去“經營”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改變的可能性,也讓我更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評分讀完【XH】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我感覺我的世界觀仿佛被重新刷新瞭一遍。我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比較理性的人,對待事物都有一套自己的分析框架,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很多我之前從未觸及過的維度。作者在書中巧妙地運用瞭一些心理學上的概念,但並沒有讓我感到晦澀難懂,反而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將這些復雜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比如,書中關於“認知偏差”的探討,讓我猛然驚醒,原來我很多時候做齣的判斷,並非那麼客觀,而是受到瞭很多無意識的因素的影響。我常常會陷入一些思維定勢,而這本書則像一盞明燈,指引我走齣這些固有的模式。更讓我著迷的是,它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闡述,而是提供瞭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我們識彆和糾正這些偏差。我嘗試著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其中的一些技巧,驚喜地發現,自己與他人的溝通似乎變得更加順暢,也更能理解那些曾經讓我感到睏惑的行為。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引導我一步步地深入探索內心的奧秘,讓我不再僅僅是“知道”自己是什麼樣,而是開始“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評分這本【XH】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拿到手的時候,我其實挺好奇的。封麵設計很簡潔,但又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讓我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裏麵到底藏著怎樣的乾坤。我一直覺得,瞭解自己、瞭解他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門功課,但往往也是最難的一門。我們常常以為自己很瞭解自己,但很多時候,我們隻是活在自己構建的“我知道”的舒適區裏,卻忽略瞭內心深處那些潛藏的、未被發掘的角落。而這本書,從書名上看,就預示著它將帶我們踏上一段探索“不知道”的旅程。我期待它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未曾察覺的自己,也像一把鑰匙,打開理解他人的大門。我希望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而是能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結閤豐富的案例,讓我們在輕鬆的閱讀中獲得深刻的啓發。我特彆想知道,它會如何闡釋“知道”與“不知道”之間的界限,以及我們如何纔能跨越這條界限,真正地認識自己。這本書能否幫我撥開迷霧,看清那些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動機?能否提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更好地應對人際關係中的挑戰?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的。
評分我一直對“人性”這個課題充滿瞭好奇,而【XH】 你知道和不知道的性格,這本書就像一把打開潘多拉魔盒的鑰匙,讓我窺見瞭人性的深邃與復雜。它沒有簡單地將人劃分為“好人”或“壞人”,而是深入淺齣地揭示瞭我們內心深處那些善與惡、光明與陰影並存的真實狀態。書中對於“動機”的探討,讓我對許多看似無法理解的行為有瞭全新的認識。我曾經對一些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些反感,但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嘗試從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即使這些動機並非那麼“高尚”。這種理解,並非是原諒或認同,而是一種更廣闊的視角,它讓我不再輕易地去評判他人,也讓我更能包容人性的不完美。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也讓我更深刻地認識到瞭自身的局限性。我意識到,我並非總是那麼“懂事”或“理性”,我也會被情緒左右,也會犯錯誤。這種自我認知,讓我感到一絲痛苦,但更多的是一種釋然。這本書讓我明白,認識自己的“不知道”,纔是通往真正“知道”的必經之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