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
:32.00元
售價:21.8元,便宜10.2元,摺扣68
作者:華惠
齣版社:現代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802446571
字數:
頁碼:23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59kg
編輯推薦
《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是一本集文化與趣味於一身的著作。它不僅講述瞭中國的飲食文化,並且從這些飲食文化中發掘中華民族的哲學思想以及人生哲理。《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語言精練,簡潔易懂,結構清晰,適閤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閱讀,是人們閑暇之餘消遣的不錯選擇。
《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以中國的八大菜係為主綫,並以中華飲食文化為輔綫,將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美、情、禮體現得淋灕盡緻,讓你為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贊嘆不已!《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帶給你的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同時也是一種味覺的享受!
內容提要
《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詳細介紹瞭中國飲食文化、中國八大菜係和中國名優小吃。看瞭《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你就能更深刻地瞭解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國的菜肴和當地的物産和風俗習慣有關,各地氣候差異,形成不同口味。一般說來,中國北方寒冷,菜肴以濃厚,鹹味為主;中國華東地區氣候溫和,菜肴則以甜味和成味為主,西南地區多雨潮濕,菜肴多用麻辣濃味。
各地烹飪方法不同,形成瞭不同的菜肴特色。如中國的山東菜,北京菜擅長爆、炒、烤、溜等:中國的江蘇菜擅長蒸、燉、燜、煨等;中國的四川菜擅長烤、煸、炒等;中國的廣東菜擅長烤、焗、炒、炸等。
目錄
前序 尋美食,品文化,中國飲食吸引你
章 中國飲食文化
1.中國飲食文化及其發展
2.古代飲食觀念及類型
3.中國飲食民俗風情
4.中國飲食文化的地域性
5.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6.中國飲食文化與世界飲食文化
7.中國飲食文化名人與美食傢
第二章 中國八大菜係
1.八大菜係的淵源
2.中國八大菜係的特色
3.中國菜係的發展趨勢
4.八大菜係的形成與特點
5.八大菜係組成的二十四種製作工藝
第三章 細說中國魯菜
1.魯菜的文化淵源
2.魯菜的特色
3.魯菜的分類
4.魯菜的製作技法
5.魯菜用料大盤點
6.魯菜的經典之作
7.魯菜故事
8.魯菜的現狀
9.魯菜
第四章 細說中國粵菜
1.粵菜的文化溯源
2.粵菜的特色
3.粵菜的菜式
4.粵菜的製作要求
5.粵菜用料大盤點
6.粵菜故事
7.粵菜的現狀
8.粵菜新食風
9.研究粵菜的意義
第五章 細說中國川菜
1.川菜的文化溯源
2.川菜的調味特點
3.川菜的烹飪技藝
4.川菜的派彆菜式
5.川菜的發展現狀
6.川菜的趣味故事
第六章 細說中國蘇菜
1.蘇菜文化溯源
2.蘇菜的特色
3.蘇菜的菜式
4.蘇菜的代錶
5.蘇菜故事
6.蘇菜小趣聞
7.蘇菜用料及製作要求
8.蘇州菜的現狀
第七章 細說中國閩菜
1.閩菜文化溯源
2.閩菜的特點
3.閩菜的分類
4.閩南菜占據閩菜重要位置
5.閩菜的經典菜係
6.閩菜故事
7.閩菜的現狀與發展
第八章 細說中國浙菜
1.浙菜文化溯源
2.浙菜的特色
3.浙菜的經典流派
4.浙菜的製作要求
5.浙菜中的經典菜式
6.浙菜的美麗傳說
7.浙菜的現狀與發展
第九章 細說中國湘菜
1.湘菜文化溯源
2.湘菜的特色
3.湘菜的菜式
4.湘菜的代錶
5.湘菜故事
6.湘菜俗語
7.湘菜近況
第十章 細說中國徽菜
1.徽菜文化溯源
2.徽菜的特色
3.徽菜特點的形成原因
4.徽菜的代錶
5.徽菜故事
6.徽菜的社會地位及其影響
7.徽菜的現狀
8.徽菜精選
9.徽菜的標準化
第十一章 中國名優小吃
1.中國小吃概述
2.蘊含淳樸之風的北方小吃
3.中國四大小吃
4.各省小吃介紹
5.中國地方小吃的傳說
6.中國特色小吃中的愛情
第十二章 飲食文化雜談
1.宮廷、貴族的飲食文化
2.市井、老百姓的飲食文化
3.中國飲食中的茶文化
4.中國飲食禁忌
5.中國菜與酒的搭配
6.中國飲食入座禮儀
7.中席的菜係
作者介紹
文摘
川菜
川菜有著悠久的曆史,秦末漢初時期就開始形成規模,唐宋時期有瞭迅速的發展,到瞭明清兩代已深有名氣,現今川菜館已經遍布世界。正宗的川菜主要以四川成都、重慶兩地的菜為代錶。川菜非常重視選料,講究規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鮮艷協調。其特點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濃、注重調味,離不開三椒(即辣椒、鬍椒、花椒)和鮮薑,以辣、酸、麻膾炙人口,為其他地方菜少有;烹調方法擅長於烤、燒、乾煸、蒸。川菜還善於綜閤用味,收汁較濃,在鹹、甜、麻、辣、酸五味基礎上,加上各種調料,相互配閤,形成各種復閤味,如傢常味、鹹鮮味、魚香味、荔枝味怪味等23種。從而,形成獨特的風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譽。其代錶菜有“大煮乾絲”、“黃燜鰻”、“怪味雞塊”、“麻婆豆腐”等,深受人們的喜愛。
粵菜
西漢時期,就有關於粵菜的記載,粵菜也是比較悠久的菜係之一。由於受到南宋時禦廚遷往羊城的影響,到明清時期迅速得到瞭發展。20世紀隨著對外通商大潮,粵菜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長,推嚮世界。僅美國紐約市就有數韆傢粵菜館。粵菜是以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錶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鞦力求清淡,鼕春偏重濃醇。調味有所謂五滋(香、鬆、臭、肥、濃)、六味(酸、甜、苦、鹹、辣、鮮)之彆。其烹調擅長煎、炸、燴、燉、煸等,菜肴色彩濃重,滑而不膩。尤以烹製蛇、狸、貓、狗、猴、鼠等野生動物而負盛名。其主要的代錶菜有:“三蛇龍虎鳳大會”、“五蛇羹”、“鹽焗雞”、“蠔油牛肉”、“烤乳豬”、“乾煎大蝦碌”和“鼕瓜盅”等。
閩菜
閩侯縣是閩菜係的發源之地。其中,閩菜是以福州、泉州、廈門等地方菜肴為代錶逐漸發展起來的。色調美觀,滋味清鮮是閩菜的特點。其擅長的烹調方法是炒、溜、煎、煨,尤其以“糟”具特色。由於福建地處東南沿海,盛産多種海鮮,如海鰻、蟶子、魷魚、黃魚、海參等,因此,多以海鮮為原料烹製齣各式菜肴,彆具風味。其主要代錶的菜有:“佛跳牆”、“醉糟雞”、“酸辣爛魷魚”、“燒片糟雞”、“太極明蝦”、“清蒸加力魚”、“荔枝肉”等。
蘇菜
蘇菜,在南北朝時期初有規模。到瞭唐宋以後,與浙菜競秀,成為“南食”兩大颱柱之一。蘇菜主要以蘇州、揚州、南京、鎮江四大地方菜為代錶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其特點是濃中帶淡,鮮香酥爛,原汁原湯,濃而不膩,口味平和,鹹中帶甜。其擅長的烹調技藝為:燉、燜、燒、煨、炒。烹調時用料嚴謹,注重配色,講究造型,四季有彆。蘇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諧;揚州菜清淡適口,主料突齣,刀工精細,醇厚人味;南京、鎮江菜口味和醇,玲瓏細巧,尤以鴨製的菜肴負有盛名。其中“清湯火方”、“鴨包魚翅”、“鬆鼠桂魚”、“西瓜雞”、“鹽水鴨”等為蘇菜的主要代錶。
浙菜
浙菜主要以杭州、寜波、紹興、溫州等地方風味菜組成。浙菜以清、香、脆、嫩、爽、鮮為主要特點。浙江盛産魚蝦,也是的風景旅遊勝地,湖山清秀,淡雅宜人。因此,就有其菜如其景的說法。不少名菜,都來自民間,其製作精細,變化多端。烹調技法擅長於炒、炸、燴、溜、蒸、燒。其中“西湖醋魚”、“生爆蟮片”、“東坡肉”、“龍井蝦仁”、“乾炸響鈴”、“叫化童雞”、“清湯魚圓”、“乾菜燜肉”、“大湯黃魚”、“爆墨魚捲”、“錦綉魚絲”等為浙菜久負盛名的代錶菜肴。
湘菜
湘菜主要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區和湘西山區的地方菜肴為代錶逐漸發展而來。其特點是用料廣泛,油重色濃,多以辣椒、熏臘為原料,口味注重香鮮、酸辣、軟嫩。烹調方法擅長臘、熏、煨、蒸、燉、炸、炒。其中的代錶菜肴有“臘味閤蒸”、“東安子雞”、“麻辣子雞”、“紅煨魚翅”、“湯泡肚”、“冰糖湘蓮”、“金錢魚”等。
序言
看到《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這個標題,我腦海中立刻聯想到的是那些充滿地方特色的美食街區,比如成都的錦裏、西安的永興坊,又或者是上海的田子坊。這些地方之所以能夠吸引人,不僅僅是因為有各式各樣好吃的食物,更在於它們成功地營造齣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所以,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究竟會如何去“打造”一條飲食文化街。它會不會是從規劃設計入手,詳細講解如何選址、如何布局、如何吸引商戶入駐?還是更側重於內容運營,比如如何挖掘和推廣各地最具代錶性的美食?我尤其關注的是,它如何處理“文化”與“商業”之間的平衡。畢竟,一條成功的飲食文化街,既要有足夠吸引人的商業活力,又能深刻體現和傳承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可行的案例分析,或者理論性的指導,告訴我如何在現代化的商業運作中,保持傳統飲食文化的純粹性和生命力。比如,如何吸引那些擁有獨特手藝的老字號,如何鼓勵創新而不失本源,如何通過活動策劃來增加街區的文化附加值,甚至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綫上平颱、虛擬現實等,來拓展飲食文化街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關於美食,更是關於如何將一種深厚的文化符號,通過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重新煥發齣生機和活力。
評分《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這個書名,讓我對“打造”這個詞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簡單地將各種美食匯集一處,更是一種有意識的、係統的、充滿匠心的創造過程。我猜想,本書或許會從一個宏觀的視角齣發,探討中國飲食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它可能會深入分析,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纔能將那些珍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元素,以一種吸引人、易於接受的方式展現齣來,並使其在經濟上具有可持續性。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一條街”的構想,是偏嚮於現實中的某個具體項目,還是一個理想化的藍圖?如果是前者,那麼書中是否會包含具體的選址考量、設計理念、業態組閤、招牌故事等方麵的詳細闡述?如果是後者,那麼作者又是如何從理論上構建齣這樣一個理想化的“飲食文化一條街”的框架,比如它在文化多元性、地域代錶性、用戶體驗、以及社會價值等方麵,會具備哪些獨特的優勢?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打造”的深層思考,比如它是否會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與活化,是否會探討傳統烹飪技藝與現代餐飲技術的結閤,甚至是否會觸及到餐飲業的創新創業模式。總而言之,這個書名暗示著一種創造性的力量,一種將文化轉化為現實體驗的努力,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僅僅從《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聯想到許多關於美食與地域文化結閤的美好畫麵。我一直在思考,如果真的要打造這樣一條街,那麼“津津有味”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是單純的食物口感上的“有味”,還是它所承載的文化故事、曆史淵源、人情世故都同樣“有味”?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解讀,如何讓這條“飲食文化一條街”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味蕾,更能觸動人們的心靈。它是否會像一部生動的紀錄片,帶領讀者穿越不同地域,去感受當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去瞭解食材的來龍去脈,去聆聽那些代代相傳的美食故事?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地區的特色小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某個老字號背後的經營哲學是怎樣的,或者在“一條街”的規劃中,如何通過不同的“區域”劃分,來呈現中國不同菜係的風貌,如川菜的麻辣鮮香,粵菜的清淡滋補,淮揚菜的精緻典雅等等。我更期待的是,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讓“文化”真正“活”起來的方法。比如,是否可以通過舉辦各類文化節慶活動,如美食節、民俗展、文化錶演等,來增強這條街的吸引力和互動性?是否可以通過引入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或者與當地的文化機構閤作,來提升這條街的文化品位和藝術價值?總之,這個書名給我留下瞭一種“不止於食”的深刻印象,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充滿瞭好奇。
評分這本《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9787802446571)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我當初是被這個名字勾起瞭無限遐想,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條充滿煙火氣、飄散著各種誘人香味的街道,耳邊迴蕩著食客們的歡聲笑語,眼前是琳琅滿目的特色小吃和精緻佳肴。我總是覺得,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絕不僅僅是停留在餐桌上的菜肴,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地域風情的縮影。這條“飲食文化一條街”的概念,讓我對如何將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以一種具象化、可體驗的方式呈現齣來充滿瞭好奇。它是不是描繪瞭一條實際存在的街道,還是一個虛擬的理想化空間?如果真的是一條實體街道,那麼它又是如何規劃設計,纔能將不同地域、不同風味的中國美食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景觀?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這個問題,比如在空間布局上如何體現地域特色,在商鋪選擇上如何平衡經典與創新,在氛圍營造上又如何通過建築風格、音樂、錶演等元素來增強文化體驗。讀完這個書名,我甚至開始幻想,這條街上是不是會有非遺美食的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會不會有關於各地特色食材的介紹,甚至是否會有一些關於飲食與節慶、飲食與民俗的互動活動。總之,這個書名給我留下瞭極其廣闊的想象空間,讓我迫切想要一探究竟,看看作者是如何將“津津有味”和“中國飲食文化”這兩大概念有機結閤,並具象化為一條引人入勝的“一條街”的。
評分《津津有味:打造中國飲食文化一條街》這個書名,讓我感覺像打開瞭一扇通往美食與文化交融的大門。我一直對如何將一個地方的特色文化,通過“吃”這個最直觀、最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深感興趣。這本書的標題,恰恰點齣瞭我所追求的重點——“打造”。這不僅僅是羅列美食,而是需要一種策略、一種規劃、一種對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和創新呈現。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如何真正做到“打造”一條有靈魂的“飲食文化一條街”。它是否會從城市規劃、建築設計、景觀塑造等宏觀層麵,來解讀如何營造齣富有中國傳統韻味的街區氛圍?或者更側重於微觀層麵的細節,比如如何設計獨特的招牌、如何布置桌椅、如何選擇閤適的音樂、甚至如何培訓服務人員,讓他們也能成為傳遞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我特彆想知道,在“打造”的過程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關於“在地化”的思考,也就是如何將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與當地的地理環境、曆史人文、以及現代生活方式巧妙地結閤起來,形成一種既有普遍性又具獨特性,既能吸引本地居民又能贏得外地遊客的“金字招牌”。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思路,比如如何利用數字化手段,讓這條“街”突破物理空間的限製,觸達更廣泛的受眾,從而真正實現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播與推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